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娟
(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中學,江蘇泰州 225300)
讓閱讀豐茂 讓課堂高效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
陳玲娟
(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中學,江蘇泰州 225300)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閱讀豐茂,讓課堂高效,是語文教學工作者一直都在研究的課題,文章從閱讀教學的實效和長效、從高考的解答要求和深層意義出發(fā),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同時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閱讀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究。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和思考能力,使學生注重對作品的情感體驗,并指導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既要注重實效,即學生在考試中答題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注重長效,即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下面我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淺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任何作品都是一個整體,藝術創(chuàng)作講究成竹在胸,布局統(tǒng)一,渾然天成。閱讀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指導學生帶著明確的問題整體感知作品。整體感知指初步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思路,體會作者的態(tài)度、情感。把握文章大意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即文章寫了什么,它包括文章寫了什么人,記敘了什么事;二是文章的寫作手法,也就是文章怎樣寫的,它包括文章整體的構(gòu)思和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選取的文章《記念劉和珍君》時,我就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第一,作者為什么要紀念劉和珍呢?作者筆下的劉和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什么造成了劉和珍的悲???第二,作者怎樣把這些材料有序地組織到一起的?作者想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態(tài)度?文章的前兩段交代了作者寫作本文的原因,三至五段記敘了劉和珍其人其事,第六、七段則寫了這件事的教訓和意義。劉和珍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她生前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她本性善良,能夠自覺地追求真理,她熱心政治活動,有組織能力,在同學間有威信,最后她勇赴國難,中彈犧牲。由此可知,作者對劉和珍的態(tài)度是贊美的。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物,卻被執(zhí)政府殘酷地虐殺,被反動的文人惡意中傷,由此可知作者對反動派的批判,而作者對他們徒手請愿的行為并不贊成。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便初步地了解作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而同時也對考試中常見的“概括人物形象特點、分析作者情感”之類的問題提供了答題的思路。
無論哪一類型的文本,文中都有一些關鍵的詞或句子,像眼睛一樣閃著睿智的光芒,它們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在文章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或者揭示著文本的實質(zhì),或者流露著作者的情感。它們是解讀文本的關鍵,品讀細節(jié)描寫,可以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而且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含義,也是歷年來高考試卷中對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進行考查的一個重要方式。
例如,我在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中的《拿來主義》時,便通過細節(jié)描寫入手,體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請學生分析“‘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這一句話的含義,這句話中,“大師”和“發(fā)揚光大”加上了引號,分析標點符號的作用,就知道這是表示反語,大師并不是真正的大師,“發(fā)揚光大”也不是它本來的意思,而是含有諷刺的意味;句中的“捧”字的本意是雙手托著,含有恭敬的意味,用在這里,就有了奴顏婢膝的意味;“幾張”意味著東西很少,說明我們可送的東西已經(jīng)不多了;一路掛過去中的一個“掛”字,又表明了我們所送的東西沒有分量;“一路”表明對外不僅僅是一個國家,而是不停地討好獻媚。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活脫脫地畫出了一個奴顏婢膝、討好獻媚、賣國求榮的奴才形象,達到了極強的諷刺效果,由此表達了作者對“送去主義”的強烈批判。
重點詞句中多采用一定的藝術手法,我們在理解的過程中,首先要分析它采用了什么樣的手法,之后我們還要分析它的表面意義和表達效果,最后,我們要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它要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閱讀教學中的這種養(yǎng)成教育,對能力提升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
比較閱讀是指把內(nèi)容相近的文章放在一起,在閱讀的過程中將其思想情感加以對照、鑒別,再積極調(diào)動自己的情感體驗,與文章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從而使自己與作品融為一體。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而是教會學生從文章中獲取某些東西,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充盈自己的靈魂,從而更加了解自己,了解這個世界。
例如我在教蘇教版高中語文的《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的時候,讓學生把這兩篇文章所抒發(fā)的情感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和體會。第一,比較《蘭亭集序》中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和《滕王閣序》中的“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第二,比較“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和 “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第三,比較 “固知一死生為虛妄,齊彭殤為妄作”和 “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請學生分析兩篇文章中的這三句話表達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很快就意識到,這兩篇文章都抒發(fā)了人們面對美好事物時,都會產(chǎn)生快樂的情感,而在興盡悲來時,人們又會對人生產(chǎn)生新的感慨,但無論怎樣,每個人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但是古人表達的情感卻是一致的。所以即使相隔著千百年的時光,人們依然可以通過文字進行對話,無論在哪一個時空中,讀者讀到這些文字時都可以產(chǎn)生共鳴。這種比較閱讀,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作品,結(jié)合自己的情感體驗,加深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
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們在寫作時,往往會有一種困惑,要么心中思緒萬千,卻不知如何表達;要么筆下千言萬語,卻不知所云。這實際上是因為學生們?nèi)鄙俦匾姆e累,缺少寫作的技巧。閱讀教學中除了指導學生積累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外,更主要的是指導學生學習寫作的技巧。
在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中的《荷塘月色》時,我就著重進行了寫作指導。例如,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子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寫記敘文時,這樣的畫面在學生的筆下,往往就成了一句話:夜深人靜?,F(xiàn)在指導學生把這樣枯燥的敘述轉(zhuǎn)化為生動的描寫,例如,中午馬路上車流不息:中午,正值上班上學的高峰時刻,汽車一路響著喇叭飛馳,無所畏懼的孩子們把自行車騎得飛快,見縫插針地穿梭在汽車的流中,讓人看得膽戰(zhàn)心驚。第二,指導學生運用修辭使表達形象化,例如,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排比:像明珠、像星星、像美人;擬人: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通感:像渺茫的歌聲。第三,指導學生錘煉動詞,例如分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字。最后再指導學生把文章連綴成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寫作的方法就是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手指,而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有效的閱讀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練習寫作,讓閱讀成為通向?qū)懽鞯钐玫呐_階。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讀書,最大限度地收集信息,形成自己的審美體驗,同時也可以指導學生運用于寫作,厚積薄發(fā),跬步千里。讓閱讀豐茂,讓課堂高效,我們將為此不斷地努力探究。
[1]嵇云霞.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中國教育學刊.2015(05).
[2]張穎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07).
[3]祁恒山.淺議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01).
陳玲娟,1991年生,女,江蘇如皋人,研究生學歷,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