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洋 王瑩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西 臨汾 034000)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山水畫中的表現(xiàn)
胡松洋 王瑩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西 臨汾 034000)
在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思維的基本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來已久。天人相通的“天命觀”可上溯到西周之前的夏商時期,而比較成形的“天人合一”學說則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早由老莊闡述了這一思想概念,后來被漢代儒學思想家董仲舒發(fā)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本文對“天人合一”的學說進行了簡要分析,從儒家和道家在此學說之上的觀點展開了闡述,并對“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進行了賞析。
天人合一;自然;美學;中國山水畫
原始社會勞動生產(chǎn)的發(fā)展,推動了人們思維認識活動的發(fā)展。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人類產(chǎn)生了要求支配自然的幻想,神話傳說因此產(chǎn)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比如開天辟地的盤古、補天造人的女蝸、指天射日的后羿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被人類所神化。后來原始社會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原則遭到了破壞,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了人剝削人的現(xiàn)象。隨著我國原始公社的崩潰,出現(xiàn)了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的奴隸制國家。由于階級和階級斗爭形式的變化,在思想意識領域中也引起了相應的變化。
大約在夏代,奴隸主已經(jīng)開始利用宗教來欺騙和壓迫人民。到了商代,形成了一種和巫術緊密結合的宗教迷信。這種宗教認為宇宙之間有個至高無上的神,叫做“上帝”,它是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最高主宰,日月、風雨、山川和商王,都是上帝所統(tǒng)率的天神,輔佐上帝統(tǒng)治世界,這種“神人合一”的觀念被統(tǒng)治者所利用,具有了明顯的政治色彩。西周時期,周奴隸主貴族取代了商王朝的統(tǒng)治以后,在繼承過去思想的同時也有所修正。西周統(tǒng)治者自稱得到了天的保佑和支持,才滅掉商王朝,商王朝是不服從天命,才失去天下的。周人以“天”來代替以往的“上帝”,自此產(chǎn)生了“天命觀”的思想,使“神人合一”轉向了“天人合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這個時期奴隸主貴族已經(jīng)腐朽沒落,奴隸反抗奴隸主貴族的斗爭,在春秋時期更加普遍深入和尖銳了。新興地主階級力圖控制和利用奴隸和平民反抗奴隸主貴族的斗爭,來擴大自己的經(jīng)濟和政治勢力,反對奴隸主貴族?!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肜^續(xù)豐富與發(fā)展,這個重要的哲學命題被各派思想家們所重視。其中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提出的“天人合道”思想首先從批判現(xiàn)實生活中人道和天道的對立入手,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人道與天道的合一。認為個人應該充分地擴展自然而然的天性,取消天人之間的對立。在道家看來,天就是自然,人則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應該讓人性回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德”則是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從天的道德理念化的角度強調天人之間的統(tǒng)一性,認為人君應該效法天道,與天合德。在儒家看來,天則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又不自覺的合一。
到了漢代,儒學思想家董仲舒繼承了孟子以來“天人合一”的學說,并將該思想進一步系統(tǒng)化、神秘化。明確地提出“天人一也”,宣揚人世間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權的統(tǒng)治,都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并說不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他把儒家的“天人合一”論發(fā)展為了“天人感應”論,此論是董仲舒哲學體系的核心。
宋代的張載完整而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他繼承了“誠”“明”學說,肯定了儒家“得天而未始遺人”的思想。程顥、程頤兄弟倆的哲學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他們繼承了董仲舒的觀點,又提出了“識人”的思想,通過“物我合一”去論證“天人合一”。他們教化人把認識“仁”當作首要的任務,做到了仁,就能夠渾然與物同體,天地間的道理不外仁的道理。朱熹是孔子之后,在我國封建時代影響最深遠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繼承了程頤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提出了“天人一物,內外一理”的觀點。程、朱認為天和人本來就是一體的,內外的道理是一致的。儒家的貢獻主要是把宇宙本體之道,引入到社會倫理上來,主張人事與天體自然的同一性。
中國古代的許多繪畫大師,他們的氣質、性情和精神得到升華,具備了高尚的品質,達到了真善美的境界。他們在“天人合一”的精神狀態(tài)下,不為世俗所牽絆,不為外物所迷惑。他們善于修養(yǎng)身心,在與天地萬物的相互感應之中修養(yǎng)心神,通達天地的靈氣,曉以天人之道,進入畫道的高境界,因而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超凡脫俗、氣韻生動。西方美學傳統(tǒng)上以美在于客觀的“客體論”為主,近現(xiàn)代逐漸轉向以美在于主觀的“主體論”為主。而中國的美學則不一樣,中國哲學的核心是“道”,中國美學的本質核心仍然是“道”,美是天人合一之“道”的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加上兩儀一體的兩極思維,使中國人認為美在于主體和客體的融合之中,即在于天人合一之中。東方美學堅持主客體合一的理論,致使中國畫主張藝術本質在于客觀自然再現(xiàn)與作者主體精神表現(xiàn)二者的高度合一,中國畫是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合一的藝術。中國畫并非“摹仿”的,也不是“表現(xiàn)”的,而是“摹仿”與“表現(xiàn)”的合一體,要求的是形似與抽象的統(tǒng)一,所追求的是自然美與精神美的統(tǒng)一。在中國畫家看來,僅僅做到形象的再現(xiàn),或是單單做到抽象的表現(xiàn),都還算不上是好畫,好的作品應該是二者在高層次上達到合一。中國畫講“畫道”,畫道便是作為天人本體之道在繪畫中的表現(xiàn)。中國畫重視寫意而又不舍棄形似,它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大美,也就是“天人合一”。作為人永遠不可能與外界的大自然相割離,何況人本身就屬于大自然。下面我們談談“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山水畫中的表現(xiàn)。
古代畫家對山水畫情有獨鐘,山水畫作為文人畫重要的精神外化之物,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也深深蘊藏在其中。中國山水畫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追求天地之大美。士大夫們寄情于山水之中,對作為天地之大美的永恒的自然之道進行追求,在精神上獲得了真正的解放。山水對人的感染作用會使人對田園生活產(chǎn)生無限的向往,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更促使中國畫家對山水畫的喜愛。受“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中國山水畫追求人與宇宙的和諧?!疤臁本褪侵复嬖谟诖笞匀恢械纳酱?、河流、草木等事物,而“人”則指畫者自我。在畫家眼里,天地萬物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客體,而是自我本身發(fā)自內心的感悟。畫家應不拘泥于自然的束縛,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之中去尋求真諦,營造出物我合一、物我兩忘的審美效果,創(chuàng)造出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山水畫作品來。這就是中國畫家在對大自然的理性探索和非理性的直覺表現(xiàn)探索上,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合一。
唐代畫家張璪在繪畫的時候激情洋溢,不拘泥于形似,筆墨隨意而縱橫,以水破墨,以墨為色,墨色有濃淡、干濕的變化,顯得極其豐富,后人稱之為“破墨法”。他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觀點,概括了藝術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在他看來只有客觀現(xiàn)實的形神與畫家主觀的思想感情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令人感動的藝術品。五代時期的山水畫家董源,經(jīng)常體察自然景象,并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對觀察到的自然景觀加以描繪。在他的作品中,水墨和著色并用,畫面蒼潤、優(yōu)雅清新,表現(xiàn)出了風雨交替、四時朝暮的自然變化。他畫山石喜用披麻皴和點子皴,筆墨繁復而含蓄,給人以氣候濕潤、草木茂盛的感覺。北宋時期的范寬,其代表作品《雪景寒林圖》創(chuàng)造了一片純化的境界。圖中雪峰高聳,山頂之上樹木茂密叢生,山腳的寒林蕭索,前景寒水深邃,中遠景岸渚汀洲參差錯落,遠山雪霧迷茫。天、水、霧、雪的疏密和明暗,富于節(jié)奏之上的變化,包含著萬千氣象于幽靜深遠之中,構成了一幅純凈而遙不可及的理想中的雪景圖。使人感受到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而且在這種感受中還可以體會到一種內心沉思的精神境界。通過欣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因心造境”的方法使中國山水畫的境界具有了一種超乎于自然的觀念意味。顯然,這與古人講究內心的感悟是緊密相連的。天與人的緊密結合,渾然一體,畫家將身心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清代的石濤在繪畫理論上亦有很大的貢獻,他提出了著名的“一畫論”,要求在宏觀上整體把握好自然景觀,強調山水畫創(chuàng)作要以自然造化為師。對于自然現(xiàn)象要求用心去體會,然后才能下筆如有神,升華藝術的境界,這正是“人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表現(xiàn)。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任繼愈.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劉亞諫.中國畫道論[M].北京:中國書店,2012.
[4]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J20-02
A
胡松洋(1991—),男,回族,山西省太谷縣人,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書畫研究 ;王瑩,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