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軼建,Matthew Spencer
DING Yi-jian1,Matthew Spencer2
中國女子手球比賽時間-運動分析
丁軼建1,Matthew Spencer2
DING Yi-jian1,Matthew Spencer2
手球是經典的奧運會項目,目前,國際上會員國超過200個。從運動學特點來說,手球是典型的同場對抗集體球類運動,集體配合的復雜性和攻防對抗的變化性是基本特點。運動員比賽時,既存在高強度的跑、跳、碰撞等運動方式,也存在低強度的滑步、后退等運動方式,高強度和低強度運動的發(fā)生往往不持續(xù)、具有間歇性,無固定模式,是一種典型的復合性運動。手球運動員在場上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地完成相應的攻防運動,運動員場上運動方式、特點與運動位置、運動職責有關。高強度、不規(guī)則的、間歇的運動如快速啟動、轉身、變向、跳躍雖然占比很低,卻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1,2]。了解運動員比賽運動特征與規(guī)律對于科學地安排訓練、提高比賽水平至關重要。當前,國內對手球運動員比賽運動特征的描述有限且缺乏深度,而時間-運動(time-motion)分析在國外的足球、橄欖球、籃球、曲棍球等集體球類項目訓練或比賽的運動學規(guī)律研究中被廣泛使用和認可[3,4,10]。本研究引進時間-運動分析方法,嘗試對中國手球比賽不同場上運動員多維度的運動特點進行分析,探討手球運動員比賽過程中的運動負荷問題,以期更深入探索手球專項比賽時的運動規(guī)律。
1.1 研究對象
16名中國女子手球國家隊運動員(年齡23.6±2.7歲,身高1.77±0.05 m,體重69.6±5.7 kg,訓練年限7.01±4.19年)參加測試,其中,底線運動員3名,外圍運動員9名,邊鋒運動員4名。測試前,運動員已經集訓9個月,訓練內容包括體能訓練、技戰(zhàn)術訓練、訓練比賽等,參與測試的運動員機能狀態(tài)良好。
1.2 研究方法
1.2.1 時間-運動測試方法
使用Catapult Sprint minimax實時運動測試系統(tǒng)測定運動員三維運動負荷(前后、左右和上下),以描述身體運動特征,運動信號采集接收頻率為10 Hz。該系統(tǒng)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已經獲得研究認可[15,17],被同場對抗性運動所應用[4,10,11,15,17]。傳感器置于配備的運動背心后背上的口袋中,使用前調試好信號接收器、電腦軟件和傳感器。在比賽前2天的訓練中,安排所有運動員熟悉測試儀器及注意事項。
三維方向設定如圖1所示,-45°~45°運動為向前加速運動,-135°~135°運動為向后減速運動,45°~135°運動為向右變向,-135°~-45°運動為向左變向。
對運動中加速、減速以及變向的強度按速度分為3級:低級1.5~2.5 m/s,中級2.5~3.5 m/s;高級3.5 m/s以上。對運動中的跳躍強度按縱向高度分為3級:低級0~20 cm,中級20~40 cm,高級40 cm以上。
時間-運動測試中運動負荷的計算公式如下:運動員瞬時負荷:
其中,fwd為前后加速,side為左右加速,up為縱向加速,t為上場時間。
運動員累積負荷:
其中,t=0,0.01,0.02,0.03,0.04……n。
圖1 運動維度分解坐標圖Figure1.Coordinate of Motion Dimension
1.2.2 測定程序
對中國女子手球隊6場比賽進行時間-運動測試,其中,測試儀器、比賽場地和對手保持一致,比賽間隔為1~2天,比賽時間均為下午16∶00開始,國家級或國際級裁判執(zhí)裁。賽前運動員做足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結束,各位置運動員(外圍、底線和邊鋒)均穿上運動背心,比賽進行1 h,上下半場各30 min,場間休息10 min,本研究只對運動員比賽時的運動進行測試分析,比賽全場結束,測試終止。
1.2.3 統(tǒng)計方法
每場比賽不同運動員的負荷數據按位置(底線、邊鋒、外圍)求平均值,對這3個位置的6場比賽的平均值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 17.0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所有數據表示為平均數±標準差。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顯著水平為P<0.05,非常顯著性水平為P<0.01。
如表1所示,外圍運動員上半場累積負荷10.16±0.68、邊鋒運動員下半場的累積負荷10.11±0.43較高,底線運動員上半場負荷7.88±0.37最低(P<0.01)。在所有位置的運動員中,外圍、邊鋒累積負荷較高,而底線較低;各位置運動員的上、下半場的累積負荷無顯著差異。關于加速負荷,外圍運動員上半場最高,邊鋒運動員上半場最低,兩者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底線運動員上、下半場都低于外圍、高于邊鋒(P<0.05),總體上外圍運動員高于底線、高于邊鋒。關于減速負荷,外圍運動員和底線無顯著差異,而高于邊鋒(P<0.01)。關于變向負荷,總體上底線運動員高于外圍(P<0.05),高于邊鋒(P<0.05)。對于跳躍負荷,底線運動員上半場和邊鋒下半場最低,低于外圍(P<0.01)。
表1 中國女子手球運動員比賽時累積負荷特點Table1 Aggregate Load of Match-play of China Women Handball Players
如表2所示,關于高強度加速負荷,邊鋒運動員最低,與外圍和底線運動員下半場相比均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外圍運動員比底線上半場顯著高(P<0.05),總體上外圍運動員高于底線、邊鋒運動員。關于中強度加速負荷,外圍運動員上半場高于底線和邊鋒(P<0.01),外圍運動員下半場與底線上、下半場無顯著差異,底線運動員高于邊鋒(P<0.01),總體上外圍運動員最高,其次為底線,邊鋒最低。對于低強度加速負荷,外圍運動員上半場高于底線和邊鋒(P<0.05),底線運動員上半場高于邊鋒上半場(P<0.05)。對于高強度減速負荷,外圍運動員和底線無顯著差異,高于邊鋒(P<0.05)。對于中強度減速負荷,外圍運動員和底線無顯著差異,而高于邊鋒(P<0.01)。對于低強度減速負荷,外圍運動員和底線無顯著差異,高于邊鋒(P<0.01)。
表2 中國女子手球運動員比賽時直線加速、減速負荷特點Table 2 ACC and DCC Load of Match-play of China Women Handball Players
如表3所示,對于左變向負荷,底線運動員負荷顯著高于外圍(P<0.05),外圍運動員上半場高于邊鋒下半場(P<0.05),總體而言,底線運動員高于外圍、高于邊鋒。對于低強度左變向負荷,總體上底線運動員高于外圍和邊鋒,外圍運動員和邊鋒相似;對于中強度左變向負荷,底線運動員高于外圍、高于邊鋒;對于高強度左變向負荷,底線運動員和外圍相似,高于邊鋒(P<0.01)。對于右變向負荷,外圍運動員和底線無顯著差異,均高于邊鋒(P<0.05)。對于低強度右變向負荷,外圍、底線和邊鋒運動員無顯著差異;對于中強度右變向負荷,外圍運動員上半場顯著高于底線運動員(P<0.05),高于邊鋒運動員(P<0.01),底線運動員下半場高于邊鋒(P<0.05);對于高強度右變向負荷,邊鋒運動員上半場顯著低于底線和外圍(P<0.01),底線和外圍運動員無顯著差異。
表3 中國女子手球運動員比賽時變向負荷特點Table 3 COD Load of Match-play of China Women Handball Players
如表4所示,關于低強度跳躍負荷,外圍運動員全場與底線運動員上半場無顯著差異,邊鋒運動員比外圍和底線運動員上半場低(P<0.01)。關于中強度跳躍負荷,外圍和邊鋒運動員上半場無顯著差異,均顯著高于底線(P<0.01)。關于高強度跳躍負荷,外圍高于運動員底線和邊鋒(P<0.05),底線和邊鋒運動員無顯著差異。
表4 中國女子手球運動員比賽時跳躍強度特點Table 4 Load of Match-play of China Women Handball Players
圖2 中國女子手球隊進攻時位置分布圖Figure 2.Position Distribution of China Handball Team Offence
在中國手球協(xié)會和中國女子手球國家隊的支持下,本研究引用時間-運動測試方法對運動員進行負荷測評,對不同位置運動員的三維運動(直線的加減速、縱向的跳躍、側向的變向)方式和特點進行定量化描述,進一步探索了手球運動特點和手球的位置規(guī)律,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
3.1 各位置運動負荷的特點
本研究表明,在高中低加速負荷、高中低減速負荷、高中強度右變向負荷,以及高中低跳躍負荷中,外圍運動員都高于底線和邊鋒,說明,在加速、減速、變向或是跳躍運動上,外圍運動員間歇性運動負荷總體上高于底線和邊鋒。外圍運動員(包括左內衛(wèi)、中衛(wèi)、右內衛(wèi))分布在場地正面區(qū)域(圖2),在半場攻防中從中場到9 m線的廣大空間都是活動區(qū)域,活動空間在各位置中最大;在戰(zhàn)術組織中,外圍運動員是隊伍進攻的組織者,防守的第一防線,所以,外圍運動員間歇性負荷較高與其位置有關。
另一方面,我國女子手球隊進攻發(fā)動往往來自中衛(wèi)或其他外圍運動員,外圍運動員主動、正面的加速、減速、變向以突破對方運動員防守、擺脫對方緊逼,進而,或伺機起跳射門,或傳球給空位運動員。我國女子手球隊陣地防守時主要采用6/0一線防守(圖3),外圍運動員要對對方射門或突破運動員積極夾擊、頂防控制,伺機起跳封擋對方外圍遠射,或在對方反擊中快速回追堵截,積極退防。因此,外圍運動員在直線加速、減速,變向和跳躍上負荷都較大,與外圍運動員的位置、角色以及隊伍的戰(zhàn)術打法也密切相關。本研究發(fā)現,手球中衛(wèi)運動員運動更活躍和豐富,與其他運動項目特點有相似之處,比如,對無擋板籃球運動的研究也發(fā)現,中間位置運動員更活躍,跑動距離更多[9]。籃球中衛(wèi)運動員累積負荷平均達到9.6,與本文研究所得的外圍和邊鋒負荷相近。
圖3 中國女子手球隊防守時位置分布圖Figure 3.Position Distribution of China Handball Team Deffence
本研究顯示,底線運動員的左右變向負荷高于外圍和邊鋒運動員,而加速、減速負荷低于外圍而高于邊鋒運動員;底線運動員中高強度跳躍負荷低于外圍和邊鋒運動員,而低強度跳躍負荷高于邊鋒運動員。女子手球國家隊進攻主要采用單底線戰(zhàn)術,底線是距離對方球門正面最近的運動員,背對或側對著球門,在進攻中往往受到對方運動員防守的嚴密夾擊,在正面6 m線到8 m線之間反復的變向、擺脫、側掩護、正掩護、觀察隊友、伺機接球,以給隊友創(chuàng)造正面外圍射門機會,或牽扯出空當給隊友創(chuàng)造射門或局部多打少機會,或接球轉身射門。所以,相對于外圍運動員,底線運動員變向多。而根據自身的技術習慣和對方防守弱點,底線運動員往往隨機選擇變向的方向。另外,由于陣地進攻中縱向移動空間小,且往往橫向移動受到各位置防守的遏制,形成不了一定距離和時間的加速、減速,因此,底線運動員的直線加速、減速負荷小于外圍運動員。與外圍和邊鋒運動員相比,底線運動員空間活動受限,且被嚴密緊逼,所以,助跑起跳很少,而原地接球起跳多,這就是底線運動員中高強度跳躍少,而低強度起跳多的原因。
本研究還顯示,與外圍和底線運動員相比,邊鋒的直線加速和減速負荷、變向負荷、低強度跳躍負荷和高強度跳躍負荷較低,而中等強度跳躍負荷與外圍運動員相似、高于底線運動員。邊鋒運動員在攻防中往往不在中間而偏邊線,在進攻中邊鋒要牽扯、吸引對方防守,以減少對手中區(qū)防守密度,同時要伺機接球起跳射門。在陣地進攻中,與外圍和底線運動員相比,邊鋒運動員活動空間往往有限,直線加減速和變向運動較少,而是伺機助跑跳躍射門,但助跑距離有限,起跳時身體向斜上方跳起以增加射門角度,所以,起跳垂直高度較外圍運動員正面助跑起跳低。在中國女子手球國家隊的戰(zhàn)術體系中,邊鋒運動員還是防守反擊的核心力量,要求邊鋒運動員有機會就以最快速度超越對方,到達空位,接球射門或接應。當對方反擊時,邊鋒運動員由于在對方場區(qū)底線附近,往往需要持續(xù)加速才能趕上或干擾快攻的對方運動員、跑回本方邊鋒防守區(qū),立即投入防守。因此,邊鋒運動員的直線加速和減速負荷應該較大,不應該比底線還小。因此,通過測試研究推測,中國女子手球國家隊邊鋒運動員加速、減速負荷不足,不能很好適應戰(zhàn)術需要。
一般而言,中間區(qū)域運動員的運動對比賽勝負的影響要高于邊路,但邊鋒運動員運動負荷并不低。研究結果顯示,外圍和邊鋒運動員間歇累積負荷無差異,均高于底線運動員。外圍運動員在攻防的啟動、節(jié)奏的調控上往往是發(fā)動方、主動方,活動空間大,而底線和邊鋒運動員在攻防中,往往視機會而動,視“外圍而動”,是牽扯、掩護、無球跑動、拉開空當、夾擊的主要力量。因此,手球運動員不同位置運動負荷的不同特點與運動員位置攻防特點和隊伍的戰(zhàn)術風格相關。從上文的數據及技、戰(zhàn)術分析中得出,外圍運動員的累積負荷高于底線無疑,而外圍運動員間歇性加減速、變向和跳躍負荷都高于邊鋒運動員,但累積負荷與邊鋒相似。這是由于該測試系統(tǒng)對低于1.5 m/s的直線加減速、變向運動未統(tǒng)計,但也計算在累積負荷中,因此,推測中國女子手球國家隊邊鋒運動員低于1.5 m/s的間歇直線和變向運動較多,高于底線和外圍運動員。而對于手球運動來說,低于1.5 m/s的運動往往不能擺脫對方運動員,也追不上對方運動員,處于被動,可以歸于低效運動。所以,可以推測,中國女子手球國家隊邊鋒運動員高速的加速和變向少,而低效運動過多。
根據本研究結果,對于手球不同位置運動員技術訓練需要考慮個體和位置差異,體能訓練也要應位置不同而考慮細化。這對于傳統(tǒng)的集體大課訓練方式提出了新思路。所有位置運動員都同時到場的大課訓練對隊伍的戰(zhàn)術組合訓練、個體技術的集體發(fā)揮、默契的培養(yǎng)都有益處,但大課集中訓練往往不能充分考慮位置差異和個體差異。所以,在手球專項的大課訓練外,應該還有分開的運動員位置訓練和個體訓練。在身體訓練方面,外圍運動員要特別注重主動的、各種速度的直線運動,各種高度的縱向跳躍訓練;底線運動員要增加各種轉身、變向訓練的比重,特別是狹小空間、低高度的爆發(fā)跳躍訓練;邊鋒運動員除了要注意各種速度的直線運動、中高高度的爆發(fā)跳躍外,還要注意高速度的持續(xù)運動的耐力訓練。
3.2 時間-運動測試手球負荷的不足之處
同場對抗的集體球類是典型的以技、戰(zhàn)術為主導、體能為基礎的項目,隊伍的強弱勝負與隊伍的技、戰(zhàn)術差異息息相關,與運動員的運動特點并無直接因果關系。強隊技、戰(zhàn)術執(zhí)行往往更高效,運動效率更高,而弱隊技、戰(zhàn)術執(zhí)行效果較差,多余、拖沓、補救、混亂的動作更多,且跑動距離未必更短。強隊往往能夠很好的掌控節(jié)奏,在防守中使對方進攻速度減慢,進攻中使對方疲于應對,使得本方更輕松,對方更吃力[6,7,8,14]。所以,如果能夠在正式比賽中,對比賽的雙方都進行負荷分析,可更準確地研判手球負荷特點。
該測試方法對不少球類項目都進行過檢測,但對手球負荷的測試可以進一步精準。在橄欖球的研究中發(fā)現,成功的隊伍往往身體碰撞更多[12,13],通過身體碰撞、接觸以控制對方進攻速度,或實現對抗中的突破。但本研究方法尚未將身體碰撞次數計算在內,這對手球類各位置運動的描述研究是一缺憾。另外,該測試系統(tǒng)對低于1.5 m/s的直線加減速、變向運動未統(tǒng)計,但計算在累積負荷中。這些低強度運動作為高強度運動后的間歇,除了是疲勞后間歇休息調整的需要,也是技、戰(zhàn)術執(zhí)行、節(jié)奏控制的需要,所以,在進行負荷測定時不可忽略。除此之外,在對身體運動的外部負荷進行測定時,如果能對相對負荷(如心率)進行測定,對描述負荷可以更精確。
由于要適應國家隊訓練安排和對方運動員行程,不能做更多的測試。本研究正值國家隊訓練中期,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并非最好,而賽前運動員都未經過調整,不能用此時的測試結果完整的解讀真正比賽。高級別比賽運動負荷往往大于低級別比賽[5,16],由于僅對國家隊比賽進行測試,而沒有進行其他級別比賽的測定,所以,此實驗結果并不適用于業(yè)余或男子手球運動員。
1.不同位置手球運動員比賽時負荷強度不同。外圍和邊鋒運動員的累積負荷較高,底線運動員較低;外圍運動員在加速、減速、變向、跳躍上的運動負荷較高,底線運動員的變向負荷較高。中國女子手球國家隊邊鋒運動員的直線加速和減速負荷、變向負荷、低強度跳躍負荷和高強度跳躍負荷較低,而中等強度跳躍負荷與外圍運動員相似、高于底線。
2.中國女子手球運動員不同位置運動負荷的不同特點與運動員位置攻防特點和隊伍的戰(zhàn)術風格及需要息息相關。中國女子手球國家隊邊鋒加速、減速負荷不足,不能很好適應戰(zhàn)術需要。
3.為適應不同位置運動負荷的差異,在手球專項的大課訓練外,應該還有分開的運動員位置訓練和個體訓練。
[1]丁軼建,劉曉軍,趙華.中國女子手球運動員比賽關鍵技術使用頻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6):116-118.
[2]丁軼建.中國女子手球運動員比賽能量代謝特點及月經異常的生理學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9.
[3]ADBELKRIN N B,FAZAA S E,ATI J E.Time-motion analysis and physiological data of elite under-19-year-old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competition[J].Br J Sports Med,2006,41(2):69-75.
[4]AUGHEY R J.Widening margin in activity profiles between elite and sub-elite Australian football:A case study[J].J Sci Med Sport,2013,16(4):382-386.
[5]BREWER C,DAWSON B,HEASMAN J,et al.Movement pattern comparisons in elite(AFL)and sub-elite(WAFL)Australian football games using GPS[J].J Sci Med Sport,2010,13(6):618-623.
[6]CARLING C.Interpreting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soccer match-play:Should we be more pragmatic in our approach[J].Sports Med,2013,43:655-663.
[7]DI S V,PIGOZZI F,GONZALEZ-HARO C,et al.Match performance comparison in top English soccer leagues[J].Int J Sports Med.2013,34(6):526-532.
[8]DWYER D B,GABBETT T J.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ata analysis:Velocity ranges and a new definition of sprinting for field sportathletes[J].JStrengthCondRes.2012,26(3):818-824.
[9]FOX A,SPITTLE M,OTAGO L,et al.Activity profiles of the Australian female netball team players dur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 practice[J].J Sports Sci,2013,31(14):1588-1595.
[10]GABBETT T J,MULVEY M J.Time-motion analysis of smallsided training games and competition in elite women soccer players[J].J StrengthCondRes,2008,22(2):543-552.
[11]GABBETT T.Quantifying the physical demands of collision sports;does microsensor technology measure what it claims to measure[J].J StrengthCondRes,2013,27(8):2319-2322.
[12]GABBETT T,JENKINS D,ABERNETHY B.Physical collisions and injury during professional rugby league skills training[J].J SciMed Sport,2010,13(6):578-583.
[13]GABBETT T J.Influence of playing standard on the physical demands of professional rugby league[J].J Sports Sci,2013,31(10):1125-1138.
[14]KEMPTON T,SIROTIC A C,CAMERON M,et al.Match-related fatigue reduces physical and technical performance during elite rugby league match-play:A case study[J].J Sports Sci,2013,31(16):1770-1780.
[15]PETERSON C,PYNE D,PORTUS M,et al.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GPS units to monitor cricket-specific movementpatterns[J]. IntJ Sports PhysiolPerform,2009,4(3):381-393.
[16]STEIN J G,GABBETT T J,TOWNSHEND A D,et al.Physical qualities and activity profiles of sub-elite and recreational Australianfootballplayers[J].J SciMed Sport,2015,18(6):742-747.
[17]VARLEY M,FAIRWEATHER I,AUGHEY R.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GPS for measuring instantaneous velocity during 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and constant motion[J].J Sports Sci,2012,30(2):121-127.
Analysis on Time-motion of the China Women Handball Team in Competition
目的:利用時間--運動分析中國手球比賽各位置運動員三維運動特點,探討手球運動員比賽過程中的運動負荷特征,以期更深入探索手球專項比賽時的運動規(guī)律。方法:共1166名中國女子手球國家隊運動員參加測試,其中,底線運動員 33名,外圍運動員 99名,邊鋒運動員 44名。使用Catapult Sprint minimmaaxx 實時時間--運動測試系統(tǒng)測定中國女子手球隊 66場比賽運動員三維運動負荷(前后加減速、左右變向和上下跳躍)的身體運動特征,信號采集接收頻率為1100HHzz。結果:11)在所有位置中,外圍和邊鋒的累積負荷高于底線; 22)底線的變向負荷高于外圍、邊鋒,底線中、高強度跳躍負荷低于外圍和邊鋒,而低強度跳躍負荷高于邊鋒; 33)外圍各級加速負荷和各級跳躍負荷高于底線和邊鋒; 44)與外圍和底線相比,邊鋒的加速、減速負荷、變向負荷、低強度跳躍負荷和高強度跳躍負荷較低,而中等強度跳躍負荷與外圍相似、高于底線。結論:不同位置優(yōu)秀女子手球運動員比賽時負荷特點不同,這種差異與運動員位置攻防特點的不同和隊伍的戰(zhàn)術風格及需要相關。我國女子手球隊邊鋒運動員加速、減速負荷不足,不能很好適應中國隊戰(zhàn)術需要。建議:不同位置運動員的技術訓練和體能訓練均需要考慮個體和位置差異進行安排。
手球;時間--運動分析;運動負荷;外圍;邊鋒;底線
Objective: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China handball to use time-motion analysis to study 3-dimention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osition players in handball matches so as to explore movement load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handball match-play,hopefully to promote China handball competition level.Methods:16 players including 3 pivots,9 back players and 4 wings from China women handball team participated the test.Players’3-dimention movement of 6 matches was recorded by a Catapult Sprint minimax unit sampling at 10 Hz.Results:1)Among all positions,aggregate load of back and wing players is higher than pivots.2)Load of change of direction(COD)of pivots is higher than backs and wings,and jump in medium and high load is lower than backs and wings,while jump in low load is higher than backs and wings.3)Load of acceleration(ACC)and jump in all category of backs is higher than pivots and wings.4)Compared with backs and pivots,wings’load of jump in low and high category,ACC,DCC and COD is lower,but jump in high category is higher.Conclusions:Players’load in different position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handball matches,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different role players playing in defence and offence during competition,and team tactics style and need.ACC and DCC of China wings was found not high enough to meet China handball team tactical need.Suggestion:Technique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of differentpositionplayersshouldbedifferentlycarriedout.
handball;time-motionanalysis;movementload;back;wing;pivot
G844
:A
1002-9826(2017)01-0134-06
10.16470/j.csst.201701017
2016-04-16;
:2016-09-26
國家體育總局科技服務工作項目(2015H7006);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30916013135)。
:丁軼建,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人體科學在競技體育的應用,E-mail:felao@163.com。
1.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江蘇南京210094;2.挪威體育科學學院體能學部,挪威奧斯陸 4014 1.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 china;2.Norwegian School of Sport Sciences,Oslo 4014,Nor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