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亮
(淮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0)
淺析德彪西《博士進階》的音樂特點與演奏分析
丁 亮
(淮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0)
德彪西是20世紀最偉大、最重要、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所開創(chuàng)的印象派主義音樂無論在寫作風格上還是創(chuàng)作技巧上都完全和之前的浪漫派主義風格不同。
德彪西;音樂特點;演奏分析
德彪西是印象主義音樂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鋼琴音樂最大的貢獻是對音樂和聲的進一步擴大和對一種虛無縹緲的意境的刻畫。他所領導的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是:在曲調發(fā)展上用短小的曲調形成新的音樂動機;在節(jié)奏上喜歡用更為復雜的復節(jié)拍、節(jié)奏變化更為普遍;在和聲上,功能和聲不再被強調,常用平行和弦、加音和弦和很多的不協(xié)和音程,使得音樂富有戲劇性的色彩。
選擇本文進行寫作也是有普遍現(xiàn)實意義的,本曲為2016版的上海音樂學院社會鋼琴考級中的十級練習曲必考曲目,上網(wǎng)查詢得知,該作品的研究較少,缺乏以音樂內容結合演奏角度進行分析的文章,故此,本人將通過對《博士進階》的音樂特點及演奏手法的研究,提供一個演奏的實例,為需要教授該曲目的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博士進階》是德彪西在1910年為自己的女兒克洛德而作的鋼琴組曲《兒童樂園》中的一首,該套曲共6首,《博士進階》為第一首,該曲在曲調上刻意的模仿了鋼琴家克列門蒂的練習曲,用刻板的、幾乎相同的分解和弦寫法和大篇幅的類似音型結構的彈奏,表達了兒童無可奈何又必須要彈奏練習曲的抵觸心理,而德彪西又在這首標題音樂上加上“博士”二字更是對這種毫無創(chuàng)造性又很無聊的練習曲的一種嘲笑。
該曲一共是有76個小節(jié),一共可以分成8種不同類型的特點以及變形體進行分析,而恰為巧妙的地方是每一種彈奏方法的交替也正好劃分樂句的地方。故可以將二者合在一起進行分析:第1種,第1-3、22-23、44-46小節(jié),左手為是長的單音或者是和聲,基本都是在4拍以上,右手全部都是分解和弦;第2種,第3-6、32、47-51小節(jié),左手為一拍的單音,右手為跳奏或者是保持主旋律的分解和弦;第3種,7-10、24-30、51-54小節(jié),左手為長音4拍及跨越式彈奏,右手全部是分解和弦演奏;第4種,11和55-73小節(jié),不帶和帶保持雙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第5種,13-21小節(jié),左手的旋律跳奏和右手的3個十六分音符的演奏;第6種,31小節(jié),雙手音階的連奏與交叉演奏;第7種,第33-44小節(jié),左手的長音和右手的8分音符彈奏;第8種,第73-76小節(jié),長音的演奏與跳躍的短音彈奏。
第1種類型的演奏方法是:左手可以基本保持不動,右手只需要按照順序演奏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右手全部為4個一組的十六分音符,需要將每一組的第一個音適當?shù)膹棾鲋匾舻母杏X,以方便速度的穩(wěn)定和副部旋律的刻畫。第2種類型演奏方法是:左手單音為主旋律線條,需要彈奏加重,右手為雙聲部的演奏,既要保持高音聲部的副旋律線條的演奏效果同時也要注意其他十六分音符的音量繼續(xù)保持弱力度。第3種類型演奏方法是:左手的4拍彈奏靠踏板進行持續(xù),跨越的單音保持一拍,右手繼續(xù)保持4個十六分音型的演奏,此時注意旋律全部在左手上進行。第4種類型演奏方法是:本種演奏方法是該曲的主要內容,雙手交替的4個十六分音符的彈奏,注意每一只手彈奏兩個音符,一定要準時進行交替,不可有頓挫感,彈奏有如行云流水般行進。帶有保持音的音符一定要進行重奏,這樣才能使旋律進行起伏變化。第5種類型演奏方法是:左手雖然是跳奏,但是實為主旋律的演奏,要注意強度的安排,右手雖然是3個十六分音符,但是實際聽覺習慣是左手的旋律音彈完后與右手的3個十六分音樂進行重新的組合變成了4個十六分音符為一拍的完整句法,這就要求演奏者一定要有一拍的概念,切記要跟隨緊湊而又不慌亂。第6種演奏方法是:本種彈法在全曲僅此一次且為一個小節(jié),交叉的連奏音階彈奏,更多的強調的是轉指的順滑,以及交叉演奏的穩(wěn)定。第7種演奏方法是:本段落是全曲唯一慢速的地方,左手全部都為不低于一拍的旋律長音,而右手的8分音符的行進更是旋律的走向,彈奏的時候要按照樂曲expressif的標記進行演奏,力求將旋律線條進一步的突出。第8種類型演奏方法是:由于雙手的音符基本相同,時值和彈奏方法完全相同,故只需按照譜面的演奏要求,進行重音的彈奏即可,最后兩個音為跳奏,且每個都給了ff的力度,需要演奏者給予重視,切不可因為樂曲即將結束就草草了事。
《博士進階》雖然是德彪西用來諷刺之前的作曲家練習曲枯燥無味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品,但是不得不說在這首作品中,他運用了大量的寫作手法使得分解和弦的技法在彈奏的過程中變的十分的有趣。在該曲的演奏中要注意在曲子進入中段后,力度變化以及強弱起伏都有了很大的加強,切不可用同一種力度進行演奏。該曲的速度為一拍等于120-132,這就意味著一拍要彈兩組4個十六分音符,可以看出該曲的速度之快,切不可以犧牲音符的均勻來提高速度,可以讓演奏者慢慢的提速。另外,該曲做為上音考級十級的練習曲必考曲目,也充分的說明了這首作品無論是在彈奏上還是在寫作上都是具有很大的意義的。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給即將參加考級的孩子們產生一定的啟發(fā)。■
[1] 田可文,陳永.西方音樂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 讓·巴拉凱著,儲圍圍,白沄,宋杭譯.德彪西畫傳[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錢亦平,王丹丹.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4] 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