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英
(安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傳”與“承”
高小英
(安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民族音樂是體現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因此民族音樂的“傳”與“承”對弘揚我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在民族音樂教學中,視唱練耳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課,因此本文從民族音樂的視唱練耳教學出發(fā),分析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傳”與“承”的現狀,針對現狀提出一些建議,進而希望民族音樂能夠得到傳承和弘揚。
民族音樂;視唱練耳;傳承
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體現,民族音樂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我們應該將民族音樂發(fā)揚光大,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吸取民族音樂的精華,加強對民族音樂的學習和研究,使民族音樂能夠永久傳承?,F如今民族音樂的傳承并不是非常樂觀,就我國高校學生而言,對于民族音樂的熱愛遠低于西洋古典音樂,民族音樂不僅沒有得到學生喜愛,也沒有得到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的傳承是一項持續(xù)浩大的工程,涉及到諸多方面。做好民族音樂的傳承不是靠個別熱愛民族音樂的學者就能實現的,而是要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在高校中,只有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并且做好在教學中滲透,才能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的視唱練耳是重要的基礎課,也是學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必修課程。視唱練耳培養(yǎng)學生視譜、演唱、練習、聽覺等能力,視唱練耳基礎課中可以很好的滲透民族音樂的“傳”與“承”。而就目前民族音樂教學而言,民族音樂的“傳”與“承”并沒有得到良好的實現。
(一)教學內容
目前,民族音樂教學中中視唱練耳教學內容分為“視譜即唱”和“聽覺訓練”兩個部分。而由于民族音樂的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在教材中比例不高,所以民族音樂的視唱練耳課堂主要是針對音樂本體進行譜面上的練習,而對于民族音樂中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卻很少有涉及。并且在民族音樂視唱練耳中聽覺訓練的內容也過于陳舊單一,導致很多學生就算掌握了演唱技巧,但也不能將更好的聽覺運用到表現實踐中。因此,從目前我國民族音樂視唱練耳教學內容現狀來看,想要更好實現“傳”與“承”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教學模式
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對于視唱練耳的教學模式都是將視唱和練耳分開進行授課,并且在授課中教師以自我為主體,采取“你彈我唱、你彈我聽”的訓練方式。這種訓練方式不僅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也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產生被忽視的心理。在民族音樂視唱練耳課程中輔助教學工具都是以鋼琴為主,對學生進行音樂訓練[1]。由于律制的差異,鋼琴作為單一的輔助教學工具影響了學生的整體聽覺培養(yǎng)。就視唱練耳的授課形式、輔助工具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音樂的 “傳”與“承”。
就學校而言,想要使得民族音樂文化真正留存下去,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只有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才能進一步鼓勵學生在創(chuàng)造。因此,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實現“傳”與“承”的方法就是做到因材施教。
(一)因人施教
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分析學生的特點,比如視唱練耳教學中學生的專業(yè)背景不同、音樂才能不同、接觸樂器不同,所以在接受視唱練耳教學內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針對這一現狀,教師應該重點分析學生的特點,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古箏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視唱練耳過程中會出現節(jié)奏不準、高音不定的現象,而西洋樂器專業(yè)的學生則能夠很好的控制音準和節(jié)奏,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西洋樂器專業(yè)的學生會更有優(yōu)勢。教師就應該根據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采用采用相對應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順應學生的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同時進步。
(二)教學工具
民族音樂視唱練耳教學中,應該將更多的輔助教學工具應用在課堂上。不同的樂器具有不同的特征,多樣性的教學工具能夠提高音樂表達的準確性[2]。就上文所提的鋼琴而言,鋼琴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但是面對民族音樂作品時,只采用鋼琴這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是不夠的,因為同一首作品內部也會存在不同律動。所以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應該結合教學的內容,篩選出與其相匹配的教學工具進行教學。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較為熟悉的民族樂器進行教學,這樣不僅使得教學工具多樣化,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F如今的民族音樂樂器種類眾多,教師只有豐富教學工具,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更多的樂器,才能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民族音樂,進而能夠實現民族音樂的“傳”與“承”。
(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視唱練耳能力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傳統的課堂模式上學生很容易產生倦怠心理,從而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教師應當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首先,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元素內容區(qū)別對待,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元素的重視。其次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能喚醒學生的民族音樂會學習情緒,進而實現民族音樂的“傳”與“承”。
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體現,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努力將民族音樂發(fā)揚光大,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吸取民族音樂的精華,加強對民族音樂的學習和研究,使民族音樂能夠永久傳承。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應該將“傳”與“承”落實到基礎音樂教學中,視唱練耳作為音樂的基礎教育課程之一,其本身就具有文化傳承的價值,因此我們應該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滲透傳承,將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永久傳承下去。
[1]毛倩.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傳”與“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2]李小溪.淺談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7):42-44.
J6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