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英團
“精神賠償”應當“有損害就有救濟”
文/劉英團
背景:增加精神損害賠償,這是2010年新《國家賠償法》的一大亮點。近年來的司法實踐中,此項規(guī)定不斷完善,實現了國家賠償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重大發(fā)展,精神撫慰金不斷得到重視。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王敬波教授認為,應該進一步探討如何明確精神損害賠償金,避免因為判決的畸輕畸重,對當事人造成一種新的傷害。(2月20日《新聞縱橫》)
國家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確立與否,反映著一個國家民主與法治水平的發(fā)展程度。2010年《國家賠償法》首次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國家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從無到有,是法治的一大進步,但賠償標準卻并不統(tǒng)一。同時,與民事侵權賠償及國外行政賠償法律制度相比,國家賠償的范圍及限定條件都很狹隘。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根本上的解決,僅靠引入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恐亦難以擔負起全面保障受害人權益的重擔,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初衷。
其實,不論在哪個國度,人格尊嚴都被看得極重。韓國不但承認國家對受害人本人的精神損害賠償,對受害人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也給予法律支持。德國國家賠償法也規(guī)定,因國家侵權行為所致精神損害,應該實行國家賠償。從國際司法實踐看,不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國家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范圍正在逐步擴大,包括對信仰、美觀、名譽上的損害都納入其中。
人的生命是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辯證統(tǒng)一,統(tǒng)一國家賠償精神撫慰金標準是對人權的保護。雖然精神財富、人格權益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但是,物質利益對于精神的慰藉作用又是客觀存在的。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春龍教授所言,“規(guī)定對精神損害的法律責任,是社會對人格價值尊重和保護的表現,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和成熟的表現,是人類重視自己的精神財富的表現?!?/p>
法律在國家賠償上的立場,是一個價值平衡與選擇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適用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家賠償法的操作性難題。精神損害賠償并不是法律救濟中的主要目的,更不是唯一方式。其目的在于通過這種方式來緩和或解除受害人精神上所遭受的痛苦,起到撫慰的作用,也是一種補償手段。
就當前來說,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應當綜合考慮受害人人身自由、生命健康、精神受損狀況,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家庭關系、社會評價受到影響的情況,并考量社會倫理道德、日常生活經驗等因素,依法認定侵權行為是否致人精神損害以及是否造成嚴重后果。
當然,法律不能總在長遠與眼前之間選擇后者,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應逐步實現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規(guī)范統(tǒng)一,并逐步提高國家賠償的范圍、標準,以縮小與民事精神損害賠償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