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珠
本文將民族舞蹈視為記載不同民族歷史的史冊和文化寶藏,因為其經歷數千年的文化沉淀,匯聚出一種核心精華,能夠解釋不同民族的發(fā)展過程。
第一,本文論述了民族舞的根源。文中指出,民族樂韻為原居民族舞蹈的靈魂,源于該地居民的語言發(fā)展而出現的敲擊、歌唱、音樂。居民為了生存聚集起來,共同對付天災人禍,因而產生求雨、感恩、慶豐、婚禮、誕生或葬禮的聚會。但因當時的文明發(fā)展所限,他們只能模仿當時日常所見的事物,以人體基本的動作來表達,圖形則以大地天然的日、月、山、河為主;手拉手圍成圓圈表示團結的力量。各地的民族舞都受自然力量或自然因素的影響,因為居住地的地理環(huán)境、天氣等因素會影響該民族的性格。古代民族舞寄情于大自然的美景中,重視對神明的敬奉,服飾與當地的天氣、農作物等吻合,取材于當地的天然產物。當時的人們生活簡單,熱愛自然。他們的民族舞在現代人看來太簡單,缺乏創(chuàng)意,但對于歷史學家、舞蹈家、音樂家和人類學家來說,卻是一個文化寶藏。
第二,本文分析了民族舞的衰落。戰(zhàn)爭削弱或毀滅了曾經輝煌的國家或朝代,而勝利者消滅的往往是戰(zhàn)敗國的文化。而今人類則進入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科技發(fā)展一日千里,衛(wèi)星轉播的普及,世界每一個角落發(fā)生的大事小情,只要很短時間便可利用影像傳達到各地,擴大了人類的接觸面,也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交通發(fā)達,異族通婚,移民也把人類文化的距離愈拉愈近,融合為一體,這也是民族舞衰落的原因?,F在世界各國亦把民族舞稱為地區(qū)民間舞。
第三,本文通過對香港舞蹈影響直接的英國民族舞蹈進行個案分析和解碼,揭示民族舞蹈發(fā)展的規(guī)律。早期北歐維京、盎格魯-薩克遜的遺留只有對言語上有影響,原始舞蹈方面與世界原始民族舞的發(fā)展大同小異,如五月柱舞、劍舞,本土則有莫里斯舞和赫爾斯頓-弗里舞蹈。而16世紀宗教與戰(zhàn)爭對舞蹈的影響,形成了今天的英國民族舞獨特的風格:舞蹈開始及完結之前,舞者向左、右行禮——禮儀之邦;舞步簡單,頻繁變換動作——注意音樂及動作的改變;沒有男女雙人舞——避免挑逗、談情的機會;沒有領舞者,舞者動作一致——人權平等;舞步平衡,舞步向前則必向后返回原地,向右則必向左返回原地——平衡中立的概念;自然、輕快、有節(jié)奏的擺動,閑雅的姿態(tài)——象征仕女、紳士的修養(yǎng);民族音樂在高低的音階往復——象征英國民族的含蓄性格,喜怒情緒不輕易表露。
第四,本文揭示了音樂對舞蹈的影響。文中指出,音樂韻律的改變引領著舞蹈的演變。18世紀的華爾茲源于奧地利民族舞蘭德勒舞曲。加速為3/8拍的成為快華爾茲,重拍在第二拍的成為瑪祖卡和波蘭舞曲,節(jié)奏為2/4和4/4拍的為波爾卡。這些音樂和舞蹈成為當時上流社會的舞會寵兒。當時有名的作曲家包括李斯特、肖邦和施特勞斯等。20世紀初期,俄國藝術處于盛世,著名的音樂家如穆索斯基、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將民間音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當中;柴柯夫斯基和格林卡在彼蒂帕的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等中加入民間音樂。
第五,本文討論了民族舞的推廣問題。文章指出,民族舞的推廣在北京舞蹈學院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教師到原居民的節(jié)日活動中取材。第二種是邀請原居民最具代表的舞者到學院示范,教授學院中的專業(yè)老師;然后由學院組織老師規(guī)劃課程,舉辦教師考試班、學生考試班。文章進而以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xié)會的拉丁舞分支為例,介紹南美拉丁舞成功推廣的例子。拉丁舞分支派出專業(yè)的老師獨自到原居民的地區(qū)住居一段時期,了解舞蹈技巧和居民的生活方式、情感和表達等,然后組成一個專家團一起研究舞蹈的特點和技術。他們編寫的教材受到各國認可。從考試到世界比賽,拉丁舞的表演風靡全球。另外,拉丁舞作為健身項目,有些甚至改為集體舞,得到普及。
至于民族舞的推廣,可以將其作為表演、比賽的項目,以民族的歷史故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舞劇,在電視、電影中演出,或將其寫進教材等,從而達到推廣的目的。
民族舞;根源;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