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鎮(zhèn)勇敢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000)
享受“故事樹”下的體驗式閱讀
——源自一節(jié)公開課的隨想
張小平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鎮(zhèn)勇敢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000)
培育站的一次公開課,讓一位鄉(xiāng)村幼兒教師以“懸讀法”為切入點,以“故事樹”為主線,經歷了活動前的巧選材、“故事書”的妙編輯、“故事樹”的精制作、“故事樹”的體驗場,和孩子一起享受“故事樹”下的體驗式閱讀。
懸讀法;故事樹;體驗式閱讀
記得曾在百度文庫里看到過億童早期研究中心許有芳老師的《走進兒童的閱讀世界》的PPT,關于分級閱讀,里面介紹了一種閱讀方法——懸讀法,對此印象較深。所謂懸讀法,就是閱讀預測,幼兒根據對故事提供的各個線索(包括文字和非文字的)所作的聯想和選擇,結合幼兒已有的認知技能和知識經驗,對閱讀內容做預先推斷。預測會有兩種預測結果:一種是“果然不出所料”,和幼兒猜測的答案一樣;另一種是“不如所料”,預測結果沒有出現。許老師的PPT里舉了一個例子是繪本故事《跟我一起跳》,可惜只有故事的題目,沒有任何內容。我很好奇,就開始百度,很遺憾沒有現成的繪本,只找到了故事的圖片內容。我一下子被畫面所吸引,畫風可愛,語言簡潔,富有童趣,人物形象可愛而且都是幼兒熟悉和喜愛的,應該是非常適合小班幼兒閱讀的。
故事中有六幅畫面,六句話:“我們圍著大樹跳,向前跳,向后跳。哎喲,兔子來了,請它一起跳。哎喲,青蛙來了,請它一起跳。哎喲,皮球來了,請它一起跳。哎喲,雨點來了,請它一起跳。我們圍著大樹跳,小腳跳,大腳跳。”我對故事稍稍做了改編,把“哎喲,兔子來了,請它一起跳”,改成“咦,小兔來了,小兔你好,請你一起跳”,我覺得這樣更能激發(fā)幼兒主動與故事中的人物進行對話與互動,然后我把原來的題目《跟我一起跳》相應地改成了《請你一起跳》。(后來經過試教后,我又把雨點那一句暫時舍去了,放到延伸的環(huán)節(jié)中)
我認為在繪本閱讀活動中,紙質的繪本是必不可少的,可惜沒有現成的繪本銷售,只能自制故事大書。從網上搜來的故事圖片是拍自原版繪本,畫面都是跨頁圖,由于拍攝角度的原因,繪本裝訂線處不對稱,直接打印出來不能裝訂使用。于是我想到請Photoshop來幫忙,花了周六整整一天的時間,終于將圖片上的文字去掉了,將跨頁圖做了微處理,不斷探索編輯直至達到預期的效果,再用A3紙彩色打印,每頁對折成跨頁圖,用雙面膠粘貼,一本可翻閱的“故事大書”終于大功告成。隨后在PS中摳下需要的圖像元素(歡歡、樂樂、大樹、小兔、青蛙、皮球、大人、小腳、大腳等),再進行組合,最后彩色打印后封塑,并自己設計了向前跳、向后跳以及邀請的小圖標,背面貼上小塊磁性軟白板,為活動過程中的梳理故事環(huán)節(jié)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兩層果子形狀的海綿紙中間粘上連環(huán)畫式的故事小圖片,輕輕一拉,可愛的故事大書成為孩子的最愛。
我們園多功能活動室的電子白板是2010年省配的,投影儀壞了,修后不久又壞,打了政府采購的報告,可遲遲沒有到位,所以在這種不可能使用PPT的情況下,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來呈現繪本的內容?平時小朋友們非常喜歡看智慧樹節(jié)目,我由“智慧樹”想到了“故事樹”,靈機一動,決定創(chuàng)設一個“故事樹”的情境,把室外的大樹搬到室內。于是我找來舊的KT板,貼上一層咖啡色的皮紋紙,圍成一個三棱柱做樹干??上]有合適的材料做樹冠,我又冒雨驅車去鎮(zhèn)上的廣告店,買回兩塊最大尺寸的KT板,做成兩個樹冠,外面一個樹冠,里面還藏著一個樹冠,粘上小掛鉤,用來掛“果子”——故事大書。在樹干的正面貼上網購的鐵性軟白板,蒙上一層皮紋紙,用強力磁貼固定可翻閱的故事大書,再蒙一層皮紋紙,一棵多功能的“故事樹”新鮮出爐了。這可是一棵神奇的“故事樹”,揭開它的第一層神秘面紗,里面藏著一個好玩的故事《請你一起跳》;揭開第二層神秘面紗,樹干成了磁性黑板,貼上小圖標,輕松梳理故事環(huán)節(jié);揭開第三層神秘面紗,樹上結滿了神奇的果子。
我以“故事樹”為體驗場,和孩子們享受著“故事樹”下講故事、“故事樹”下玩游戲、“故事樹”下摘果子的無限樂趣。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其實并不是簡單的看圖講述,而是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中的細節(jié),猜一猜,誰會來?說一說,怎么請?學一學,怎么跳?畫面暗藏的秘密也不斷引發(fā)幼兒積極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在看看、說說、跳跳的過程中感知故事畫面,理解故事內容。在邀請小兔、青蛙、皮球及小伙伴的過程中,老師幫助提煉出成功邀請的三個秘訣,因為在《指南》中的“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這一目標中有這樣的要求:與別人講話時知道眼睛要看著對方,說話自然,聲音大小適中,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這三個秘訣其實就是為了達到以上要求,雖然這節(jié)活動目標中沒有表述,但我覺得既然是語言課,就有必要幫助幼兒培養(yǎng)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然后通過小圖標幫助幼兒梳理故事內容,從而達到簡單復述故事的目標。
“故事樹”下玩游戲本來是設計幼兒邀請好朋友和幼兒邀請客人老師,后來我把幼兒邀請好朋友前置到看第五幅畫面之前,作為“你還想邀請誰一起跳”的一個拓展。梳理完故事就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到小腳大腳上來,自然過渡到邀請客人老師一起跳,再次強調三個秘訣,從而保證成功邀請到客人老師。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故事樹”下摘果子,孩子們自己去摘果子、找秘密,從而延伸到班上邀請好朋友一起看圖書。
我以這次公開課為契機,建了一棵“故事樹”,也為農村幼兒園體驗式閱讀活動的研究打開了一扇窗。這棵“故事樹”已植根于我們的閱讀區(qū),也成了我們的班級樹,更成了多功能的書架。孩子們對“故事樹”的興趣有增無減,他們總是盼著去聽新的故事,摘新的果子。就像應彩云老師說的:活動后,孩子奔向書架了。語言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愛上閱讀,如果能通過我們的活動讓孩子奔向書架,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為了讓“故事樹”常青,我不斷給其增加“營養(yǎng)”。我了解了歐美繪本發(fā)展的120年、日本繪本發(fā)展的60年以及中國繪本發(fā)展的10年,我知道了“兒童文學之父”紐伯瑞(代表作《美麗的小書》)、繪本之母比阿特麗克絲·波特(代表作《彼得兔的故事》),我感知了美國凱迪克獎(凱迪克大獎是美國最具權威的繪本獎)、紐伯瑞兒童文學獎、英國格林威獎、國際安徒生獎(被譽為“小諾貝爾文學獎”)。
我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用心列出了一份書單,通過“故事樹”層出不窮地傳遞給孩子。以“懸讀法”為典型特征的《是誰的肚臍眼》《小金魚逃走了》等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我還搜集了新教育新閱讀研究所項目組研制的中國幼兒基礎閱讀書目(100種),向家長宣傳早期閱讀,介紹國內外優(yōu)秀繪本作品,引導幼兒親自閱讀、親身實踐、親心感受、理解故事內涵、畫面的意境的過程,通過閱讀活動激起幼兒積極的情緒,形成樂觀的情感,從而培養(yǎng)幼兒愛讀、會讀、勤讀的好習慣。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2001.
[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S].2012.
[3]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張小平,1978年生,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教育學學士,主要從事幼兒教育與研究,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