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毓鋒 鮑天成
(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大學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下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建構*
■姜毓鋒 鮑天成
(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立體化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模式,立體化教學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方面能力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在全球化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大學英語教育中更應重視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借助立體化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為生動形象且準確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并借助產出導向法在實際課堂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語用實踐能力。
大學英語教育;立體化教學;跨文化語用能力培養(yǎng);產出導向法
學者張正東首次提出現英語立體化教學法的概念。立體的內在含義是非平面非傳統(tǒng)的三維教學空間,即——學生自身,目的語,課堂環(huán)境。外語立體化教學從三個不同的體系層面分別詮釋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現代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之下,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生作為認知主體,在多維度的立體模式下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還能夠更加及時的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點難點掌握情況及時反饋到施教者層面,教師也能夠更加有效的豐富拓展教學資源,授課手段,語言習得方式,將多層次多元化的教學理念全方位的滲透到大學生英語的日常教學中,真正做到非灌輸啟發(fā)式的教學。
英語立體化教學更加強調學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和獨立思考學思結合習慣的養(yǎng)成,循序漸進,以立體開放式模式充分發(fā)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同時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輔助工具,如任務型教學法、交際教學法、自然教學法等,以及豐富的互聯網外語學習資源,如立體投影,影像輔助和手持式移動終端等,同時運用立體化多維式的3C課程設計模式,即“課程(course)-課堂(class)-課后(classapart),充分合理的利用了教學資源,卓有成效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教學效果。在立體化教學模式下,多種不同的教學活動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形成立體化的模式。通過對傳統(tǒng)單一灌輸式教學法的改良,學生口語實踐能力便會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復合運用亦有短板,過分強調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易造成學生語言習得準確性不足,妨礙了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跨文化語用指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的實踐應用,更側重于語言具體的使用規(guī)則,已達到準確交流有效溝通的目的。交際雙方通常擁有各自的文化背景,種族民族,風俗習慣??缥幕浑H的原則是得體及意,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實際語境下,雙方應互相充分考慮到彼此的文化差異性,已達到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語用失誤主要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
(1)語用語言失誤:主要指把母語的語言習慣套用到目的語中,違反目的語本族人的語言習慣,誤用目的語的其他表達方式。例如:
A:Will you give meacall?(請給我掛個電話,好嗎?)
B:Yes,I will give youacall.(好的,我會給您去個電話的。)
B的回答將漢語完整句的思維模式錯誤的套用在了英語常見的問答句中,沒有按照英文省略的原則處理,顯得B作為接電話者非常的不耐煩,讓聽者不免感到一種被冒犯之感,導致了交際失敗。其實只需“Yes,Iwill.”即可。又如:
A:Heisnot leavingnow,ishe?(他這會不準備離開,對嗎?)
B:Yes,heisnot goingany where.(是的,他這會兒哪也不去。)
B的回答將漢語否定句回答的思維模式錯誤的套用在了英語常見的反義疑問句中,本例中的中文部分完全正確,但英文部分B前半句的回答中錯誤的將中文中的“是的”機械對等地轉換成了英文中的“Yes”,但是事實上按照英語里面的習慣,這里B正確的回答應該是“No,heisnot goingany where.”
(2)社交語用失誤:主要指由缺乏對文化差異及語言習慣了解而導致的語用錯誤。常常涉及談話者價值觀,身份人稱,風俗習慣,文化差異等方面。其中對中西文化差異缺乏了解是社交語用失誤的最主要原因。例如:
例如:Thatki disnotdoing wellinschool becauseheisalittle slow.
本句如果按中文習慣直接轉換過來意為:“那個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因為他有點慢?!钡揪渲衧low并不是指一般意義上速度的快慢,而是委婉地指孩子智力發(fā)展有缺陷的意思。如果對西方文化中的委婉語使用習慣不了解,很容易導致在語言轉換過程中出現語義丟失錯位情況的發(fā)生。尤其是在跨文化語用能力習得過程中要注意跨文化方面的影響限制因素。
1 國內高校大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現狀
跨文化語用能力指出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與人交際,也就是說廣大英語學習者的最本質目標應該是能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但是反觀國內,許多高校的一線英語教學仍然局限于單純一維的語言教學,學生普遍都是以背單詞,記語法,練寫作為英語學習的中心,這和我國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模式不無關系。于是,盡管學生們具備了相當的詞匯量,熟記了大量語法規(guī)則,但真正運用英語作為溝通工具,準確地道的表達交流的能力卻著實令人堪憂。當代大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普遍缺失是不可否認長期存在著的一大教育難題。
2 跨文化英語語用能力的評判標準
良好的跨文化語用能力是衡量一位語言學習者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盡管目前對語用能力的定義參考不盡相同,但總體來看語用能力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母語思維及時準確轉換
(2)深入了解中外文化風俗差異
(3)正確理解運用一般及特殊語音語調表達
(4)正確區(qū)別語言形式與語法功能
(5)確區(qū)分語法正確性與語用適恰性
3 跨文化語用能力在立體化教學模式中的試應用
改革開放以來,英語教學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我國培養(yǎng)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外語人才。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滿足不了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姜毓鋒:130)這一點在大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中更是明顯。外語教學應始終強調將培養(yǎng)方向與增強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看齊,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如此,將跨文化多語言教育融合進日常教學中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重中之重。結合立體化教學模式,施教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作為切入點。
(1)情景會話教學
人們感知世界的過程中,說話人或認知主體的態(tài)度、信仰和情感會不可避免地摻入其中。(彭兵轉:64)在話語中留下自我印記,影響人們對事件及其關系的認識過程與結果。主觀意義是語言的一種本質屬性,如果語言沒有深深地烙上主觀性印記,語言就不可能運作。(彭兵轉:6)這一點在情景對話中更是明顯,由于受到語言文化輸入量不足的影響,學生在進行情景對話時很容易造成語言結構的負遷移,錯誤的主觀意識主導了語言思維的轉換,因此時常會錯誤的進行語言輸入輸出,導致溝通出現歧義,限制了語用功能的學習。而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會話前充分的進行情景介紹,引導學生進入語境,運用目標語來表述意義,從而確保會話兩方溝通交流的有效性。
(2)產出導向的多媒體網絡教學
產出導向法強調從教課文轉變?yōu)榻虒W生用英語做事以及人文性目標。授課者通過選擇話題、提供輸入和設計教學活動來幫助全面發(fā)展語言語用能力(黃育才:51),并在課程設計應大量使用先進現代網絡技術,基于移動終端網絡實現廣覆蓋,全覆蓋,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科學有效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同時借助網絡和移動終端輔助教學實現課上課下無縫連接,更好的督促引導學生完成課堂內容。
(3)多維體驗式教學
多維體驗式教學以“自我實現”為最終目標,突出培養(yǎng)興趣和熱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力、社會交往能力和思辨能力,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體驗式教學更加注重和強調學生的“體驗”和“反省”,更凸顯了課程中的“溝通”和“互動”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建真實多維的跨文化教學情境,加以師生互動和共同探究,引導學生主參與和體驗,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多語言語用實踐能力。
總之,在跨文化多語言融合的大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中對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難關,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立體化大學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日漸成熟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技術的成熟和機制的完善,都為提高廣大學生輸出性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提供了更為便利且高效的教學手段和平臺。相信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不斷發(fā)展和我國外語教學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新局面的到來,廣大學生和無數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跨文化語用能力必然會有進一步的提升。
[1]姜毓鋒.基于多模態(tài)話語理論的外語教學模式構建[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130.
[2]彭兵轉.語言主觀意義的形成機制[J].外語學刊,2015(1):64.
[3]彭兵轉.語言主觀意義的動態(tài)機制[J].外語學刊,2016(6):6.
[4]黃育才.構建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河南教育 2008(12):51.
G642
A
1008-2549(2017)07-0078-02
2015年黑龍江省高等學校英語專項教學改革項目“大學英語‘課程-課堂-課后’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意義和構建”(0115016);2016年哈爾濱理工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象似性視域下大學英語新四級翻譯教學研究”(320160034);第八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大學英語跨文化語用能力培養(yǎng)研究:語言主觀性視角”(ZGWYJYJJ2016B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