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杰,佟長青,鄭魯平,李 偉
(1.大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大連116023;2.貴州省刺梨學會,貴州貴陽550001)
刺梨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與性味歸經(jīng)
胡斯杰1,佟長青1,鄭魯平2,*李 偉1
(1.大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大連116023;2.貴州省刺梨學會,貴州貴陽550001)
刺梨是一種具有豐富營養(yǎng)物質的第3代水果,同時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通過綜述刺梨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結合中醫(yī)中性味歸經(jīng)的理論,對刺梨進行探討,以期解決人們食用過程中的一些疑問,讓刺梨這種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水果為人們帶來更多健康。
刺梨;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中藥藥性
怎么吃水果,為什么吃水果?這是人們吃水果之前首先要想的問題。吃對水果,對健康的人有益,而且對患病的人會有很大幫助。早在《黃帝內經(jīng)》中,就記載了五果的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中也詳細記載了很多水果的藥用價值。因此,水果不但可以補充營養(yǎng),還具有藥用價值,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目前,根據(jù)水果的栽培歷史,將水果分為第1代、第2代和第3代。第1代水果栽培歷史悠久,一般都在幾百年或1 000年以上,主要種類有梨、桃、葡萄、蘋果、柑橘等品種,它們的性味及藥用價值都很明確[1]。第2代水果是近幾十年來人工栽培的野生山果,主要種類有獼猴桃、草莓、山楂、冬棗及無花果等品種,它們的性味及藥用價值也都很明確[1]。第3代水果是指分布于荒山林區(qū)、尚未被栽培利用處于野生狀態(tài)的山果和一些新開發(fā)的優(yōu)特水果,主要種類有刺梨、余甘子、沙棘、桑葚、鈣果(歐李)、越橘、樹莓、香榧、野山葡萄、酸棗、黑莓、野薔薇等品種,這些水果營養(yǎng)價值及藥用價值都極高,但由于栽培時間短,往往具有酸、澀、苦、甘甜等風味而難以鮮食,因此人們對其性味眾說紛紜,在食用過程中造成很大的困擾[1]。根據(jù)近年來刺梨的研究成果,結合性味歸經(jīng)的理論,對刺梨的性味歸經(jīng)作一探討,以期解決人們食用過程中的一些疑問,讓刺梨這種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水果為人們帶來更多健康。
作為第3代水果的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又稱送春歸、文先果、繅絲花,屬于薔薇科薔薇屬多年生落葉叢生灌木,主要生長于我國貴州、四川、云南等地[2]。目前,在貴州省的六盤水市、安順市、畢節(jié)市及黔南自治州開始對刺梨進行人工栽培,已經(jīng)形成了相當規(guī)模的刺梨產業(yè)帶。
刺梨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在清代納蘭常安的《宦游筆記》、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以及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的《中藥大辭典》中對刺梨的藥用價值均有記載[3]。刺梨作為民族用藥材,也被列入《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2003版)中[4]。在貴州地區(qū)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刺梨上市,太醫(yī)無事?!边@句話表明了刺梨具有的重要藥用價值。刺梨作為食藥兩用植物,具有悠久的使用歷史。相傳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使用刺梨解決了行軍途中士兵的腹痛惡心[5];在苗族地區(qū),將刺梨果實與根入藥,用于消食健脾、收斂止瀉與解暑[2]。苗藥中治療腫瘤的藥物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刺梨,由此可見其藥用價值的重要性[5]。
刺梨鮮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多酚、黃酮、有機酸、多糖、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物質[2],其中的VC達到2 088 mg/100 g,VE為2.40~3.61 mg/100 g,還有一定量的VK1,VB2,VP及胡蘿卜素等[6]。刺梨中含有的黃酮類物質最高可達0.8%,其苷元分別為楊梅素、槲皮素、山萘素[7];其三萜類化合物主要為刺梨苷、五環(huán)三萜酯苷、Euscaphic acid、委陵菜酸、刺梨酸、刺梨苷、野薔薇苷等[7]。刺梨含有的有機酸主要為蘋果酸、乳酸、酒石酸、檸檬酸、草酸和琥珀酸[8];含有的高級脂肪酸為亞油酸、亞麻酸、油酸、棕櫚酸和硬脂酸[9];它還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18種氨基酸,其中SOD主要以Mn-SOD形式存在[10]。楊江濤[11]從刺梨中分離出分子量分別為3 200 Da和52 000 Da的RRTP-1與RRTP-3,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以及糖醛酸等組成。刺梨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Fe,Mn,Zn,Sr,Se,Rb,Cu,Co,Ni,V,F(xiàn),Si等[12]。此外,刺梨還含有多酚,孫紅艷等人[13]采用超聲波法提取刺梨多酚達15.9 mg/g。
刺梨的藥理作用與其含有的化學成分密切相關?,F(xiàn)代研究表明,中藥中含有的多種化學成分在發(fā)揮藥理作用時往往具有協(xié)同作用。因此,許多對刺梨藥理作用的研究是利用刺梨的果汁或以刺梨果汁為主要成分的制劑。
楊江濤[11]研究了從刺梨中分離出的粗多糖RRTP及RRTP-1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發(fā)現(xiàn)刺梨粗多糖RRTP及RRTP-1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且RRTP可以提高衰老小鼠體內抗氧化能力。黃嬌娥等人[14]分析了刺梨三萜對人肝癌SMMC-7721細胞增殖的作用,發(fā)現(xiàn)刺梨三萜通過下調Bad mRNA表達誘導細胞分化而產生抑制SMMC-7721細胞的作用。汪俊軍等人[15]發(fā)現(xiàn),刺梨汁具有抑制動脈硬化模型金黃地鼠動脈硬化的作用。于麗偉等人[16]利用拘束負荷應激小鼠模型,發(fā)現(xiàn)了刺梨汁對拘束負荷誘發(fā)的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刺梨與其他藥物配伍同樣產生較好的藥理作用,如蘭燕宇等人[17]研制的梨麥消食咀嚼片,具有補脾益肺、消食化積的作用,能促進小腸蠕動及排便。而且,刺梨與其他藥物進行配伍,還可以有效降低其他藥物成分的毒副作用,如潘蘇華和尹紅衛(wèi)等人[18-19]研究了銀杏葉提取物與刺梨配伍具有抗CCl4導致小鼠肝損傷作用,發(fā)現(xiàn)其抗肝損傷作用優(yōu)于單方銀杏葉提取物。
性味歸經(jīng)是傳統(tǒng)中藥臨床應用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刺梨雖然有長久的應用歷史,但是在《本草綱目》中并沒有刺梨的記載。因此,關于刺梨的性味歸經(jīng)有了3種主要的不同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在《全國中草藥匯編》(卷二)中記載刺梨的性味為酸、澀、平,歸脾、腎、胃經(jīng),適用于食積腹脹、痢疾、腹瀉、自汗盜汗、遺精、月經(jīng)過多、痔瘡出血。第2種說法是刺梨作為苗藥記載,認為刺梨味酸、澀,性冷[5]。這里的“性冷”并不是中醫(yī)的說法,筆者認為應該歸為中醫(yī)的“涼性”。第3種見于互聯(lián)網(wǎng)中,如在《刺梨的故事》中認為刺梨味甘、酸,性涼,歸脾、胃、大腸經(jīng),具有健胃消食、清熱解暑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暑熱傷津、心煩口渴、小便短赤、飲食積滯、少食腹瀉、咽喉腫痛、脾胃虛弱、醉酒、顏面黑斑等。第3種說法顯然與第1種說法有很大的矛盾。筆者認為,這是由于“梨”這個字造成的誤解。在《本草綱目》中關于梨的性味記載是甘、微酸、寒,這與第3種刺梨的“性味”說法幾乎一致。刺梨的“梨”字與薔薇科蘋果亞科的梨不但不是同一種“性味”的水果,而且親緣關系也很遠。
涼性的食品和中藥比寒性的食品和中藥具有更溫和的收斂作用和抗氧化作用,而平性是涼性一個天然優(yōu)化的特例,平性的食品與中藥不但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活性,而且對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具有更安全和更強大的保護作用。刺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多酚、黃酮、有機酸、多糖、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物質,這些物質是其“平性”的作用基礎。楊霖等人[20]對中藥性味歸經(jīng)關聯(lián)性的研究結果表明,“澀”“酸”與“歸大腸經(jīng)”具有較大的關聯(lián)性。這與刺梨臨床使用過程中,用來治療痢疾是一致的[21]。
刺梨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與其性味歸經(jīng)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刺梨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決定了它的性味歸經(jīng)。由于刺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多酚、黃酮、有機酸、多糖、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物質,決定了刺梨具有健胃消食、清熱解暑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暑熱傷津、心煩口渴、小便短赤、飲食積滯、少食腹瀉、咽喉腫痛、脾胃虛弱、醉酒、顏面黑斑等癥。因此,刺梨的味酸、澀,平性,歸脾、腎、胃、小腸經(jīng)。
水果雖然營養(yǎng)豐富,有益健康,但吃水果一定要講科學,才會吃出健康。傅延齡認為,吃水果要注意體質特征、疾病情況以及飲食結構這3個方面[22]。吃水果還要講究時間,選對適合的時間吃水果就會帶來健康。根據(jù)刺梨含有的化學成分,飯后1 h食用,可以起到美容養(yǎng)顏、降低血脂等功效。
[1]丁新泉,劉敏超,閆翠香.我國第三代水果產業(yè)現(xiàn)狀與發(fā)展戰(zhàn)略[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19):206-209.
[2]張春妮,周毓,汪俊軍.刺梨藥理研究的新進展[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5,18(11):1 049-1 051.
[3]代甜甜,楊小生.刺梨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37(4):93-97.
[4]海的情.刺梨的傳說[EB/OL].(2013-12-15)http:// www.360doc.com/content/13/1215/08/14421628_337255900. shtml.
[5]李齊激,鄒順,楊艷,等.貴州刺梨之民族植物學研究[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6(4):38-39.
[6]張曉玲.刺梨黃酮及其生物學活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7]梁光義.刺梨甙及野薔薇甙的分離和結構研究[J].植物學報,1988,30(4):409-413.
[8]安華明,劉明,楊曼,等.刺梨有機酸組分及抗壞血酸含量分析[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1,44(10):2 094-2 100.
[9]史亞男,王道平,馬琳,等.刺梨籽油的脂肪酸組成和抗氧化活性研究[J].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2013,31(1):24-28.
[10]吳素玲,張衛(wèi)明,孫曉明,等.刺梨SOD活力測定研究[J].食品科學,2005,26(11):58-62.
[11]楊江濤.刺梨多糖分離純化、理化性質及生物活性研究[D].貴州:貴州大學,2008.
[12]張俊巍,朱梅年.刺梨及刺梨多糖微量元素的研究[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1991(2):36-37.
[13]孫紅艷,胡凱中,郭志龍,等.超聲波法提取刺梨多酚的工藝優(yōu)化及體外抑菌活性研究[J].中國食品添加劑,2016(2):57-61.
[14]黃嬌娥,江晉渝,羅勇,等.刺梨三萜對人肝癌SMMC-7721細胞增殖的影響[J].食品科學,2013,34(13):275-279.
[15]汪俊軍,劉小偉,劉效林,等.刺梨汁對金地鼠的抗動脈硬化作用[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1,9(1):17-20.
[16]于麗偉,王聰智,何蓉蓉.刺梨果汁對拘束負荷誘發(fā)小鼠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0,29(5):730-734.
[17]蘭燕宇,伍萍,宋菲,等.梨麥消食咀嚼片安全性的毒理學研究[J].貴州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41(11):1 274-1 278,1 284.
[18]潘蘇華,牛文明,吳麗,等.銀杏葉提取物與刺梨配伍抗實驗性肝損傷作用[J].藥學實踐雜志,2009,27(6):437-438,444.
[19]尹紅衛(wèi),潘蘇華.HPLC測定復方銀杏葉刺梨膠囊中銀杏黃酮醇苷的含量[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5,17(1):54-57.
[20]楊霖,陳莉,俞仲毅.中藥“性味歸經(jīng)”之間的關聯(lián)分析[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4(5):82-84.
[21]裴秀.有關細菌性痢疾的一些問題[J].河北新醫(yī)藥,1975(3):11-17.
[22]鄭晨.吃水果應講究時差[J].中國檢驗檢疫,2011(4):62-63.◇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Property Taste and Meridian Tropism of Rosa roxburghii Tratt
HU Sijie1,TONG Changqing1,ZHENG Luping2,*LI Wei1
(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2.Society for Rosa roxburghii Tratt in Guizhou Province,Guiyang,Guizhou 550001,China)
Rosa roxburghii Tratt belongs to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fruit.It contains abundant nourishments with great medicinal value.This paper review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roxburghii.Accordi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is paper discusses Chinese medicine property of R.roxburghii.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ll be to address some doubts about eating of R.roxburghii will brings people good health.
Rosa roxburghii Tratt;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effects;Chinese medicine property
R284.2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03.014
1671-9646(2017)03a-0048-03
2017-02-21
大連海洋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DHDY20150105)。
胡斯杰(1994—),女,碩士,研究方向為食品營養(yǎng)。
*通訊作者:李偉(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食品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