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文英
論如何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江西省贛州中學
曹文英
隨著課程標準的出臺,教學要求再一次提升。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而歷史與社會這個科目正好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教學,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負責聽,許多學生會對這門課感到乏味,以至于喪失興趣,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探索提高課堂效率的新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學習。
在課程的導入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激發(fā)同學們的興趣,抓住同學們的注意力,其中,問題情境法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可以將同學們直接引入課堂中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發(fā)展不夠完善,教師應該努力抓住同學們的興趣點開展教學,讓教學趣味化,游戲化,由抽象變得形象,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愛上學習并且主動學習,只有做到了這點,歷史與社會的教學才能走上有效化的正軌。
例如,在講《美國南北戰(zhàn)爭》這一課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的圖像和這樣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國有線電視臺公布41位總統(tǒng)的最新排名。大家可以猜一下,這三位總統(tǒng)的排名是怎樣的呢?根據大家的固有印象很多同學認為華盛頓是排名第一的,但并不是如此,林肯反而是最高的。教師此時可以提問:“為什么林肯在人們心中地位如此之高呢?”這樣就成功地引起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學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過來,教師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開始講課了。這種問題情境式的導入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氛圍中,問題情境教學法將抽象化成形象,學生更加有激情,也更加容易理解文本內容,結合多媒體使用,效果更加明顯。
添加式教學在歷史與社會這一學科教學中,是常見的一種方法,教材由于篇幅和內容的限制,不能完全展示出所要學習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利用自己的積累對學習內容進一步擴充,添加書本中所沒有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材內的知識只是滿足了同學們一方面的學習需要,但還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教師的社會經驗、閱讀經驗以及教學經驗來幫助同學們了解課外知識,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廣,使之更加符合社會要求。
例如,在學習《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這一課相關內容的時候,為了加強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可以在課程結束時增加一個關于民族的專題,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其他民族的服飾、飲食特點、風俗習慣等,除了這些與生活相關的內容,還可以介紹民族的起源和發(fā)展,歷史上一些優(yōu)秀的人物以及人物故事。這不僅可以開闊同學們的眼界,還能激發(fā)同學們上課的興趣。除了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一起學習外,也可以給同學們布置與此相關的作業(yè),搜集有意思的小故事和同學們分享。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時候,也可以很好地激發(fā)自己的學習熱情,增加對這門課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發(fā)現教學法就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簡單地將上課的內容講解給同學們,更多的時候要留下空白讓同學們自己思考。要開發(fā)、培養(yǎng)、增強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就要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重視知識更新和優(yōu)化知識結構。知識基礎是對前人智慧成果的繼承,是形成創(chuàng)造力的必要條件,離開了扎實的知識基礎,就不可能順利地開展創(chuàng)造性活動。
例如,在學習《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相關內容的時候,學生需要了解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教師可以運用發(fā)現教學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同學們自由討論,提出問題的框架,然后由學生自己總結。例如,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于萌芽狀態(tài)。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yōu)勢。教師可從軍事、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引導學生自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以強化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習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則需要負責多指導,及時解決同學們的疑問,并且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知識體系。
總而言之,作為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授課教師,為了打造高效課堂,就需要付出諸多努力。歷史與社會的學習模式不僅可以是教師講,學生聽,也可以留下時間讓學生自己探索,或者學生之間開展合作學習。多種模式的齊頭并進,對于學生上課效率的提高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作為歷史與社會教師,應當努力去探索和研究如何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