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江
活動課堂 變式閱讀
趙江
過去傳統(tǒng)課堂的“滿堂灌”,變成了現(xiàn)在課堂的“滿堂問”,當前很多語文課堂象理科課堂一樣圍繞一個又一個問題展開,失去了語文的情境體驗性,弱化了審美功能,不利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了語文活動課堂,開發(fā)了變式文本,進行了變式閱讀的嘗試。
美國教育家帕克、杜威和克伯屈提出了“活動課程”的思想。語文活動課在我國新課改初期便嶄露頭角,但大多都側重于課堂外的綜合性活動實踐,很少有人關注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上進行專門的語文活動。
筆者開設的語文活動課堂,它不是一般活動課程進行的活動課堂,而是具有語文專業(yè)性的語文活動課堂,是教師精心設計出具有體驗性的言語活動情境,師生參與其中進行自主性的體驗式言語活動,學生從中獲得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高效課堂。它首先具有語文專業(yè)性,教師預設學習目標后,依據(jù)文本,緊扣語言文字設計專業(yè)的語文活動,引導學生進入言語情境,學習語言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其次它具有情境性,學生參與到活動情境中,親身體驗出言語表達的好處,掌握篇章結構的規(guī)律,讓學生思維活起來,文章材料動起來。另外它還具有創(chuàng)新性,課程內容不同,活動設計也不一樣,學生始終處于新鮮的活動體驗中,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這樣的語文活動課堂需要師生開發(fā)出不同于原有文本的變式文本,設置出新鮮的閱讀情境,然后師生對變式文本和原文本進行比較、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變式是通過變更對象的非本質特征而形成的表現(xiàn)形式,變更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突出那些隱蔽的本質要素。文本變式是相對常式文本的,師生對原文本進行技術性創(chuàng)造,開發(fā)出不同于原有文本的變式文本。文本變式閱讀是語文活動課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專門的語文活動,是學生自主體驗的載體。它具有問題活動化的特點,確定好學習目標后,把主問題融在變式閱讀活動中去,避免了“滿堂問”的弊端。它還具有動態(tài)體驗的特點,學生參與了變式閱讀活動,也就預設問題,達成了學習目標,化靜態(tài)回答問題為動態(tài)體驗過程,從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師生對原文本進行開發(fā),挖掘、研究出變式文本,圍繞教學目標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變式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增、刪、改、換、仿、續(xù)、調等,以求得對文本的有效解讀,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活動課堂中對比、討論、展講、評價等。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變式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語言,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在課堂活動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體驗和體悟,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從實踐效果來看,活動課堂,變式閱讀,豐富了高中語文課堂內容和形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變式閱讀讓學生體驗到了新的閱讀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動起來,親身體驗語文活動課堂魅力。活動課堂,把問題融入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中師生同體驗,同感悟,師生對話,生本對話,常式文本與變式文本對話,已有體驗與未有經(jīng)歷對話,增強了課堂的體驗性、思維力,教師教學有活力,學生學習有動力,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作者單位:重慶市梁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