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君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中國古典舞起源于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源遠流長的發(fā)展脈絡。 “中國古典舞”曾經被稱為“戲曲舞蹈”,因為舞蹈中有很多的戲曲元素。它經過不斷的精煉,在保持原劇的前提下升華為一門獨立藝術,不僅建立了中國古典舞教學材料,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風格獨特的舞蹈作品,形成了細膩圓潤、靈活性、場景混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體的完美結合、方法、步驟和高度統(tǒng)一的審美特征。如《寶蓮燈》《小刀會》等,都是古典舞從戲曲中升華后提煉出的經典作品。
“中國古典舞”它是根據民族傳統(tǒng)民間舞蹈,主要從中國歌劇、武術身法、雜技和其他藝術形式中提取,還借鑒了外國芭蕾舞訓練技術,結合中國古代舞蹈美學和當代審美觀念和原則,再經過連續(xù)精煉、排序、轉換和通過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歸結為一種具有一定獨創(chuàng)性、民族性、地域性的舞種。中國古典舞雖從戲曲中來,二者都在不斷發(fā)展,源自彼此,相互依存。
現今的古典舞劇目種類繁多,如《春江花月夜》《愛蓮說》等,戲曲的結合是一個新穎的想法,舞蹈《春閨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劇目既沒有失去原有中國古典舞中圓潤、流暢的韻味,又沒有缺少新意,其中揉合了中國古典舞中的身韻,將戲曲與中國古典舞兩種擁有古老中華民族歷史的藝術形式完美結合,對我們當下以舞蹈形式來認識和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一種促進。
戲曲,是我國獨有的一門特殊藝術形式。由于其劇種多,覆蓋面廣的特點,成為中國古老傳統(tǒng)藝術的典范是以人們的實際生活為戲劇形態(tài),同時保留了許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特征,還擁有許多自己獨特的優(yōu)點和古老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我國的戲曲成熟于12世紀的宋朝以后,此后,逐漸取代了隋唐以來歌舞藝術的地位,歷經了800多年的不斷發(fā)展和升華,時至今日,已經形成了約300多個劇種。這個過程中,還不斷吸收改造了大量的古代舞蹈,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體系。
戲曲的演出風格鮮明且獨特,有著嚴格的訓練過程、精細的角色劃分、別具一格的服飾裝扮等等。戲曲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其對演員也有著很高的要求。戲曲演員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苛刻、辛苦的專業(yè)訓練。中國戲曲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它別致特殊的妝容和服飾造型。戲曲表演者為了讓遠處的觀眾能更清楚地看到他們的的表演,用“夸張”的手法裝扮自己。他們將袖子加長、鞋底增厚、他們還用臉譜的創(chuàng)造來突出面部的表現力,使觀眾易于對角色進行評判、在色彩上運用強烈的夸大、對比等等,甚至音色都進行了夸張的處理,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美化舞臺和暗示環(huán)境等方面的作用。
王國維先生在《戲曲考原》中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睉蚯菨h族傳統(tǒng)藝術之一,有著豐富的劇種和表演形式,又說又唱,兼并文武,集“唱、做、念、打”于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辟蹊徑,始終扎根于漢族民間,為社會中多數人所喜聞樂見。表現豐富的生活內容,舞蹈則先于戲曲存在于表演藝術領域。唐代是我國舞蹈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那個時代舞蹈在繼承前代精華基礎上有較大的自我發(fā)展,從唐代的許多樂舞中的參軍戲、歌舞戲等演出中就不難發(fā)現,戲曲藝術在唐代已經頗具雛形。到了宋代,戲曲興起,有著獨立性質的舞蹈便趨向有情節(jié)的形態(tài),出現了唱、舞、坐、念。元代,戲曲地位取代了舞蹈,舞蹈則融入戲曲當中,成為陪襯。宋金時期戲曲之中的北雜劇和南戲初步形成,到了元代以后,元雜劇則象征了戲劇的全面繁榮。至明清時期,全國各地劇種逐步成形并日趨完備,產生出許多各具特色的唱法和演奏器具,它們之間相互影響,使近現代的地方戲曲全面發(fā)展。戲曲融合了舞蹈的浪漫性、舞美的象征性、造型的裝飾性、音樂的延展性等特點,將自己打造成了一門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
中國戲曲與中國古典舞從幾百年前就已經融合在一起,歷史悠遠而流長。在宋朝的時候,戲曲中逐漸融入了舞蹈,有了“戲曲舞蹈”,舞蹈也在戲曲中有了特殊的地位,逐漸演變成為了一種“特色”?,F今的中國古典舞是我國老一輩舞蹈家在戲曲舞蹈中提煉改編而來的,所以說戲曲舞蹈為中國古典舞的形成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戲曲與中國古典舞在內涵上是相通的。戲曲中的身段與中國古典舞中的身韻有著非常相近的特征,他們無論從動作的規(guī)范上還是做法、站姿上幾乎都達到一致。
在現今的許多優(yōu)秀舞蹈作品中,我們均能發(fā)現其中有大量戲曲的影子,但比較常見、結合最廣泛的就是戲曲與中國古典舞的結合了。因為二者有著相互融通的起源且在動作有領上一致性,使得二者的結合顯得順其自然。當然,這種結合創(chuàng)作的方法也是一種突破與創(chuàng)新,使不論是對人物的塑造還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講述都起到了更加生動的刻畫效果。在這一點的體現上,舞蹈《云水謠》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一些舞劇中也加入了戲曲元素,比如舞劇《粉墨春秋》中就運用了戲曲中的髯口作為舞蹈演員的道具,一群魁梧的男孩子將紅色的髯口甩來甩去,再配以鏗鏘的音樂,氣勢真是非同凡響,這樣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也為有中國特色的舞蹈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1]陳夢穎.舞蹈藝術與實踐[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京劇常識手冊(下)[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3]田志平.戲曲舞臺形態(tài)[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04).
[4]沈宗堤.戲曲服裝設計藝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劇作家,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