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海青
(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400)
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音樂教育研究
裴海青
(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400)
在不同國家中,音樂教育逐漸轉化為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音樂教育,因而我國教育部也對多種民族音樂教育的學科進步賦予了條件,推動其在中國獲得了關鍵進步。文章旨在通過民族音樂教育以及學科在中國的發(fā)展,對于音樂人類視野下的相關音樂教育進行探討。
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教育;視野
音樂人類學作為人類學下屬的分支學科,關鍵是利用對于音樂的探究增強對人類的行為的解析。其中中國的音樂人類學是世界的特別關鍵的構成成分。在音樂人類學視野下更深層次地理解、使用學科理論和經(jīng)驗,是推進民族音樂教育更進一步的關鍵,把音樂人類學當作指導思想,從音樂人類學的角度對民族音樂進行探索,才可以更進一步推動民族音樂教育的進步。
在中國國內(nèi),音樂人類學的發(fā)展是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的,然而這當中切實進行了實踐探究的人物則是王光祈,他是當時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王光祈之后,音樂人類學也得到了當時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教育學家蔡元培的大力擁護,這期間劉半農(nóng)與劉天華兄弟兩人也主動參加了民族音樂教育方面以及相關領域的探究和實踐。不僅如此,當時著名的國樂大師楊蔭瀏先生也通過進入燕京大學的音樂系,成為當時的老師,并實現(xiàn)了對于民族音樂教育相關內(nèi)容的調研和探究。在經(jīng)過了對于音樂人類學的一定研究和了解之后,楊蔭瀏先生總結出了對于相關研究方向的看法:國樂只有對于曾經(jīng)的發(fā)展歷程有了深切的理解和研究,才能夠擁有并且認清楚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曾經(jīng)的民族音樂教育的研究者對于這一方面的發(fā)展歷程的認知并不清晰,因此我們必須經(jīng)常進行反思和鉆研。
同時在這一時期內(nèi),我國的音樂教育相關機構,譬如一些大學也發(fā)揮了作用,為我國的民族音樂實現(xiàn)相關研究付出了極大的努力。譬如說,當時的北京大學就在那個時期陸續(xù)產(chǎn)生了兩個民族音樂相關的音樂社團,這兩個社團重點由蔡元培、蕭友梅等一些曾經(jīng)出國進行了先進文化包括音樂等領域學習留學而歸的藝術家出任關鍵的領導者和教師。如今我們必須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認知音樂人類學在進行民族音樂教育領域的探究時所具備的重要作用,對于音樂人類學進行研究的重點院校不僅在這一方面進行研究,同時也成為民族音樂學科研究的關鍵的院校。在這里以中央音樂學院為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這里開展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而在近十年之后又在這所學校進行了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的研究會。除此之外,在21世紀初期的時候,中國音樂學院開始重視在中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并且也開始重視其在世界的音樂文化多元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開始探究中國在文化多元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民族音樂,并主持進行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領域傳播的研究會議。還有上海音樂學院,在2005年建立了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方面的研究院,進而發(fā)展成為中國的民族音樂以及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研究中心,并主持了諸多會議。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高校并研究所一同進行了音樂人類學方面的研究以及對于民族音樂教育領域的探索。以上的會議乃至研究發(fā)展都幫助了人們在音樂人類學視野下對于民族音樂教育進行研究,并為其發(fā)展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地基,并發(fā)揚了切實的激勵作用。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依靠音樂人類學的相關研究而存在的,它要求使用音樂人類學的視野對于民族音樂教育進行探索和理解,并且使用多元化的角度推進民族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音樂人類學當中涵蓋了人類音樂以及文化的多元化趨勢,此種多元化趨勢類似于我們曾經(jīng)研究過的家族的相似性,在世界上的不同種類以及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音樂不再具有種族歧視,他們不再用先進或者落后的標準來進行劃分,而是認為這些不同民族的音樂都是人類音樂這個大家族的一份子。這也表明了從音樂人類學這一領域來考慮,音樂身為世界性的文化現(xiàn)象,音樂的表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不能否認不同國家乃至同一國家的不同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但是這些音樂都具備同等的文化價值。我國教育部于21世紀初期頒發(fā)了教育當中的音樂乃至藝術教育教學的標準,這當中具備諸多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相聯(lián)系的教學內(nèi)容。這當中的教學理念涵蓋了諸如理解文化多樣性,發(fā)展各民族不同的音樂文化等內(nèi)容。在增強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的過程中,還需要通過拓寬視野,進而理解和體驗地球上存在的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多元的音樂,這也有助于學生們消除歧視,平等看待世界的多元文化以及多元音樂形式。除此之外,教育部也編撰了《音樂課程解讀》,這本教材簡要敘述了落實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世界性的背景情況,并闡述了現(xiàn)在不同發(fā)達國家地區(qū)對于音樂教育的狀況,并且教育部認為,音樂教育需要涵蓋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音樂文化,在上述的背景之下教育部推動了對于《外國民族音樂》這一教材的更進一步的規(guī)范,并且推動了對于學生認為多元民族文化平等的價值觀,推動了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提升,并為落實相關高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中國身為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我們每個民族都具備其自身多彩的傳統(tǒng)音樂以及相關的文化,都各自具備不同的風格和特征。在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理解不同民族地區(qū)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并且推動學生對于不同民族音樂當中展示出來的文化特征進行感悟,了解民族音樂同這個民族的人民習俗之間的緊密的關聯(lián)性,并經(jīng)過使用不同方法推動學生理解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相聯(lián)系的音樂歷史背景、重要的樂器類型、重要的民族音樂作品、當?shù)氐奈幕砟畹雀鱾€領域的具體情況,使用音樂人類學的模式實現(xiàn)相互的比較,理解不同民族演奏、演唱基礎的不一樣,音樂風格的不同,進而總結出不同民族各自的音樂特征,尋求不同民族音樂的異同點,并且理解其民族的“文化根源”,拓展文化眼界,建立多元音樂文化的體系,增強對民族音樂的探索和賞析能力,進而發(fā)揚和拓寬多元的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情況。
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音樂教育在具體進行教學當中,還需要適當改變學術理念,提升學術思想,關注搜尋不同民族音樂本身具備的規(guī)律,使用科學的辦法探索不同的民族音樂,并且經(jīng)過定期同國際音樂學術界的進行溝通,持續(xù)增強和提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這一領域的具體落實情況。除此之外,加深民族音樂教育還必須盡可能減緩或減除不同的矛盾沖突,用音樂人類學的視野來鼓勵民族音樂教育的進步和發(fā)展,構筑多元音樂文化的價值觀念,抵制文化趨同化乃至崇尚西方化的不利價值觀念。
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音樂教育探索在中國已然獲得了不小的發(fā)展,然而音樂人類學身為民族音樂教育的堅實基礎還未能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認知,同時也未能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當作重要內(nèi)容。不得不說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許多音樂人類學家往往在不同的教育類期刊上發(fā)表眾多相關的文章,主持不同的培訓以及會議,然而在中國,很難構成一定的規(guī)模。這個過程必然是漫長并且艱難的,必須由大量的教育工作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我們堅信堅持中國民族音樂傳統(tǒng),把多元文化的觀念當作相應價值觀念,并秉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推動民族音樂教育的進步以及音樂人類學在中國民族音樂領域的探索和推進。相信我國民族音樂教育之后將用一種全新并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形式站在世界的文化舞臺上?!?/p>
[1] 于文治.論多元化視野中的我國民族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2015,18.
[2] 練唐鋮.淺談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之道[J].通俗歌曲,2015,03.
裴海青(1975-),男,山西渾源人,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