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媛
福建師范大學
“在死中生”
——生命的自主探索與認知
魏 媛
福建師范大學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自傳性質(zhì)的散文合集,凝聚了作者關于友情、愛情、親情、自我意識覺醒、生命意義的哲理性深思,因此散文集中的篇目諸如收于人教版初中語文《秋天的懷念》華師大版《合歡樹》以及《我的夢想》等,都是能給予自我意識覺醒關鍵期的青少年以示范性的人生體悟與啟迪,但是卻極少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秋天的懷念》的與《合歡樹》的作者于地壇公園對于過去的“秋天的懷念”反思相結(jié)合,從而導致學生學習完《秋天的懷念》之后僅限制于對母愛的贊揚,其母愛以下深層的思緒戛然而止。德育滲入文本教學中,發(fā)揮語文學科包容萬物的特征,契合教學以德育為把握初中生自我覺醒的關鍵期,讓他們自主感知自我,并為后續(xù)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好契機,抓住中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當下社會現(xiàn)狀,進行人生與死的哲思,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文本探究;認知;方法點撥
在《秋天的懷念》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重病纏身的母親精心照顧下肢癱瘓的兒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表現(xiàn)母親對子女無私與偉大的愛,也表現(xiàn)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懷念與愧疚。如以下片段: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彼偸沁@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安?,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活著什么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1]
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母親的細節(jié)描寫的賞析歸結(jié)為一句語言描寫“好好兒活”的質(zhì)疑進一步理解母親為什么要我“為什么要好好兒的?”,由此將關注點轉(zhuǎn)移至兒子的“暴怒無常”,同樣通過細節(jié)描寫體會史鐵生內(nèi)心的悲觀和絕望,同樣為了反襯母愛的舂容偉大。[2]作為作者情感的向?qū)?,在《秋天的懷念》中母愛在文中母親身上表現(xiàn)真實又直接,與母愛銜接,符合初中生自我意識萌芽階段的年齡特征,使初中生自我覺醒過程時變得尖銳化的個性,在教學中可充當發(fā)揮博愛的功能,彌補現(xiàn)實中母愛的忽略點和欠缺漏洞。
這時“轉(zhuǎn)要變化”就顯得極為重要,通過方法點撥,遷移訓練,悟情導行,不失時機組織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交流,可通過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直到內(nèi)心,教師適時適度地以情導行,把學生與育人有機結(jié)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命觀。然而初中階段學生品讀能力有限,僅就《秋天的懷念》并不能挖掘出如何對待生命的觀點,《合歡樹》作為文章的后續(xù)內(nèi)容就可充當發(fā)散性探究學習的角色讓學生在原有的故事背景下自由探討。
課程標準要求“體會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學習在磨難中成長,堅強是品質(zhì)?!边@一教學目的,只有在前者的基礎上自主探究《合歡樹》才能完成。熟讀《合歡樹》可知,合歡樹,在瘠薄的土壤中也能較好地生長,象征母親的芳澤和恩德造福于兒女及他人,這樣的“小事”,與母親生前對自己治病所做過的樁樁件件,付出常人難以承受的艱辛與不解努力相比,太微不足道。它是對《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母愛的后續(xù)擴展和延伸,如果《秋天的懷念》記敘的是母親如何以偉大的愛來感化暴戾的兒子,那么《合歡樹》就是續(xù)寫作者對其情感的反哺和感恩,就更應當讓學生自主賞析這篇之精彩,可遺憾的是,少有教師將二者作為一個前因后果來品味,《合歡樹》則恰恰是真正要帶領學生探尋母愛的包容及感恩,夾雜自悔與遺憾的高潮精彩之處,是作者直擊心靈的拷問,史鐵生認為“就生命而言,休論公道?!毙纬衫斫饷\后的坦然心態(tài),明白生之偶然與死之必然,并獲得心安。坦然面對這個“只有時間才公平”的世界,在包括疾病,困頓,情感中釋然,找到正確認識自我的路,形成全面健康的自我認知。
關于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認為開放式的發(fā)散性探究學習更適合被廣大教師所采納。雖然文字解讀以最接近作者原意為最佳,但是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個性化解讀是應當被教師接受的。在學習《秋天的懷念》之后,根據(jù)學生已學到的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任務性格,梳理回憶中的事件.通過細節(jié)來體會母親對“我”的影響。如讀文章后半部分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語句:
“我心里一陣抖?!?/p>
“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
“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p>
“......”
在學生小組討論出作者在回憶合歡樹過程中的細節(jié)描寫后,引導其進行對作者感受的進一步挖掘。雖然有人說,這篇文章歌頌的是母愛,傳遞著對母親的思念,表達著作者對母親的懊悔之情。這其實也是作者在“秋天的懷念”真正懷念的情感沉淀后的一份哲思。用他夫人陳希米紀念他的文集名字“讓‘死’活下去”來說,史鐵生用另一種方式讓死活了下去。從這個角度我想學生可以對原先自我認知的生與死得到重新解讀。
[1]陳玉璽.知識創(chuàng)新及其認識活動的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曹榮譽.問題解決策略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