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經潤
摘 要:以中山市2016年高三生物模擬考試為例,發(fā)現(xiàn)學生在答題過程中一些常見的失分點,加以總結和分析,以避免在高考中出現(xiàn)不必要的失分。
關鍵詞:高考生物;失分點;總結;分析
一、全國理綜卷生物的定位
2016年高考理綜生物試題與往年相比,在命題風格、題型結構、呈現(xiàn)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沒有偏題、怪題,陌生中考查熟悉。命題緊扣生物課程標準、考試說明,試題難度超過去年,區(qū)分度高,能充分體現(xiàn)高考的選拔性功能。穩(wěn)中有變,變中求新。全國卷理綜生物6道題,共計36分。必考題生物4道題,共計39分。選考題分值為15分。加強答題技巧訓練,提高其得分率很有必要。
二、學生考試答題存在的失分點
1.卷面不整潔,字跡潦草,不在規(guī)定區(qū)域答題
部分同學將其他科目答案寫在生物答題區(qū)域,卷面不整潔,影響改卷老師的判斷。部分學生不能明確各小題的位置,不在規(guī)定位置作答。字跡不清晰,字距不適當,太擠、太滿。造成掃描圖像不清晰。
2.答題卷留有空白
高考是每分必爭的,盡量熟悉理綜試卷的特點:生物題容易得分,要合理安排答題時間,保證生物題有時間做。
3.選做題沒畫線,標號混亂
選做題與其他題目不同,作答區(qū)為一空白區(qū)域,這為學生作答題目制造了困難,本題有4個小題,左邊為標準答案,部分同學不按要求寫清每問的小題號(如右圖),不畫線甚至不寫題號,導致失分,這說明平時應訓練學生做選做題要涂題號信息點,要明確題號表示,不能改變題號。最好提醒學生畫線,這樣可以避免中間有空不答時導致答案出現(xiàn)錯位的現(xiàn)象。
4.不按題目要求答題
若給骨骼肌一個適宜刺激,在②的膜上 (填“可”或“不可”)測得電位變化,原因是 。
題目中要求填“可”或“不可”,但在答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寫“不能”“不可以”等。
5.核心概念不清晰,混淆作答
是神經末梢膨大形成的 (填結構名稱)
當人體受到寒冷刺激時,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時骨骼肌會不自主戰(zhàn)栗,參與調節(jié)上述過程的神經中樞位于 和 。
在答題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不能區(qū)分“突觸小體”和“突觸小泡”以及“脊髓”和“骨髓”等核心概念。
6.審題不清
胰島素可使骨骼肌細胞和脂肪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載體的數(shù)量增加,已知這些細胞膜上的載體轉運葡萄糖的過程不消耗ATP?;卮鹣铝袉栴}:
胰島素從胰島B細胞釋放到細胞外的運輸方式是 ,葡萄糖進入骨骼肌細胞內的運輸方式是 。
當學生讀完題干開始做題的時候,已經很快忘記題干上面的信息了,所以填寫第2空的答案時,通常會想當然地按照已有的經驗填寫“主動運輸”,這就上當了。
三、思考與對策
1.掌握審題技巧
(1)邊讀題邊把題干中的信息畫出來,如前面2.6提到的內容,讀題的過程中,就要邊讀邊把題干中的關鍵詞“載體”“不消耗ATP”畫出來,提醒自己注意。
(2)邊讀題邊用草稿紙來演算。特別是遺傳題,如:一對毛色正常鼠交配,產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異常。分析認為,鼠毛色出現(xiàn)異常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基因突變的直接結果(控制毛色的基因顯隱性未知,突變只涉及一個親本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中的一個基因);二是隱性基因攜帶者之間交配的結果(只涉及親本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假定這只雄鼠能正常生長發(fā)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為探究該鼠毛色異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異常的雄鼠分別與其同一窩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窩子代。請預測結果并作出分析。
2.規(guī)范答題技巧
(1)重視學科語言規(guī)范。
記憶是生物拿高分的基礎,要翻書、背書,熟記教材里面的原字原句,反對死記硬背,提倡理解記憶,但完全不記不背是不可能學好生物的。在復習過程中可以把教材上面的原句原話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填寫、記憶;將教材里面重要知識點歸納出來,尤其是關鍵詞語;列出教材上的簡圖、反應式,默寫、畫圖;閱讀每章節(jié)的前言、小結以及課后拓展題等。
(2)注重卷面清潔,書寫工整、清楚、規(guī)范,指定位置作答,書寫工整、清楚、規(guī)范。
(3)教學要提早開始和重視對學生表達能力以及答題技巧的培養(yǎng)。
今年高考全國卷考查學生使用生物學語言表達觀點的簡答題明顯增多。這些題目具有答案長、分值高的特點。不要幻想寫短短的幾個字就能拿全這幾分,就算謅也要謅出2~3個長句來,標準答案往往是2~3個較長的句子。在答題過程中盡量用題干語言,盡量用教材語言(生物名詞和術語),切記不用口頭語言,平時訓練中有意加強該類題目的比例。
參考文獻:
[1]吳群.淺談高中生物規(guī)范答題技巧[J].科學教育研究,2015(43):96-97.
[2]萬雅靜.圖表類非選擇題的解題指導[J].考試與招生,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