■馬曉君 邵德福 潘宏偉 李春江 (佳木斯大學)
大學的歷史演進與利益相關者的探討*
■馬曉君 邵德福 潘宏偉 李春江 (佳木斯大學)
大學治理理論的研究,來源于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闡述了大學的歷史演進,基于利益相關理論的視角,給出了大學治理理論的利益相關者的分類與界定,通過探究國內(nèi)外大學的歷史演進,探究大學歷史蘊含,展望我國大學的未來走向。
大學;歷史演進;利益相關者;分類與界定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從規(guī)?;l(fā)展到走內(nèi)涵式發(fā)展道路,呈現(xiàn)出高等教育的功能多樣化、信息化、質(zhì)量化。國外高等教育的改革掀起了一場大學制度與大學治理結(jié)構(gòu)變革的浪潮?!笆濉逼陂g,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向縱深發(fā)展,逐步開展高等教育信息化與高等教育機制體制深度融合,大學的功能不斷拓展,大學的制度、大學的治理結(jié)構(gòu)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回顧大學的歷史演進,描繪大學發(fā)展歷程,為現(xiàn)代大學的科學發(fā)展提供參考。
我國大學治理結(jié)構(gòu)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能夠為我國大學治理結(jié)構(gòu)乃至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建立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能夠引起教育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重視,從而推動該問題的深入研究。對于大學治理結(jié)構(gòu)可在大學的功用、大學的制度、大學法人治理、利益相關者、委托代理、激勵、消費行為、人力資本、教育成本分擔理論等相關視角下進行深入研究,豐富我國大學治理結(jié)構(gòu)的研究成果,并將成果予以實踐推廣。
大學(拉丁語:UNIVERSITAS),廣義上是指各類高等教育院校,能夠進行教學、科研以及為社會服務的教育機構(gòu),具有學歷、學位授權(quán)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涵蓋大學、學院、高職高專等高等學校?!按髮W”一詞是從拉丁語“UNIVERSITAS”派生,大致意思是“教師和學者的社區(qū)”。大學的教學層次通常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研究生和本??疲黄渲醒芯可ùT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兩個層次,本??品譃楸究坪蛯?苾蓚€層次。教學方式主要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
那爛陀寺最早建於公元5世紀,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大學,隨著辦學水平的提高,那爛陀寺一度成為亞洲具有較高影響力的高等學府。梵文中那爛陀寓意蓮花賦予者,在古尼泊爾蓮花是知識的象征。鼎盛時期的那爛陀寺?lián)碛衼碜允澜绺鞯氐牧魧W生超過1萬人,教師達2000多人,藏書達900多萬卷。教授以佛教傳統(tǒng)為中心佛學以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知識。著名的中國僧人玄奘,曾一度求學佛法于那爛陀寺。1193年,突厥軍隊侵略印度,使爛陀寺成為一片廢墟,焚燒了大量的圖書,那爛陀寺被洗劫一空。此時的西方大學,如牛津大學才初具規(guī)模。
在中國古代,國學的稷下學宮、太學、國子監(jiān)都屬于高等教育機構(gòu)。封建社會“大學”一詞是儒家經(jīng)典四書之一,除此之外也代表特定的高深領域知識的機構(gòu)。據(jù)史料記載,五帝時期的成均和上庠,具有高等教育職能的機構(gòu)意義。漢朝時代的最高學府為太學,太學為中央教育機構(gòu)。隋唐時代設立國子監(jiān)。唐朝時代建立書院,書院分為小學部、大學部等兩個部分。書院重點培養(yǎng)儒家文化。人才培養(yǎng)體系為一是培養(yǎng)公共政治服務的官員;二是培養(yǎng)從事文化教育的文人。南朝宋時代,儒學館、玄學館、文學館、史學館,合并后分儒、道、文、史、陰陽五部學。19世紀末,何子淵、丘逢甲等辛亥革命元老,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先河,將西學(美式教育)思想引入中國,創(chuàng)辦了各種新式學校。清政府將平民教育納入受教育者。于1905年,廢除科舉制,頒布新學制,推廣西學教育,設立新式學堂,主要的教育形式為西學,新學制將學校分為“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和“大學堂”等幾個等級,“高等學堂”和“大學堂”則屬高等教育。停止科舉教育考試后,中國的現(xiàn)代教育得到了快速發(fā)展。
1895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學北洋西學學堂成立,北洋西學學堂為天津大學前身。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仿效美國的大學制度,建立“大學”和“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則為全蘇聯(lián)式的教育。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逐步恢復中華民國的模式,使美國的大學教育模式成為華人地區(qū)主要的借鑒模式方向。
公元前387年,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創(chuàng)辦了“Academy”“Academy”,意為現(xiàn)今的“學院”是歐洲大學的先驅(qū)?!癆cademy”教授哲學、數(shù)學、體育等高等教育課程。約在1300年,“Universe”首次被記錄下,“Universe”的前身是拉丁語“Universus”,“Unus”意為“一”,“Versus”意為“沿著某一特定的方向”。經(jīng)過歷時演進,派生出“Universitas”一詞,“Universitas”也指“一些個人的聯(lián)合體,社團”。在中世紀,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醫(yī)學等領域得到使用,比如在牛津、巴黎和薩勒諾出現(xiàn)的這種聯(lián)合體,即是今天的大學的最初形式。
108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亞(Bologna)建立的波隆那大學,波隆那大學被認為是歐洲第一所大學。而有“歐洲大學之母”之稱的巴黎大學,則是先由教師組織起來,之后再招收學生。1810年,威廉·馮·洪堡在德國建立柏林大學,是歐洲比較完善的大學,柏林大學具有研究和教學等功能,后來美國仿效德國柏林大學模式,建立了美國最早的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后來世界各國采用德國建立柏林大學的模式建立各自的高等學校。
教會大學、國立大學與現(xiàn)代大學是歐洲的大學三種主要形式:教會大學,在一個校長領導下學師生形成一種密切配合的團體,如劍橋、巴黎、牛津等大學。國立大學,由國王征得教皇認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學,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薩拉曼卡大學。
早在西元前7世紀,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西北30公里的一座古城——塔克西拉,建立了該地區(qū)最早的高等學校。1980年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
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分類和界定進行了廣泛研究與分析。國外學者羅索夫斯基以密切程度為基點,把高校利益相關者劃分為最重要群體、重要群體、部分擁有者和次要群體四個層次,在他的劃分中教師、學生董事、校友及捐贈者是重要群體,科研經(jīng)費提供者、產(chǎn)學研合作者和貸款提供者等是部分擁有者,次要群體包括社會公眾、社區(qū)、媒體等。這種劃分方式能夠直接明了地將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重要程度和密切程度標示,便于對大學治理給予范圍和程度上的指導。但這對于我國國內(nèi)大學尤其是數(shù)量眾多的公立大學而言適用性并不很強。我國學界也對此做出了研究與分析。
金銀鳳,對大學利益相關者進行了羅列式劃分,將其分為八種主體,分別是教師、學生、家長、高等學校、教務管理部門、教學管理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和用人單位等。他的這種分法看似全面,實則多是從大學體系內(nèi)部進行界定,區(qū)分性不強。與此相比,王健對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劃分更廣,他認為高等院校是利益相關者契約的集合體,他把高校利益相關者分為兩個層次,其中第一層次是院系、教職工與學生,后勤輔助單位、業(yè)務科研合作單位,第二層次是政府、主管部門、其他高校、金融界、銀行、債權(quán)人、企業(yè)公司、工會、媒體、環(huán)保組織。
在對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分析基礎上,鐘洪利用AHP算法以重要性、緊急性和主動性三個維度得到了大學利益相關者的權(quán)重排序,他認為大學治理的主體應該是關鍵利益相關者。在以高校教職工和學生為主的人群中得到積極反饋,收獲了不少實際有效內(nèi)容,在上述理論的啟發(fā)下,認為大學利益相關者是眾多的,包括情況復雜、形態(tài)各異的群體和個人。因此,按照相關性、緊急性、密切性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內(nèi)外部兩個層次是較為合理的。
大學內(nèi)部利益相關者應包括教師、職工、學生、行政管理、教學管理、院系、后勤集團、科研單位等,大學外部利益相關者應包括學生家長、社會公眾、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用人單位、校友、媒體、相關高校、社區(qū)、銀行、環(huán)保組織、捐贈人等眾多可能影響高校發(fā)展進程的組織或個人。這其中的許多大學利益相關者都是根據(jù)問卷的內(nèi)容補充進來的。同時,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還存在著核心相關的區(qū)別,大學利益相關者模型應該首以大學管理為核心,涵蓋以學生、院系、教職工、后勤輔助單位、科研單位為第二核心,同時包含其他第三核心的利益相關者。這三個層次的核心劃分不僅參考了其他理論依據(jù),也根據(jù)了調(diào)查問卷的結(jié)果分析,有著較強的現(xiàn)實依據(jù),對其進行核心級別的劃分有助于明確在大學治理過程中其重要性和急迫性。
[1]MA Xiao-jun.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A].SEIEM 2016[C].重慶工商大學,2016:4.
[2]MA Xiao-jun.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German Universities[A].SEIEM 2016[C].重慶工商大學,2016:5.
[3]馬曉君,宋遠航,潘宏偉,許紅梅,李春江.基于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大學治理結(jié)構(gòu)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03):248-250.
[4]馬曉君,李春江.基于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大學治理結(jié)構(gòu)研究[J].經(jīng)濟師,2015(12):236-237.
[5]馬曉君,宋遠航,潘宏偉,許紅梅,李春江.國外大學治理結(jié)構(gòu)的經(jīng)驗借鑒與啟示[J].經(jīng)濟師,2015(05):205+207.
G640
A
1008-2549(2017)10-0004-02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項目(16G206)與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JG2014011046)共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