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
約會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上海等地的中學曾經(jīng)在幾年前推動過約會教育,但受到社會非議,內容被限制。在歐美,約會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建立和維持長久的兩性關系”,性教育只是其中的部分內容。目前,我國的健康教育中,只包括性教育,而沒有“建立和維持長久的兩性關系”的部分。
在爭議中堅持
真正的約會教育應該告訴學生:約會不一定是以性行為為目的。約會是社交行為的第一步。沒有約會就沒有社交。社交行為有兩種:約會和集會。我國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有人身自由,有言論出版自由,有集會自由。但是我國公民對此缺乏足夠經(jīng)驗,原因是從小沒有足夠的學習和體驗。《教育》記者了解到,青少年時期有過健康約會經(jīng)歷的學生,成人后有更強的社會交往能力,在從事商業(yè)和公務員工作時能輕松勝任。而對于男女交往產生錯誤認識的學生,成年后在需要和人打交道的領域往往遜色:經(jīng)商的話,業(yè)務做不好,從政的話,政策推不動。
第61個“世界學生日”這一天,由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中心和上海首條少女意外懷孕求助熱線聯(lián)合推出的“女孩教育大篷車”在上海市部分中學新開了一門敏感課程“約會教育”。
當時爭議的焦點,是授課內容涉及“愛”話題。在上海市市東中學,這堂名為“如果·愛”的課一開始,探討的話題便是“愛是什么”。隨著授課老師邵亦嬋的引導,課堂氣氛漸漸活躍起來:對老師產生了好感怎么辦,是不是應該向心儀的異性表達……最后,邵亦嬋在幻燈上打出這樣幾個字:愛是甜蜜的,但愛得不好,會受傷。以此告訴學生:如何看待愛,如何自我保護。和其他領域的敏感話題的處理方式一樣,這堂課用傷害和恐懼的威脅阻止了學生試圖進一步體驗“愛”的真相。
盡管如此,部分家長依然指責課堂講“愛”是不務正業(yè)。邵亦嬋透露:“約會教育”課受到過部分家長的反對。盡管遭遇反對,這項教育內容在上海依然堅持了下來,并且從中學課堂,更進一步推到了小學課堂。
從2015年9月新學期開始,上海市四、五年級小學生增加了一門網(wǎng)絡選修課——《男孩女孩》。這也是上海推出的首部性別教育網(wǎng)絡課程。早在2011年,由上海理工大學附小自主開發(fā)的校本課程《男孩女孩》就已正式使用,并在楊浦區(qū)18所中小學試講,這是上海首套中小學性別教育教材。2013年6月,該課程開始在楊浦全區(qū)小學全面推廣,上海其他區(qū)縣及廣東、河南等省份也有部分學校采用。2015年9月,在該教材基礎上全新改編的網(wǎng)絡課程《男孩女孩》正式“登陸”上海市中小學專題教育平臺。作為選修課程,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在選修后可獲得4個學分。《男孩女孩》網(wǎng)絡課程策劃人、上海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張志筠表示:該課程著重幫助小學生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知識和培養(yǎng)保護自己身體的基本能力。我們希望幫助學生減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不愿或不便啟齒的煩惱,學會珍惜自己的身體。
小學低年級段版本的《男孩女孩》網(wǎng)絡課程也在2016年推出。負責上海市中小學專題教育平臺的市電化教育館副館長潘麗芳介紹說:將與相關部門協(xié)商,將《男孩女孩》等一些重要課程,也納入專題教育必修課中。
約會是社交之始
盡管上海教育部門艱難推進了近十年,但其教育內容已經(jīng)跑偏——這和真正的約會教育相差甚遠。上海的所謂約會教育,主旨還是告訴學生,愛會帶來傷害,為此,還把男女性交合、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十月懷胎以及哺乳等知識坦陳給學生。這樣,不但沒有把如何正確約會的信息傳遞到位,還給學生造成了“愛是罪錯”的人生初認識,并且讓一些本來不了解這些信息的學生對此產生了興趣和好奇……
在北京從事保險業(yè)務工作的林希表示:中學時專心學習,不與異性交往,不愿意參加集體互動。盡管如此,也沒有考上名牌大學。在校期間沒有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畢業(yè)時看到活躍的同學有機會去各種好公司,自己也十分羨慕,但不明白為什么他們可以而自己就不行。現(xiàn)在她明白了,是自己把自己限制在小牢籠里,失去了很多學習和工作的機會,而且也失去了很多快樂。
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李曉晶表示:中小學生社會交往經(jīng)驗不足會導致其從事社會工作的能力不足。如果學校和家長對學生正常交往、主動約會表現(xiàn)出過度敏感,首先會導致孩子不愿意主動和教師、家長談論相關事宜,進而使得孩子之間關系緊張,妨礙友誼發(fā)展,而且使得孩子和長輩、領導等權威人物溝通能力受到永久性傷害。事實證明:孩子們之間的正常交往,聚會、吃飯、唱歌、逛街等約會內容并沒有像一些學校和家長想象的那樣恐怖。中小學生在約會和集會中,練習處理和單個和多個異性以及多個同性異性之間的關系,對他們的心理成長是十份必要的。缺乏這方面經(jīng)驗的話,成年后不僅在工作中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在自己的家庭中也會發(fā)生多種糾紛。
教育部重視心理引導
教育部已經(jīng)注意到青少年心理問題引導的重要性,在2012年下發(fā)了修訂后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并組織評選出了多個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區(qū)。
教育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不同地區(qū)的實際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其中,高中階段要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道德意識、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幫助學生積極應對考試壓力,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各地中小學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加快建立心理輔導室,把學生請進輔導室開展心理援助。教育部提出:老師必須遵守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要在學生知情自愿的基礎上進行,嚴格遵循保密原則,保護學生隱私。
教育部提出:對低年級小學生,要幫助他們認識班級、學校、日常學習生活環(huán)境和基本規(guī)則;初步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禮貌友好的交往品質,初步學會自我控制。到了小學高年級,要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shù)漠愋越煌⒑途S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系,擴大人際交往范圍等內容。在初中里,著重培養(yǎng)學生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等。
心理咨詢師李曉晶指出:作為心理輔導者,要明白教育部出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目的是保障學生心理健康,而不是挑出其中不健康的案例做研究。很多人的意識里,根本就沒有友誼和戀愛這兩個觀念。比學生之間一般關系緊密的是友誼,很多人則把友誼誤認為是戀愛。這不但妨礙了友誼的產生,也妨礙了青少年進入社交生活。
我國臺灣地區(qū),學校和家長同樣擔心愛情啟蒙早,對性的觀念也較開放,容易逾越界線。臺灣家扶基金會日前公布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島內12歲到18歲學生,平均每5人就有1人認為只要兩情相悅,就能和對方發(fā)生性行為。為了引導青少年,當?shù)亟逃鞴懿块T和民間團體合作,積極推動“情感教育”?!扒楦薪逃钡闹攸c是學習性別間合宜的情感表達方式,尊重身體的自主權和隱私權,以及性別平等意識、法律觀念等,并非一味地防堵青少年接觸異性。從約會禮儀入手,教導男生不能單方面地認為“女生禁不起追”,以為只要有恒心,就一定能手到擒來;應尊重對方有“說不”的權利。如果對方多次拒絕或表現(xiàn)出不喜歡,就要適可而止。
用現(xiàn)代方式參與社會生活
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受封建倫理的影響,異性之間正常的交往往往受到嚴格限制,“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道德要求,今天在一些人的頭腦中仍然起作用。如果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用這些傳統(tǒng)觀念指導生活,那就大錯特錯了。
曾經(jīng)有一個話題被廣泛討論:男女間有友誼嗎?在傳統(tǒng)觀念者看來,只要是男女雙人約會,就是戀愛而不是友誼。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青少年約會則是學習跟異性相處;學習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適應和遷就對方;學習如何相互妥協(xié);學習如何欣賞、關心、照顧自己的伴侶。
約會不一定以結婚為目的,因此,不存在是否“門當戶對”,或者誰要對誰“負責”。在結婚之前約會過幾十次的人,不見得就是“道德敗壞”;在跟一個人約會的同時,也跟別人約會,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這是友誼而不是戀愛。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
有調查表明:目前中國年輕的女性竟然有70%具有“大叔情結”,喜歡跟“大叔”戀愛、結婚。原因之一就是“大叔有感情經(jīng)歷,懂得怎樣關心和寵愛女生”。假如中國每一個“小男生”從小就有豐富的約會經(jīng)驗,懂得如何跟女生交往,女生的大叔情結也會被治愈。
應試教育妨礙了學校開展約會教育。為避免約會耽誤學習,學校很難展開正常和足夠的社交教育。美國學校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美國學生上大學并不依賴于統(tǒng)考成績。在美國,“怎樣成功地進入和維持一段約會關系”,是美國高中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美國的小學,每到情人節(jié)這天,就鼓勵學生寫情人節(jié)卡,交給自己喜歡的同學;到了初中,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多次舞會,讓學生通過舞會多認識同學,創(chuàng)造交流的機會。約會屬于美國學生從小學五年級就要開始學習的必修課,因此,“避免性病和避孕”才成為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中國學校的課程里沒有約會內容,只有性的內容,這才是奇怪而且不妥的事情。不希望學生做而講,不如干脆不講。這就像不想請人吃飯,但還是把菜單發(fā)過去,豈止是不會做事,簡直是不會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