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華
“高效課堂”“品質課堂”之我見
——與黃厚江老師商榷
李仙華
近來再次拜讀了《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3年3(上旬)中的“專題領跑”,這一專題主要就語文課堂教學的“品質”作了系列的探討。本人一直是在教學一線的,讀后很受啟發(fā)。黃厚江老師尤其是其中的驍將、領軍人物。在大家都在由討論到全面提倡“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的時候,黃老師已從這陣旋風中抽身而出,冷靜思考,質疑“高效課堂”,領頭提出“追求課堂的品質或許更加切實可行,也更有意義?!北救藢Υ擞凶约旱目捶?,現(xiàn)提出與大家商榷。
黃厚江老師在《“有效”還是“品質”:語文教學的追求選擇》一文中說“什么是‘效’呢?一種基本的理解就是‘效率’。有效教學即效率比較明顯的教學,高效教學就是教學效率特別顯著的教學。”他用一種調侃的方式指出目前有人打著“有效教學”的旗號盲目地追求教學任務的完成,盲目加大訓練量的錯誤做法,由此指出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很容易導致簡單化的快節(jié)奏和大容量的問題。本人覺得黃厚江老師在這里犯了一個邏輯性錯誤,有人誤解了“有效性教學”,打著“有效教學”旗號犯的錯誤并不等于“有效性教學”就確實存在這樣的錯誤。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關注。
什么是真正的“有效教學”?有效:是指能實現(xiàn)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惟一指標。所以,認為“有效教學”會導致簡單化的快節(jié)奏和大容量是對“有效教學”的誤解,“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就不是追求的“快”和“量”,而是“質”,是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
既然“有效教學”追求的是學生的發(fā)展,那么助長了“片面追求分數(shù)和升學率的不良之風”的說法也就不成立了,“課堂取向更加功利、浮躁”也是妄談。
黃厚江老師在文中也認為“有效教學”的說法看起來是較科學合理的,只是不具可行性,因為較難判斷衡量。我也認為衡量是件困難的事,尤其是對一節(jié)課的衡量更是難上加難。語文學科確實具有模糊性的特性,很多東西很難說清,但這不是否定“有效教學”的依據(jù),否則“課堂評價”這一說就應該不存在。可以這樣說,語文不是做科學實驗,本來就不能用某個數(shù)據(jù)作出科學的判斷,所謂的課堂評價都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和模糊性,所謂的相對合理、科學,我認為就看哪種更接近語文的本質特性而已。
再說追求課堂教學的“品質”,難道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嗎?衡量這節(jié)課是不是具有課堂教學的“品質”,是不是看它融合了幾種傳統(tǒng)元素,幾種現(xiàn)代元素,還是學生進行了幾次自主探討,幾次合作交流?抑或課堂教學的深度,教師的掌控能力,課堂的審美效應有準確的評價數(shù)據(jù),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
如果不談課堂評價,那么追求課堂教學的“品質”如何能看出這節(jié)課是有“品質”還是沒有“品質”的,“品質”的高低又如何分辨?
再者,追求課堂教學“品質”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想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如果沒有目的,沒有效果,那么追求的意義何在?
語文的特質不會改變,課堂評價的難度會一直存在,作為語文人的確需要不斷思考如何讓課堂評價更加符合語文的本質,但不能回避這個問題。
黃厚江老師認為: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不如追求課堂教學的“品質”,對語文教學尤其如此。
我也認為課堂教學要追求“品質”,一節(jié)有“品質”的課就像湖北宜都第一中學楊邦俊老師在《語文課堂應該具有的品質——關于語文課程品質的探討》中說的那樣,要融合好的適合時代的傳統(tǒng)元素和現(xiàn)代科技元素,倡導生態(tài)教學,教師能有效控制精彩的過程,同時能讓課堂具有審美效應與藝術追求。
可是,追求課堂的“品質”,是否一定要否定或放棄“有效教學”?這兩者之間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嗎?
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教師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有效教學”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效果,它是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基礎上,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來追求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鑒于此,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就應該追求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語文學科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質,課堂要有“語文味”;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就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的教學就應有審美性與藝術性。
由此看來,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與追求課堂教學的“品質”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他們的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追求品質的課堂教學。追求課堂教學的“品質”也是為了更加接近語文本體,為了教學更加有效,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我希望我們語文人不要被一些名詞或一些說法所左右,要能透過迷霧抓住本質,萬法歸宗,能將語文教學推向更高的境界。當然,有時彼此質疑也是促進思考深入的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