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庭干+宋正娜+陳昌春
[摘 要]當前,交互多屏教學是世界教育界在以科技促進教學的浪潮中的一大應用趨勢,該教學模式深化了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和課堂活躍性、學生參與性,同時也代表著高校未來課堂教學的方向。而在大學人文地理教學中,交互多屏的應用,能更大限度地使教學內容形象化、立體化,也使師生于課堂、課后互動成為可能,為教學帶來良好效果。
[關鍵詞]大學人文地理;交互多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038-03
21世紀以來,現(xiàn)代科技與教育相結合已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趨勢。在中國,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訓練,信息化普及和應用均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砝碼。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交互多屏學習空間的設計與應用也已成為教育信息化教學研究的一個新取向。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領域:一是對交互多屏技術的工作原理及其實用性進行研究,通過定量研究建構理論模型,以對該技術的真實有效性進行探索。二是以交互多屏為技術支撐,探討新型課堂關系的形成,尤以人機互動和人際互動為主要研究取向,以此進行理論概括和實證研究。國內外關于交互多屏教學的研究與應用均已開展了一段時間,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動類型的研究。從研究方法看,主要是借鑒心理學、社會學,特別是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來進行分析。而就普及應用率及理論研究深度來看,中國在該領域還處于理論探索、實踐研發(fā)以及試點實證研究等初級階段,但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葉新東、陳衛(wèi)東等對多屏與課堂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提出未來課堂理念,并直指多屏顯示為該理念的主要指征,他們認為代表屏顯技術發(fā)展趨勢的交互屏的應用將給課堂帶來新的想象空間,也為我們構建一個符合心流理論的學習空間奠定了技術基礎。
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討各種人文現(xiàn)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大學人文地理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認識、分析、解決人類活動與地理文化之間各種關系的能力。目前,大學人文地理專業(yè)在授課過程中,采用的多是大班教學形式,教學方式基本都是以傳統(tǒng)的講授加PPT演示為主,通過言語、圖片等形式進行,授課內容均是對課本的一種重述和解釋,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則認為當下大學人文地理教學方式枯燥無趣,參與性不強,灌輸、說教問題突出等。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下尋求突破,充分改革教學方式,優(yōu)化教學效果是大學人文地理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改善現(xiàn)狀,我們需要對人文地理提出交互多屏教學的改革,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充分利用現(xiàn)有網(wǎng)絡資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改革評價方式,優(yōu)化教學效果。同時,基于教學設備的更新與教育觀念的進步,我們需要以交互多屏為基礎構建新式教學空間,探討教學空間的變化以使教與學得到促進和升華。
一、交互多屏教學趨向于科技與教學融合
多屏,顧名思義,即多塊電子屏幕。在現(xiàn)代教學中,屏幕大致可分為手寫屏幕(如黑板、白板等)以及計算機多媒體投影(如電子屏幕、幕布等)兩類。其中,電子屏幕涵義甚廣,包括交互式電子白板、觸摸一體機、多觸點液晶屏幕等。本文側重討論的電子屏幕,主要是指由教師掌控的多塊電子交互白板或觸控一體機白板以及由學生使用的無線終端電子屏幕組成的電子屏幕。電子屏幕工作原理相對簡單,主要在于利用計算機信息通信技術,將帶有傳感器的電子白板與計算機連接起來,在應用程序的支持下,將傳感器上的感應變成相應的計算機操作,并利用投影機將計算機顯示器上的操作結果呈現(xiàn)在電子白板上,從而實現(xiàn)操縱電腦或屏幕中的各個系統(tǒng)來達到信息化教學的目的。而交互多屏教學空間是由多套信息系統(tǒng)組合而成的信息教學空間,該空間圍繞教師對電子交互白板或觸控一體機白板的操作,形成一個基本的智能教學系統(tǒng),從而使教師置身于移動講臺中。除此之外,活動桌椅、平板電腦(無線終端電子屏幕)與之形成一個互動反饋系統(tǒng),從而在通信技術的支持下,使教育與反饋系統(tǒng)在課堂中形成一個良性教學循環(huán)。
眾所周知,人文地理學科內容對信息技術的要求與應用也在逐年提升,在交互多屏教學空間,每位學生都配備有自己的電子設備,與教師的主屏相連。通過終端設備,教師將教學信息輸送給學生,學生也可隨時發(fā)送反饋。同時,學生可以在多個屏幕中任選其一自行組隊,進行研究學習。另外,若有條件,教室內還可配備VR系統(tǒng)或全息投影技術,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身臨其境的效果。
二、交互多屏教學趨向于提升學生參與度
本文以2015年春學期的人口遷移課程多屏教學為例,上課時按座位次序將學生分成三組,來討論民工潮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利弊影響,每小組均擁有獨立的屏幕。同時,小組間也可完成交流和對談,全班學生可以一齊體會民工潮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各小組根據(jù)教師提問利用無線終端屏幕瀏覽網(wǎng)絡資源并進行討論,由于多屏教學空間給予學生極強的參與性,因此在討論過程中,課堂紀律也顯著提升,每位學生都在小組中各抒己見,學生邏輯思考能力得以提升,學習積極性提高,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關注也明顯得以持續(xù)。課堂提問從而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一二維模式轉變?yōu)榻處熖釂枴懻摗答?、搶答、學生提問這一三維模式,教師因此也從授課者變成活動的組織和協(xié)調者甚至是裁判員。另外,分組討論、交流這一課堂模式也使得競爭機制得以在課堂內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代表了各自所屬的組別。在此背景下,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從而使各小組的整體學習能力得以提高。受網(wǎng)絡技術支撐,各組別所討論的問題均可通過登錄網(wǎng)絡來尋求答案,無線終端屏幕為學生構建了一個信息獲取、整理的學習平臺,這一技術減輕了教師負擔的同時也為學生探求系統(tǒng)性知識提供了便利。盡管討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學設計內容,但更有利于學科內容的延展以及學生知識面的提升。
充滿民主精神的課堂教學,應該把教師“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交互多屏教學技術使傳統(tǒng)教學中所缺乏的普適性和活躍性得以發(fā)揚,增添了教學的感官效果,也為現(xiàn)今人文地理學教學質量、效率的提升帶來動力。
三、交互多屏趨向于推動教學設計的改革
交互多屏教學空間是互動教學活動在現(xiàn)實層面的延伸,這一教學模式對教師課堂模式設計提出新的要求,因而教學策略體系也必須做出回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交互多屏教學空間的出現(xiàn)促進了教學設計的變革與發(fā)展。
在此同樣以2015年春學期的人口遷移課程多屏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前準備好課綱,課綱包括課堂研究主題、人口的研究目的及意義、人口增長過程及發(fā)展趨勢、人口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等(教師僅提供課堂思路,由學生小組討論完成每一部分的具體內容)。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講臺主屏幕中一共出現(xiàn)三張圖,分別為:繁華的夜上海,貧瘠的西部,遼闊的草原。同時,導入第一個教學問題:如果可以選擇,你想住在哪里?
與此同時,講臺兩邊的側屏幕分別依次播放展示上海、中國西部地區(qū)以及草原地區(qū)面貌的圖片和小視頻,以多種形式來體現(xiàn)三地的特點與差異,便于學生觀賞。
(二)案例列舉,歸納總結
從學生的選擇中明顯可知,上海這一繁華都市是大家的首選,從而引申出人口在居住上存在的遷移觀念。因為人口遷移有多種因素,因此講臺三幅屏幕可分別展示出人口遷移的三個外界因素:屏一展示的是因為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而進行遷移的中國三峽移民,屏二展示的是因為戰(zhàn)爭等政治因素而進行遷移的巴基斯坦難民,屏三展示的是因為民族歧視等社會文化因素而進行遷移的敘利亞難民。這一類社會政治問題由于均是或曾經是社會熱點,為學生所熟知,因此,學生很快對人口遷移的三個外界因素有所掌握。
(三)分組實踐,分組交流
通過上文的展示,教師可以提問,引起人口遷移的具體因素有哪幾個方面,并作提示,希望學生兼顧考慮推力(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兩方面因素。同時,要求學生推測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分別對遷入地和遷出地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在討論過程中,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
(四)歸納小結,布置作業(yè)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從而可在“已知區(qū)”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結合點即知識的“增長點”上來建立互動課堂,這樣有助于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同化,使認知結構得到補充和完善。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通過左屏以PPT形式展示各個問題的理論、實例等,而右屏則通過投影方式展示部分學生的討論成果,師生在交流中互相思考、補充、完善,最后通過中間屏來書寫課堂總結。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學習空間可以指任何學習發(fā)生的空間。虛擬空間在近年作為新環(huán)境為教育界所接受,更使遠程教育成為現(xiàn)實,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數(shù)字化設備進行溝通,從而在一定范圍內突破時間、地理的阻礙。交互多屏教學空間由于以信息網(wǎng)絡作為技術支持,因此不局限于本校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通過遠程教學,實現(xiàn)與不同地區(qū)的課堂相連接。課時結束,教師可布置作業(yè),讓學生上網(wǎng)查詢有關城市人口規(guī)模的決定性因素——以我國三大都市圈為例,并要求學生在完成后將作業(yè)發(fā)布至論壇。這一方面可方便教師檢驗學生吸收知識的情況,同時作業(yè)的網(wǎng)絡共享模式也為下節(jié)課提供了備課參考,將學生反饋作為教學設計的一部分,使教學設計得以優(yōu)化。
四、總結
交互多屏課堂作為一種新型學習空間,滿足了多種不同形式的知識交流,在此過程中,互動成為未來課堂設計的核心。多屏的意義絕非僅僅是多塊屏幕,而是基于多屏式的交互式學習方式下,使教室由原來的單向性變?yōu)槎嘞蛐?。多屏能更深層次地拉動課堂多角色之間的交流,尤具突破性的是其能滿足學生間互動的需求,這對傳統(tǒng)的課堂氛圍和學習過程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值得我們一再強調的是,在未來課堂中,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不再是單方面的教或學的關系,而是一種雙方平等和諧的關系。也正是在此類技術的支撐下,如此革命性的轉變才得以迅速實現(xiàn)。
[ 參 考 文 獻 ]
[1] 葉新東,陳衛(wèi)東.多屏顯示創(chuàng)建教學的心流空間[J].電化教育研究,2011(11).
[2] 徐斌.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促進課堂師生互動行為的實踐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10(10).
[3] 朱永新.新教育之思[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7: 95.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