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紅
摘 要:我國自2012年以來,CPI的漲幅一直都在2%、3%左右徘徊,而2015年全國CPI上漲僅為1.4%,2016年上半年的統(tǒng)計數據也已出爐,基本上是處于“2時代”,仍然延續(xù)了慢跑狀態(tài),持續(xù)低迷的CPI指數似乎更加印證了社會上流行的所謂“我國實體經濟不景氣”的說法,打擊了國人的信心,從而也加大了經濟發(fā)展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可能性。網購已成為人們非常熟悉和經常使用的購物方式,其廣受歡迎的原因除了可以足不出戶購物之外,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便宜低廉,其價格遠低于實體店。網購價格的數據雖尚未被統(tǒng)計在CPI內,但其卻從各方各面牽連拉低了實體經濟中的CPI。
關鍵詞:網購;CPI;實體店;價格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034
2015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指數(CPI)為1.4%,創(chuàng)六年以來的新低。2016年上半年CPI也已出爐,仍然延續(xù)了多年的“慢跑”的狀態(tài)。人們對于CPI的持續(xù)低迷很是擔憂,該指數的走低仿佛也為大家擔心的“經濟下行”說法又增加了一個重重的籌碼。但是我們在分析CPI指數時,應注意到網購這一購物方式對其的影響,雖然網購物價目前還尚未被統(tǒng)計在內,但其確確實實地拉低了CPI。
就像人們感覺和知道的那樣,網上商品價格遠低于實體店。網店因為無須支付高昂的店面租金,也無須承擔沉重的人力資本負擔,甚至不需跟工商稅務打交道,具備實體店無法抗衡和超越的低成本競爭優(yōu)勢,這使得網店在較低的價位上仍有獲利空間。網上銷售的服裝、食品、書籍、化妝品、家用電器、電子產品、家裝家具等,價格比實體店平均低30%左右,其中的重頭戲服裝要低20%到50%,低檔雜牌服裝甚至會低50%以上。
在網店勢不可擋的沖擊下,商品的就地壟斷被解除,消費者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迅速接觸到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賣家,在購買物品之前,會將實體店價格與網上價格進行比對,可以很容易地貨比三家,在交易中對價格有了一定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網店價格與實體店價格的不一致甚至相差懸殊,同時也揭開了商品定價的神秘面紗,商品交換中的信息不對稱被打破,原有高價中的噱頭也被看穿,物價泡沫一定程度地被擠出,特別是一些價位虛高的奢侈品、高檔品等,其定價本就遠高于其價值,網購的交易方式將其拉下了神壇,使其有了一定程度的合理回歸。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商品的價格期望有了一個新的參考依據和一個由此而來的新的定位,商品價位的社會整體心理預期隨之降低,廠家和實體商家不得不采取多種對策來應對,包括加強服務、促銷等,這其中最本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降價,這也許是很多實體商家活下去的唯一途徑了。這個時候人們發(fā)現,商品每年都不同程度漲價的情況戛然而止,任意拔高價格的行為很少再有,不僅如此,這些商品在定價上甚至還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比如很多服裝品牌,在制定出廠價時就已經自降身價“瘦身”出廠,到實體店時再做一些促銷積分等活動,加上實體店特有的可觸優(yōu)勢,也擁有了一定的競爭優(yōu)勢。所以在網購的影響下,不管是專賣店、超市、商場還是各類實體賣家,價格都呈現穩(wěn)中向下的趨勢,這在宏觀上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物價基調,拉低了CPI。
事實上不僅是提袋商品交易價格受到網購的影響,服務業(yè)的價位行情也受到“牽連”,如餐飲、KTV、電影票、景點門票、賓館住宿、美容美發(fā)、家政保潔等,這些服務都可以在網上團購,并且價錢低于門店現付,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減少未進行團購顧客的落差感,這些行業(yè)對這部分顧客也采取一些優(yōu)惠措施,如參加活動、加倍積分、贈送禮品等,這些在實質上也是某種程度的讓利和降價,因此在網購的影響下,整個服務業(yè)的CPI即使是在社會需求旺盛的情況下也未能“水漲船高”。
另外,網購甚至還“株連”了相關地產業(yè)價位下跌,主要指的是門面的出租和銷售。由于網店的沖擊,來不及調整的實體店受到重創(chuàng),很多門店經營慘淡甚至關門大吉,門面面臨收租困難甚至租不出去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門面出租也結束了長久以來供不應求的局面,出租價位大打折扣。在房地產行業(yè),門面的銷售情況也受到影響,受歡迎程度隨之減少,售價也隨之降低,并且呈現繼續(xù)下跌的趨勢。
隨著網上購物的流行,加上便利移動終端的助推,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網購大潮,網購這一交易方式也必然會經過從開始起步到高潮到逐漸穩(wěn)定的發(fā)展歷程。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消費秩序被打亂,運行多年的價格機制被動搖,人們已被低價“慣壞”,新的理性消費秩序正在建立。對商家而言,爆發(fā)年代已經過去,“微利”時代正在到來。網購的迅猛發(fā)展和其特有的“便宜”特性影響了物價水平,拖拽著整個社會的CPI,使之不能“任性”向前,我們在通過CPI分析經濟形勢時應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