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榮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親情、感恩、禮儀、品德、日常生活習慣,乃至思想、性格、品質(zhì)、意志力等都需要家庭的培養(yǎng)和教育而逐漸形成,缺少家庭成員以身濡育,悉心熏染的教育,孩子的品質(zhì)和人格就會出現(xiàn)缺陷甚至缺失。然而,曾幾何時,家庭卻變?yōu)閷W校的“第二課堂”,很多家長成為孩子的作業(yè)輔導員。出現(xiàn)這種“本末倒置”現(xiàn)象,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教師的惰性和依賴性促進了家教本意的演變,助長了家教本質(zhì)的變味。毋庸諱言,一些教師為提高學生成績,讓家長批改學生家庭作業(yè),有些連作文都先讓家長“過目”把關,寫了評語才允許上交老師。一些學校的家校聯(lián)系平臺成了許多教師布置學生家庭作業(yè)的“信息化”手段。久之,則由“習以為常”演變成“慣例慣性”,假如哪天老師沒有給家長布置“教學”任務,家長反而“恐慌”。教師一方,同樣產(chǎn)生了“慣性”,把自己該做的部分教學內(nèi)容、任務和目標,分解給了家長,以此來提高所謂的“教學質(zhì)量”。一段時間,這種做法甚至還被教育主管部門視為“經(jīng)驗”大肆宣傳和推廣,而這種現(xiàn)狀在城市中小學校尤為突出。
二是隨著家庭成員整體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為家庭承擔孩子“教學工作”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再加之攀比心理作怪,功名思想作祟,使部分家長“自覺”“自愿”淪為助教和輔導員,讓家庭變成了學校的“第二課堂”。
三是在中考、高考指揮棒的熱效應下,升學、擇校、重點班等“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高學歷、高文憑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和方向。因此,家庭教育“學校化、模式化、形式化”,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成績。
教育要遵循教育實踐形成的理論和教育自身的規(guī)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有相通聯(lián)系之處,更有教育性質(zhì)、教育內(nèi)涵、教育重點、教育目標、教育方式方法的截然不同和顯著區(qū)別,兩者“混淆”或者“顛倒”,勢必沖淡甚至抹殺各自的“功能”和“價值”。因為,學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更替代不了學校教育,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如何培養(yǎng)“人”而使其成為怎樣一個“人”的問題,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而非只有依賴家庭教育才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