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唐朝最負盛名的書法大家,柳公權開創(chuàng)的柳體楷書通過大量采用內撅的嚴謹結構,對邊沿線條的細膩刻畫,追求字體的清瘦和蒼勁,使得柳體楷書整體呈現(xiàn)出尊貴和高雅的審美視覺。柳公權的柳體楷書對于后世楷體的繼續(xù)發(fā)展奠定了方向和基礎,從字體演變、印刷術的裝飾性成分刻畫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了現(xiàn)代楷體訓練的標準。柳體楷書給人們帶來的骨感之文字美,同時展現(xiàn)出書法的嚴肅法度,讓人們深刻的感受到了盛唐時期崇尚法度的時代特色,也為楷體的繼續(xù)發(fā)展和藝術造型體現(xiàn)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關鍵詞】柳公權 文字形態(tài) 美學意蘊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186-01
一、柳體楷書的審美特色
柳公權楷體書法傳世較少,其中多以碑刻和拓片的形式流傳至今,他最為出名的書法作品《神策軍碑》、《玄秘塔碑》、《金剛經(jīng)》,是其書法創(chuàng)作水平的典型展示,對后世楷體書法發(fā)展影響也最為深遠。柳公權大量運用內撅法進行字體造型設計,偏愛提、頓、回、折的使轉方式,回筆在中心勾出,字體清瘦又保持一定硬度,這些都是柳公權書法中的造型語言,所展示出的高雅和優(yōu)美其他書法家很難效仿和企及。他的存世作品用法完備,刻畫較為細膩,當代練習楷體的學習者,多以柳公權的書法作為模板和標準,所以柳公權楷體書法的影響力,雖歷經(jīng)幾千年而歷久彌新。
二、柳體楷書與同期楷體書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唐代的書法受到長安城的建造規(guī)制影響,開創(chuàng)了九宮格式的字體間架結構研究法,而柳公權的書法因其內撅式的造字方法,在納入到九宮格時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柳體楷書的漢字是由中宮向四周輻射的,用另一種角度來看也就是中宮收緊,與同時期顏真卿的楷體書法相比較,法度嚴格的柳氏楷體與開放且視覺張力十足的顏氏楷體有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別。顏真卿的楷體書法在筆鋒回轉的時候多采用細弧線轉折用筆,給人一種含蓄圓滑的落筆風格,而柳公權用逆鋒方勁直轉,形成瘦勁、硬朗的起筆轉折用筆風格;兩種楷書在風格上都繼承了隸書的力度和筆鋒,尤其以懸針豎、鉤挑出鋒等方面都借鑒了隸書風格,但是更進一步對其進行了優(yōu)化和完善。
三、柳體楷書對于楷體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柳公權書法中的線條邊沿裝飾成分處理不是從一開始就受到其他書法家和文人的認可,米芾就曾經(jīng)批判柳公權以及歐陽詢的書法風格:“柳與歐為丑怪惡札祖,其弟公綽乃不俗于兄。筋骨之說出于柳,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米芾認為,柳公權的書法作品過度追求法度,使得書法作品無法展示出作家的自由思想和澎湃的情懷,扼殺了書法作品的生命力,降低了書法作品的藝術性和審美性,這種論調雖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從楷體書法的發(fā)展歷程來看,米芾沒有看到形成強烈個人風格和富有個性化的裝飾性成分的運用對整個楷書藝術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柳公權書法中接近標準化的鉤挑達到了楷體書法的頂點,具有鮮明的視覺識別效果,對于明確字體風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四、柳體楷書對于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影響
柳公權生活的時代正處于顏真卿書法風行一時的階段,顏真卿的書法特色對柳公權書法的影響非常深遠。在柳公權早年的書法作品之中,能夠明顯的感覺出有顏真卿書法的痕跡。這充分說明了他善于學習其他優(yōu)秀藝術家的有點,同時又能夠雜糅百家進行有個性特色的再創(chuàng)造。他結合北碑結字用筆的處理手法將顏真卿外拓的結構方法加以收緊,將顏真卿提筆按過的圓轉轉折加入方折,將運筆過程中的線條轉折的痕跡展示在線條外部,形成了有硬度的轉折用筆特色。柳體楷書將顏真卿的楷體書法進行了演化和升格,兩者聯(lián)系緊密又各具特色,因此后世在研究楷書時經(jīng)常將二者的書法作品相提并論,稱為“顏筋柳骨”。柳體楷書用筆極為干練,字形整體感官為方勁有力同時又清瘦硬氣,內涵豐富同時又內斂低調,富有骨感美,它的整體外觀偏向于瘦長,文字的中心高于水平點,接近黃金分割的文字比例比較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
總體來說,柳公權楷書內撅法結構漢字,提頓折轉的轉折方式,回筆回鉤的處理鉤筆形式,刻畫細膩,堪稱完美。但同時也將楷體造型推向了極致,后世很少有其他楷體書法藝術家再有此能力將楷體向更高層次推動。所以,柳體楷書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已經(jīng)不能再給后人帶來再創(chuàng)造的視覺素材,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臨摹學習,通過法度嚴謹?shù)母叱墒於茸髌方o人們學習楷書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徐春興. 試論唐楷書法在漢字演變中的重要作用[J]. 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2:92-95.
[2]李亞旭. “意在筆前”與“忘機興發(fā)”——唐代書學之創(chuàng)作心理論[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08:133-136.
[3]陳振濂.楷書成形后書體演進史走向終結的歷史原因初探——書法與印刷術關系之研究[J]. 書法之友,2001,03:3-9.
[4]淦銘.骨力神力剛勁骨體精致嚴謹骨氣立骨錚錚柳公權創(chuàng)“柳體”名至中國古代“楷書四大家”之一[J].中國地名,2014,08:39-41.
作者簡介:
王勇(1982.12-),男,遼寧鐵嶺人,任職于中山市港口理工學校,本科,語文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