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林(昆明學院音樂學院)
淺析合唱排練中的聲音訓練
■魯 林(昆明學院音樂學院)
合唱是一種多聲部的由團體表現聲樂的藝術形式,常有指揮,伴奏形式從沒有伴奏的純人聲到大型交響樂團都有。對于合唱團整體要求聲音融合,聲部協調統(tǒng)一。聲部的數量沒有規(guī)定,最常見的為四聲部合唱。多為男高音區(qū),男中低音區(qū)、女高音區(qū)、女中低音區(qū)。
合唱作為一種音樂表達的藝術形式,能夠完美的使人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揮,也讓人變得更加靈活。合唱的訓練能夠增強人的集體感和較高的情操,對道德教育有著很高的促進作用。合唱從頭就將人帶入團隊,隊員需要用合適的方式歌唱,必須同時協調其他聲部,不可使自身聲音過分突出,特立獨行。唱的同時也要注意其他聲部,要處理好自身跟整體以及各聲部之間縱橫交錯關系,才真正能夠協調均衡統(tǒng)一。合唱可以提升情操,開發(fā)智力,讓人全面發(fā)展。運用合唱獨特的特點,使人能夠變成完美、高尚、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也是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并且對我們加強提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深遠的意義。
聲音作為載體承載著合唱的表現,合唱藝術的根本上就是聲音,作為合唱成功的根本因素,統(tǒng)一、諧和、靈活、均衡的聲音是合唱作品得以良好再現的前提,這些對與合唱的和聲美、和諧美以及各聲部中的協調美、是否清晰表現音樂的核心思想與情感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聲音訓練是合唱隊的重要部分、是合唱排練不可或缺的步驟。就像體育特訓和比賽前的熱身運動,高效科學的聲音訓練不但能夠充分調動歌唱者的每一個器官,讓聲音能夠有強度、靈活和統(tǒng)一,更關鍵的,合唱成員掌握正確方法之后,能夠大大加強訓練效率。這也是文章重點所在,重視合唱聲音訓練,用正確的方法提高合唱隊整體水平層次。
我國的合唱教育家馬革順先生提出:合唱,是一種集體的活動,是借著集體共同創(chuàng)造的音響來進行作品內容的表達和藝術形象的創(chuàng)造。音色的統(tǒng)一則是共同的唯一,而聲音的合諧則是合唱的基礎,合唱講究聲音的控制、協調和統(tǒng)一。合唱時的演唱狀態(tài)與藝術歌曲的演唱狀態(tài)較為接近,它更多強調的是合唱隊員的發(fā)聲狀態(tài)、音色、聲音位置和音樂表現等諸多方面的統(tǒng)一。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
打造合唱團的基礎,是建立正確的合唱觀念和訓練方法,這是合唱團走入正軌的前提因素,也是合唱中聲音訓練的指南??茖W的歌唱發(fā)聲方法是‘合唱音色’的形成基礎,在任何形式的歌唱活動中,發(fā)聲狀態(tài)都應建立在自然的嗓音基礎之上。因此,進行科學的合唱訓練不僅有利于合唱整體聲音狀態(tài)的改善,也同樣有利于個人歌唱能力的提高。當呼吸、發(fā)聲、聲音、咬字全部建立在一條線上,加上合唱觀念整體引導,合唱團才能有正確的聲音訓練,才能得到萬眾一心、圓潤豐滿的和聲效果。
合唱是聲樂的一種表現形式,聲音的觀念與演唱方法的選擇對于一個合唱團而言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在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建立正確的聲音觀念、以及進行歌唱的技巧訓練時,如果想要得到正確合理的整體歌唱聲音狀態(tài),還需要全面的、不同角度的認知聲音的基本要素、整體狀態(tài)、注意調整各個局部的歌唱機能在整體狀態(tài)中的運動協調、加強對于聲音訓練的整體把控的能力。
(1)寧靜的聲音
這里寧靜的聲音不是外在,而在于內心,不論是獨唱或是合唱,都需要擁有寧靜的耳朵、寧靜的心靈、寧靜的聲音。這一步是處于發(fā)聲之前與開始發(fā)聲之間的階段,因為在我們學習音樂,不論是哪一項內容,都要先做到聽。我們在學習音樂的初級階段,都是通過模仿來提升自身音樂感覺的。故在我們發(fā)聲之前,也要去聽。聽外界的聲音,也要在自身演唱同時聽自己的聲音。在明白這一點之后,便能夠更加容易的找到自身聲音最適合的狀態(tài)。
(2)相對自然的聲音
緊接著上面所講的,聲樂需要關注的,是對于聲音的全方位聽辨,以音準和節(jié)奏、節(jié)拍的聽力最為核心。有些人生來就有非常好的聽覺和十分靈敏的節(jié)拍感,這讓他們的聲樂學習之路更加順暢簡單,當然更離不開后天的磨煉和提高。但是另一部分人生來不具備這些能力的,靈敏度比較弱的,就更需要在日后的學習、練習中不斷努力克服了。歌唱時有人軟腭松弛無力,口腔打開喉嚨卻實際上沒有,音準也會不準,即使自己聽得出來卻也無能為力。這里就需要最正確的發(fā)聲方法了,重心放在自身聲音的自然。大多數人的發(fā)聲點都是存在問題的,最常見的是喉嚨用力,導致聲音全部集中在嗓子里,導致音響效果狹窄扁小,聽覺刺耳;再有就是鼻腔過分用力,使聲音發(fā)悶、不夠明亮等等。所以演唱過程中需要注意,身體要放松自然,這些部位都要處于自然狀態(tài),不應該有使力的狀態(tài)在,出來的聲音才會自然。喉結的運動決定著聲帶的狀態(tài),聲帶的閉合又與氣息對于聲帶的壓力息息相關,這些都是影響發(fā)聲質量的關鍵因素。上下移動喉結,便是聲帶松緊張力的不同。向上移動,聲帶的張力會變小,喉結向下沉,會拉緊聲帶,增加張力。在歌唱要點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聲帶閉合的適度。閉合太緊,氣息就會不通暢,聲音會過緊;閉合太松,便容易漏氣,聲音松散不明亮。例如對于喉嚨用力的情況,要打開喉嚨:牙關打開,下巴放松,舌頭自然放平,尤其注意舌根是放松的,這樣喉嚨才能自然打開。打哈欠尋找開喉感是聲樂學習中常用的方法,因為只有在打哈欠的時候口腔、喉嚨才是自然不用力的。用這個方法在唱歌過程中打開喉嚨,氣息自然推送,聲音就會十分柔和不干硬。
(3)有氣息支持的聲音
在找到自然聲音狀態(tài)之后,要給予根基上的支撐——氣息。氣息是唱歌的核心動力,我們要運用氣息調整聲音的高低、強弱來更高的表達感情。在發(fā)聲時要用口與鼻的合作吸氣,氣息由上到下沉入丹田,雙肩、下巴、舌頭都要處于最自然的狀態(tài),打開胸腔,腰腹向外擴張。不同的氣息量出來的聲音高低也不同,唱高音需要的氣息量會較多。反之,唱低音氣息量的需求會較少。音值長短所需要的氣息量也不相同,時值短需要的氣息量就少,相反時值短氣息量的需求就大。音的強弱也一樣,強的音氣壓大,弱的氣壓小。氣息的控制不好,也會導致諸多問題,氣息支撐不夠或過多,就會有音高偏低、偏高的情況。
(4)頭聲
在聲音自然,并保持氣息支撐之后,就要找到合適的共鳴位置。最正確的共鳴點,就是頭聲共鳴,將聲音從頭部面罩發(fā)出。共鳴是獨特于歌唱中的現象,我們對氣息、發(fā)聲、腔體等環(huán)節(jié)的控制才能得到良好的共鳴。正確位置的共鳴是需要長時間的科學訓練才能得到的。共鳴帶來更加動聽的聲音,只靠聲帶的振動發(fā)聲,得到優(yōu)美、寬廣、洪亮的聲音是無比困難的。這一點不論是合唱還是獨唱,都毋庸置疑。聲樂大致有:腹腔共鳴、胸腔共鳴、頭腔共鳴、口腔共鳴、咽腔共鳴和鼻腔共鳴,我們要通過這些部分的合理運用,發(fā)出優(yōu)美洪亮的聲音。所以唱歌要盡量使多腔體共同作用,并且合理呼吸,才能有更加良好的聲音。筆者認為以上其他共鳴在運用時恰當即可,不宜過多。更多的聲音應該集中在頭腔中,從頭腔發(fā)散,才可以有洪亮而寬廣的聲音。
(5)柔和統(tǒng)一的聲音
在保持各部位穩(wěn)定配合之后,就要注意調整自身聲音的整體效果,不能由于注意方法的使用而過于僵硬,而是將各部分有機統(tǒng)一、融合,變成一體。從個體再發(fā)展到整體的統(tǒng)一,將過于突出的聲音修飾圓滑,跟所有聲音統(tǒng)一到一起。合唱,是全體合作萬眾一心的表演,要讓眾人如一人。我們的聲音在發(fā)出之后就像擰麻繩一樣,緊緊地擰在一股上,聽起來才集中,有穿透力,才可以打動聽眾。
(6)直聲
合唱中每一個聲部,如果想要讓聲音化為整體,便需要進一步的調整,找到高位置的直聲不過度顫動,才能更加和諧,并獲得更加純凈的和聲音樂。弱聲唱歌也可以幫助尋找高位置,但并不等于“虛”著唱。弱聲是要建立在深氣息的基礎上并且在合唱基于美聲唱法的方法上,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很多人認為美聲唱法聲音過于“顫抖”對合唱的聲音相融合是有不利影響的。這些都是錯誤的認識,因為這本身也是美聲有待改正的一個問題。任何事情,都要在一種最合適的“度”上,超過或者少于,都是不合適的。所以,在美聲抑或是合唱中,“合唱隊員聲音的波動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大:在輕聲時幾乎等于零;在強音時也只能在小二度的幅度之內。而快慢必須保持每秒鐘6次(音量強時稍快,可達7次)的范圍。彼此之間在波動上面必須互相統(tǒng)一”。
2.訓練的方法。
(1)讓學生養(yǎng)成安靜的習慣
聽覺訓練總是我們在學習聲樂最先要做的。所以,我們要通過多聽來提高我們的聲音辨別能力,培養(yǎng)我們敏銳的耳朵。演唱前要安靜地聆聽,之后將自己處于安靜的氛圍之中,最終讓自己有安靜地演唱的狀態(tài),不能慌亂,心中也不能著急。
(2)強化氣息的訓練
對于合唱團,正確的氣息訓練是合唱聲音訓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呼吸肌肉的控制對于唱歌者是十分關鍵的,合理的方式排出氣息并適當抑制,能夠使喉嚨放松不緊張,聲音自然發(fā)出。氣息訓練,首先呼吸到氣息半填滿肺部,然后慢慢呼入、呼出氣息,逐漸加速,直到感到氣喘。目的是避免在正常呼吸過程中其他身體部位過分緊張。對于呼吸氣的過程要做到均勻、緩慢、自然,聲音才不會過度緊張。
另外對于合唱時的呼吸,有三種呼吸法:整體呼吸法、輪流呼吸法、循環(huán)呼吸法。
整體呼吸法即合唱隊員在合唱開始時或樂句結束時統(tǒng)一換氣獨唱中但與獨唱不同的是:每位合唱隊員還要與合唱團的指揮有著一定的默契,要能熟知指揮的手勢和意圖,根據其要求來改變合唱時換氣的動作。當然,這只是一個最理想的狀態(tài),要使一個合唱團的每一個團員都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個大量的長期的訓練過程,難度非常大。
輪流呼吸法顯然在獨唱中是不可能實施的,同時這種呼吸法也不是每首合唱作品都能用得到,常見于復調作品中。例如合唱作品《他英俊又瀟灑》《保衛(wèi)黃河》《摘菜調》等。這類換氣法在聲部交替的過程中,讓同一旋律在不同音色的詮釋下反復出現,僅從聽覺上就能感受到音樂的快速轉換。循環(huán)呼吸法在獨唱中也難以做到,但對于合唱來說,把整個合唱團看成一個大的發(fā)聲體,這種呼吸方法就輕而易舉了。
循環(huán)呼吸法在譜面中是無法標記的,它經常一個聲部的內部完成(幾個聲部音高相同時,也可在聲部間進行)。它要求在進行這種呼吸時,個體不能有明顯的氣口和收聲,整個呼吸的完成要悄無聲息,保證合唱隊整體的聲音不間斷,給聽眾造成這個長音或長樂句是一口氣完成的錯覺。你收我唱,你唱我收。合唱隊員要建立起這種對相鄰隊員的起聲收聲,漸強減弱敏感度。”
(3)有效持久的進行頭聲訓練
平常的狀態(tài)下聲帶振動發(fā)生,音量等要素都比較弱,但是當人體各共鳴腔體協同工作加強聲音中的泛音,原本單一的聲音便會變得明亮磁性,可見共鳴帶來的重要作用。如前面所講,頭腔共鳴是合唱中共鳴最重要的一項,能使聲音明亮透明,達到高位置并具有穿透力,使音色得到美化,是高音區(qū)共鳴的最重要腔體。以鼻腔共鳴為基礎,用空氣上頂竇口張開,將音色集中為一點,于腦門上,便產生頭腔泛音共鳴,音色就會變得明亮實在,具有穿透力,并且合唱隊強調整體聲音掛高位置,高位置可以使音響更為豐滿,聲音充滿張力。所以要努力尋找高位置點共鳴,使整個合唱隊聲音完整相容。哼鳴練習是尋找共鳴最好的辦法,牙齒、嘴唇輕合,放平舌根,哼鳴使嘴唇和鼻子會有輕微的震動感,哼鳴便能找到高位置,唱歌時把字頭套上哼鳴的感覺,可以使喉嚨完全放松。
(4)強調以情帶氣、以氣帶聲的演唱方法
我們的歌唱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能、技巧,更要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在歌唱時,沒有感情的狀態(tài)下,各身體部分也許沒辦法統(tǒng)一,而相同情況帶入感情,各身體部分反而會很自然的統(tǒng)一到一起。所以歌唱一定要有感情,感情是音樂的靈魂,失去靈魂,音樂便一點打動性都沒有了。還有前面提到的以氣息作為支撐,推動聲音自然發(fā)出也是很重要的核心,這一切都是根本所在,掌握根本,便掌握了合唱的訣竅。
訓練合唱團最重要的兩點:一是培養(yǎng)合唱意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能使合唱效果加倍提升。二是傾聽。學會聽其他人、其他聲部聲音,自身向整體靠攏,最終統(tǒng)合。聲音訓練就等于是一個合唱隊的軟件技術條件,你的技術不夠過硬,外在多華麗都沒辦法說服別人。所以對于合唱的排練與練習,一定要合理運用好聲音訓練,最終會為整體合唱效果做出質的提升。
[1]馬革順.合唱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韓德森.論合唱藝術中的共性與個性[J].中國音樂,2002,(3):51.
[3]閻寶林.合唱不等于獨唱的集合[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4(1):44~51.
[4]田玉斌.聲音可多變 不可離其宗——合唱的聲音訓練與應用之我見[J].歌唱藝術,2012(1):35~40.
[5]汪建軍.正確的“聲音觀念”對歌唱的重要影響[J].大眾文藝,2015(24):150~151.
[6]夏凡.論獨唱與合唱用聲之異同[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