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蕾
(丹陽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 丹陽 212300)
讓歌劇的陽光走進幼師音樂課堂*
李紅蕾
(丹陽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 丹陽 212300)
歌劇,是以歌唱、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世界藝術之林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不僅具備了大眾文化的基本屬性,同時還蘊含著巨大的教育價值。近年來,藝術教育的地位逐步凸顯,社會大眾也開始加大對幼兒師范學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新一輪教學改革已經(jīng)把歌劇納入了幼師音樂教學體系中,這無疑是幼師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可喜成果。
歌劇;幼師;音樂課堂
歌劇,于文藝復興前后出現(xiàn)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是一門高雅的舞臺藝術。一百多年以來,“歌劇”以傳統(tǒng)戲劇藝唱腔為“種子”,脫離了傳統(tǒng)戲劇唱腔的窠臼,在繼承傳統(tǒng)精華的基礎上,幻化出了一種全新的歌曲形態(tài)。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以新教育發(fā)展形勢下的教育標準為出發(fā)點,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主題,把歌劇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引入課堂,讓歌劇成為幼師音樂課堂上的靈動之花,照亮學生的課堂,以此來豐富幼兒師范音樂教育的教學形式,進一步提升音樂教學質量。
首先,歌劇自文藝復興前后出現(xiàn)以來,一直都保持著一份純真。1919年,中國音樂工作者借鑒西洋歌劇開始了中國歌劇的探索之路,而歌劇自引進我國就一直廣受男女老少的喜愛。盡管在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下,我國各民族人民在生活習慣、民族文化以及語言方面都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歌劇自身的本質并沒有發(fā)生改變。其次,歌劇仍舊保持著原生態(tài)。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多民族國家,一直以來都有著自己的生活習慣。至今為止,各族人民仍然保留著古樸民風,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歌劇的發(fā)展嵌入了我國的多民族音樂文化特色,并將這些文化特色融入音樂之中弘揚。顯而易見,歌劇在幼師音樂課堂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有利于教師向學生傳授基本樂理理論和基礎知識,更有助于學生自身音樂感受力和鑒賞能力的提升。
(一)合理制定課堂教學目標
幼兒師范學校是培養(yǎng)高等素質幼兒教育人才的重點基地,為了切實發(fā)揮出學校在培養(yǎng)素質人才方面的導向性作用,幼師學校在制定音樂教學目標時必須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換言之,學校應要結合校情和歌劇音樂的實際,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音樂院校針對學校的辦學特色,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可以強化“精英化人才”的培養(yǎng);而幼兒師范學校的音樂課堂教學則可以把目標落實到“師范性人才”的培養(yǎng)上,為幼兒音樂教育事業(yè)輸送更多時代性人才。
(二)優(yōu)化歌劇音樂課程設置
立足幼兒師范學校的教育教學發(fā)展需要,學校在設置音樂教學課程時必須要多元化,不能盲目性地照搬某一權威院校的課程設置模式,而是要根據(jù)自身學校的發(fā)展實際,把學生特色融入到教學當中。譬如說:學校除了開設普通的歌劇作品鑒賞、樂理知識等課程外,還可以結合當?shù)氐慕逃Y源,把具有當?shù)匚幕厣?、民族特色的聲樂整合到課程中。如此一來,音樂課程不僅包括了常規(guī)課程中的通用知識,還融入了歌劇和當?shù)孛褡逄厣幕龅搅诵?nèi)教學與社會實際的有機結合。此外,學校還可以幼師音樂課程中增添“創(chuàng)編”模塊,讓學生通過欣賞和創(chuàng)編歌劇,了解、掌握并掌握歌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能夠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懂得國家之間的藝術差異。
(三)更新歌劇實踐教學模式
面向全體學生,尊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是現(xiàn)代化教育的重要本質。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架構的進一步完善與調整,各大高校都開始擴招,生源不斷增加。而在此過程中,教學與師生數(shù)量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針對這一困境,學校首先可以把數(shù)量大而且歌劇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根據(jù)個性、嗓音、樂理知識能力等特征進行層次的劃分,實施分級教學。其次,在實施分級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對原有的“一對一”小班授課形式作出調整,在做好“一對一”示范授課后,更多關注全體學生的發(fā)展。當然,教師還可以爭取在最小的范圍內(nèi)實施通識課“大班教學”,以提升教學效率。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借助這些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的優(yōu)勢,增加實施任務教學的機會,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之下更多地自主探索。
(四)調整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首先,教學評價形式應該多元化,不能夠單方面地考察學生對歌劇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情感以及態(tài)度、價值觀等內(nèi)在元素的考評,以做到綜合考察,更好地掌握學生的素質水平。其次,評價主體要多元化,除了教師之外,還可以增添學生這一評價主體,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和同學的學習效果進行自評和互評。
總而言之,歌劇是在時代發(fā)展推動作用下,從西方引進的一種音樂藝術新形態(tài),它是世界藝術苑壇上的一塊瑰寶。隨著時代的變更以及社會的發(fā)展,歌劇在我國藝術教育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日益凸顯。作為培養(yǎng)高等素質幼兒教育人才的幼兒師范學校,應充分認識到歌劇的審美價值,將其引進音樂課堂,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以更好地提升幼兒師范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綜合素質。
[1] 王元艷.歌劇《藝術家的生涯》中主人公咪咪的二度創(chuàng)作[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04.
[2] 胡靜.從歌劇《曼儂·萊斯克》的音樂特色看普契尼的心情感音樂塑造人物形象手法[J].北方音樂,2012,05.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一期(2015年度)立項課題《歌劇進幼兒師范學校音樂課堂的實踐性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2015JK11-L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