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福軍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圖書館;互動
摘要: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結合自身優(yōu)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工作,拓展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新領域。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立足桐鄉(xiāng)歷史文化,構建高校圖書館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聯(lián)動機制,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館藏、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課程、開展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平臺。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1-0054-03
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也是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重要平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已經成為全世界的行動,也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現實使命。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地方非遺的研究、保護工作,拓展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新領域,推動地方非遺的保護進程。
1桐鄉(xiāng)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桐鄉(xiāng)市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文化底蘊深厚,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運河文化、古鎮(zhèn)文化等交相輝映,石門羅家角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新地里良渚文化遺址有目前已知的全國良渚文化時期最大部族墓葬群。桐鄉(xiāng)文化名人輩出,呂留良、茅盾、豐子愷、金仲華、錢君匋、徐肖冰等文化名人在這里誕生,擁有“文化之邦”“漫畫之鄉(xiāng)”“攝影之鄉(xiāng)”“書法之鄉(xiāng)”“篆刻之鄉(xiāng)”等美譽。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桐鄉(xiāng)市政府近年來提出“圍繞人文名城建設,服務文化繁榮,共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指導方針,非常重視地方歷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2012年,根據《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桐鄉(xiāng)市政府成立了桐鄉(xiāng)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全市非遺保護工作的業(yè)務指導、科研編纂和管理等工作。截至2016年6月,桐鄉(xiāng)市擁有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高桿船技、含山軋蠶花)、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項、嘉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3項。桐鄉(xiāng)市通過搭建實體場館、非遺傳承基地等形式,多角度、多形式開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目前全市建有1個非遺館、7個非遺傳承教基地、2個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3個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保護基地、2個非遺保護生態(tài)試點區(qū),以及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永久落戶地——烏鎮(zhèn)非遺經典景區(qū),內有各級活態(tài)非遺項目達三十多項,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
2高校圖書館參與非遺保護的現狀
目前,高校圖書館參與非遺保護的途徑主要有文獻收集與整理、非遺特色館藏、主題活動推廣、傳承人進校園、展覽、知識競賽、非遺特色數據庫網站的建設等,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青海大學圖書館充分利用地方名俗節(jié)慶日,邀請非遺傳承人到校園內舉辦講座和民間藝術表演,開展非遺項目的互動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海南大學圖書館建立了海南歷史文化博物館,用于保存和展示與海南非遺有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名俗實物等[1];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建立了粵西非遺資料庫,對粵西地區(qū)的民族語言、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手工藝等16個大類、100多個小類的非遺項目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歸檔[2];重慶文理學院圖書館成立了非遺研究中心,為非遺文化的傳播、研究提供了交流平臺[3];吉首大學圖書館建立了湘西非遺名錄文獻,開展了湘西文化研究[4]。
縱觀高校圖書館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發(fā)展歷程,不論從選題、資料收集、人才培養(yǎng)、文化宣傳、非遺特色館藏等方面都趨于完善,但也面臨著許多共性的問題。比如:高校圖書館在收集地方非遺資料時會面臨信息渠道不暢的問題,因為非遺文化來源于生活,分散在民間。大部分高校圖書館會利用“文化遺產日”“地方民俗節(jié)慶日”舉辦非遺展覽,邀請非遺傳承人來校舉辦講座和民間藝術表演,類似的宣傳模式比較雷同,效果流于形式。
3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參與非遺保護的措施
浙江傳媒學院于2011年成立桐鄉(xiāng)校區(qū),桐鄉(xiāng)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學校的研究者開啟了新領域。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有責任在學校與地方政府之間搭建地方文化研究平臺。
3.1非遺特色館藏建設
非遺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保存是非遺保護與傳承中最基本的一項工作。圖書館從業(yè)人員在資料的采編、組織、數字化服務的提供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專業(yè)背景,高校更是擁有相關的非遺研究專業(yè)人才,在資料的挖掘、整理、保存、數字化方面具有優(yōu)勢,有利于搭建一個非遺特色文獻資源體系。圍繞各級地方非遺名錄,收集名錄的基本信息、傳承人信息、傳承人口述歷史、傳承人紀錄片、搶救性挖掘資料、保護與傳承情況等的文字、圖片、音視頻資料,是非遺資料收集的基本方法。高校圖書館在文獻資源、情報檢索方面有一技之長,但在地方文獻的獲取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單靠一家或幾家高校圖書館無法完成非遺的普查和資料收集工作。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在實踐中探索高校圖書館與地方非遺保護部門間的資源共享合作機制,將圖書館、地方博物館、地方非遺保護中心等地方文化機構統(tǒng)一納入非遺資源采集網絡系統(tǒng),拓寬了信息獲取渠道。桐鄉(xiāng)校區(qū)圖書館還成立了專門的非遺項目團隊,委派專人負責對接地方文化機構,帶領師生團隊走出圖書館,深入街道、鎮(zhèn)、村,開展走訪非遺傳承人、調研地方民俗、挖掘非遺文化歷史等活動。經過多年的資源積累,目前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已經設立了非遺特色館藏實體館,對桐鄉(xiāng)地區(qū)的民俗、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曲藝、民間美術、民間文學、傳統(tǒng)戲劇等12個大類、100多個小類的非遺項目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歸檔。資料包括書籍、圖片、音視頻、實物等,同時對原有非遺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基于Web的地方非遺特色數字資源庫,實現非遺資源的永久性保存,將傳統(tǒng)的靜態(tài)展示延伸到互聯(lián)網平臺,建立互動性、開放性的圖、文、聲、像并舉的非遺數字博物館,并通過互聯(lián)網的方式實現資源共享。
3.2非遺宣傳教育
非遺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是在高校中開展非遺文化宣傳的首要工作。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開展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通過舉辦非遺展覽、“文化遺產日”主題活動、辯論賽、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高校圖書館內營造文化氛圍,提高讀者對非遺的認知、關注和保護意識,激發(fā)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促進非遺文化在高校的傳播與傳承。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利用區(qū)域辦學優(yōu)勢,與桐鄉(xiāng)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建立長達五年的合作交流,目前已成為桐鄉(xiāng)市設在大學層次的“非遺教育基地”,在“文化遺產日”主題活動中相繼開展了“桐鄉(xiāng)故事”系列展覽,桐鄉(xiāng)竹刻、書刻、核刻、麥稈畫、剪紙、蛋畫、灶頭畫、花鼓戲、烏鎮(zhèn)姑嫂餅、定勝糕、藍印花布印染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非遺項目走進大學校園,讓傳統(tǒng)藝術邂逅現代大學文化,碰撞出激情與火花。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通過舉辦大學生非遺辯論賽、“美麗桐鄉(xiāng),美麗非遺”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大學生自主參與非遺文化學習,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氛圍。
3.3非遺人才培養(yǎng)
隨著近年來的文化熱、文化遺產熱,各高校中與文化遺產、文化產業(yè)相關的專業(yè)越來越多,目前,全國有50多所高校開設了文化遺產專業(yè),高校對非遺人才的培養(yǎng)走向專業(yè)化,但還不夠成熟,非遺教育呈現出“散而亂”的局面。重慶文理學院牟延林等人認為,非遺教育應以理論為基礎,構建理論性、傳習性和拓展性非遺課程相結合的觀點[3];河南師范大學丁永祥主張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應將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課內教育應將專業(yè)教育與普遍教育相結合[5];蘭州文理學院徐鳳提出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喚起大學生的文化保護意識,專業(y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非遺保護單位的從業(yè)人員和非遺傳承人[6]。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面向師生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第二課堂,按照學生的專業(yè)特點開設非遺技藝傳承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到學校開展面對面?zhèn)鞒薪虒W,有效促進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是當前非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補充。比如:圖書館與桐鄉(xiāng)市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桐鄉(xiāng)市豐同裕藍印布藝有限公司合作,面向該校服裝設計專業(yè)開設“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課程;與桐鄉(xiāng)市非遺保護中心合作,面向設計藝術學院學生開設竹編、麥稈畫、竹刻、剔墨紗燈等創(chuàng)作型課程,該院學生具有良好的美術功底,能較好、較快地掌握這些傳統(tǒng)技藝;將“巡展式”的短時間非遺體驗活動拓展為一門相對系統(tǒng)的非遺課程,能讓學生全面掌握非遺項目的制作工藝過程。同時,圖書館在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結合專業(yè)素養(yǎng),融入自身對非遺項目的理解和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提升現代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領悟,進而對非遺文化進行傳承與創(chuàng)新。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第二課堂目前已開展了6個學期,每學期開設2門課程,累計接受培訓學生超過500人。
3.4非遺社會實踐
大學生只有走出校門,深入民間,對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狀況、傳承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對非遺傳承人進行面對面的采訪,深入基地對非遺文化進行親自體驗,才能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神奇魅力,認識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時,社會實踐獲得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則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可以作為圖書館文獻資源收集整理的重要補充。為提高社會實踐的針對性,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聯(lián)合桐鄉(xiāng)市非遺保護中心,按照桐鄉(xiāng)市非遺保護中心的整體工作部署,設置暑期社會實踐非遺專項項目,組織大學生實踐小分隊對不同的非遺文化進行實地調研。這種高校與地方聯(lián)動的社會實踐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地方各級文化部門的資源,有利于學生深度挖掘地方資源,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
3.5非遺學術研究
高等院校應利用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為政府主導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的指導及咨詢服務。浙江傳媒學院擁有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基地內有多位文化研究專員,基地每年承接省內大型非遺保護項目,同時面向學校設立10個研究項目,在校內營造了濃厚的非遺學術研究氛圍。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目前已經建立了桐鄉(xiāng)地方特藏庫和非遺特色資源庫,同時擁有一支地方文化研究隊伍,為相關項目的研究提供資料和實踐保證。
4結語
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立足地方文化,同地方公共文化機構建立密切聯(lián)系,積極參與地方非遺保護實踐活動,建設非遺特色館藏,開展宣傳教育,搭建人才培養(yǎng)、社會實踐和學術研究的平臺,實現非遺資源的永久性保存及傳承。
參考文獻:
[1]王賢芬.整合海南地方特色資源,建設海南記憶網:以海南大學圖書館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0(5):45-48.
[2]林曉華.粵西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型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研究[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5(12):29-32.
[3]牟延林,譚宏,王天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當代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新路徑: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1(1):90-95.
[4]朱長菊.民族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高校圖書館的作用:以湘西自治州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5):67-70.
[5]丁永祥.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論略[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251-253.
[6]徐鳳.論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的建設[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9-113.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