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平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下,語文老師應當尋求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高耗低效”的教學現狀,以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高,并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就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策略進行了具體且翔實的探究,以其能夠行之有效。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毋庸置疑,新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然而,冷靜審視之下,我們的教學包括小學語文教學的理念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許多教學方法、模式的改革只是“換湯不換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依然是“死氣沉沉”,學生仍然是“望而卻步”。是故,新課改并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未得以顯著提高。因此,如何落實新課標的要求,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依然是一個需要我們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難題。
一、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毫無疑問,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就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教師在課堂上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往往只是“填鴨式”教學下被動接受的灌輸者。在此教學觀念的引導下,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只是通過“是不是”“對不對”“會不會”“行不行”等問答來完成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老師在課堂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迷迷糊糊的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了。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教授者,而應該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輔助者。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下,學生與老師也不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權威服從關系,而是平等的主體,需要結合學生自身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自己去學習、總結、獲取、感悟知識和方法,這既是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體現,也是提升學生自學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發(fā)揮激勵作用,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學生都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和肯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多采取鼓勵性的方式,予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和正面引導?!痹谛W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對學生不足之處總是予以負面評價,對學生經?!耙暼魺o睹”,那么,顯而易見,學生無論在課堂上還是日常學習中都缺乏積極性,課堂氛圍枯燥無味。反之,假若老師能夠在一定限度內給予學生適時、中肯的鼓勵與表揚,那么學生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成績感,更加有動力學習和積極表現。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必須發(fā)揮激勵作用,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過在教學實踐中,有的鼓勵卻有一種應付差事的味道,即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只要學生有所表現,教師的表揚就是“太棒了”“繼續(xù)加油”“真不錯”等這些“敷衍了事”與“千篇一律”的語言。事實上,贊揚與鼓勵也是一門學問,如何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場合,在適度的范圍內予以具體且有效的評價也是老師需要不斷學習與領會的。比如對優(yōu)生的表揚要適可而止,不要讓其產生驕傲的情緒;對差生的鼓勵要慷慨而具體,增強其學習自信心,不斷追趕。當然,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雖提倡以正面評價為主,但并非是非不分,而是批評要盡量委婉,這樣學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只有真正領會新課標關于評價的精神,學生才能在“學有所得”的情況下“學有所樂”。
三、重視情境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具有多種方式,不同的情境可以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比如在學習課文時,可以鼓勵學生自愿扮演課文中描述的人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除了希望得到肯定外,一般的學生還具有很強的表現欲。例如在學習《將相和》一文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分別扮演相應的角色,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自覺主動去揣摩人物的思想,進而使學生對于文章思想能有一個全面且透徹的理解。
四、重視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學習”,自主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精神。合作學習是對自主學習的延伸和補充。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探討的機會,讓學生之間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互相取長補短,使學生能更多地體驗到團結合作、共享成果的快樂,一方面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團結寫作能力。當然不是每節(jié)課都必須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要在具有討論意義、交流價值的問題中組織合作學習。在具體合作學習過程中,并不是只有交流及討論就足夠了,還需要老師加強引導、明確分工,根據課程特點及學生要求,選出每組的組長、發(fā)言者、補充者、記錄者,唯有如此,才不會讓合作成為“偽合作”或者說流于形式。這樣的分工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意識與責任意識、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學到更多課堂上老師講解之外的東西。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語文素養(yǎng)“雙提高”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必須在新瓶里灌上新酒,即領會新課標精神,轉變教學觀念,豐富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模式等。
參考文獻
[1]熊廣平.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8).
[2]王根才.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