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荔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物權法定原則的經濟分析模型及批判
劉光荔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經濟和社會在不停地發(fā)展,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也越來越高,而物權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物權法定原則與經濟社會密切相關,所以物權法定原則的經濟分析模型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然而,現階段對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的研究還比較少,所以急需對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進行研究。本文將對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進行相關闡述,希望對相關參與者與研究人員帶來一定幫助。
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改進與批判
經濟社會在不停地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也越來越高,而物權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物權法定原則與經濟社會密切相關,所以物權法定原則的經濟分析模型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然而,現階段對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的研究還比較少,所以急需對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進行研究。本文將在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的介紹與分類﹑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的批判等方面對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進行相關的闡述,希望對相關參與者與研究人員帶來一定幫助。
物權法定原則,通常也稱為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內容﹑種類依據民法等法律統一確定,而不允許當事人依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設立及變更。物權法定原則,是物權法原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著物權法的基本特征及性質,嚴格限制著行為當事人在設立新物權﹑改變既有舊物權內容等方面的意愿和自由。因此,物權法定原則因為它具有保障物權體系安全的作用,而被相關國家規(guī)定成一項基本性原則,它主要發(fā)揮規(guī)范和限制的作用。
目前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主要分為最優(yōu)標準化理論模型﹑反公地悲劇理論模型﹑證明理論模型三種。
1.1 最優(yōu)標準化理論模型
最優(yōu)標準化理論模型主要研究物權類型的最優(yōu)量,是與物權法定原則密切相關的具有最大影響力的經濟分析模型。在物權的交易過程中,進行物權交易的一方需要對交易物進行仔細的調查,為此肯定對調查所需要的信息成本或測量成本產生大量消耗。在物權交易人創(chuàng)立設置新的物權類型時,將會額外地增加對他人調查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而且這些增加的調查信息成本不會在新物權創(chuàng)設人的考慮之內,因此造成了信息成本的外部化。為了將這種外部化的信息成本控制住,就需要強制標準化物權,不允許其任由物權交易當事人自由地創(chuàng)設,但是,在物權強制標準化過程中可能會造成損失,使得物權交易當事人無法實現其意圖,這種由物權法定原則給物權交易當事人帶來的成本損失稱為挫折成本。如果需要達到一樣的效果可能會需要耗費更多的成本去計劃和執(zhí)行,這種由于計劃和執(zhí)行所造成的成本作用是阻止物權交易當事人過度地創(chuàng)設物權的類型造成給其他市場參加人增加相應的負擔。
因為強制標準化在使信息成本得以減少的過程中又使得挫折成本增加,所以需要使使行政成本﹑挫折成本﹑信息成本得以最小化,從而實現最優(yōu)標準化。實際生活中,多數人常見的需求會隨著物權類型增加而首先得到滿足,既定的物權種類已經能夠
滿足大部分人的常見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新增物權類型,其作用只能滿足極少數人的少數需求,這樣的新增的物權類型通常稱為罕見物權。所以,因為常見物權被大多數人使用,而罕見物權只是被少數人使用,在這種前提下,邊際挫折成本隨著物權類型的增加而遞減,而邊際信息成本隨著物權類型的增加而遞增。當邊際信息成本和邊際挫折成本相等,無論是物權種類的增加或減少,信息成本和挫折成本的總和都會得以增加。這時候最優(yōu)物權類型數量體現為物權類型數量,其能使得社會總成本降低到最小。同時,物權登記制度能夠使得信息成本減少,降低邊際信息成本,造成物權類型的最優(yōu)數量增加。
1.2 反公地悲劇理論模型
反公地悲劇理論模型主要研究防止財產的碎片化。與反公地悲劇理論模型相對應的是公地悲劇理論。公地悲劇理論,是指每一個牧人在公共牧場上為了更好地使自己獲益,一定會不斷地增加所養(yǎng)牲畜的數量,從而導致牧場被過度使用,使所有牧人的利益得到損害。而為了解決公地悲劇這一難題,可以引入私人產權,將土地從公共物品轉變成私人所有物,產權人有權利排除其他人對該土地的使用,并依據土地資源承載能力對土地進行合理的利用,以防止因為土地過度使用造成的問題。但是,如果在物上存在數量過多的權利,將會造成財產歸屬出現碎片化而難以進行整合,從而將交易成本提高了,極大地影響財產的利用,使經濟效率降低,這稱為反公地悲劇。所以由于同時存在公地悲劇和反公地悲劇,涉及財產的法律要劃清財產公有和財產私有之間的界限,還要劃清財產反公有和財產反私有之間的界限。所以涉及財產的法律中的物權法定原則劃分了反共有和反私有之間的界限,防止了財產碎片化,使權利整合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預防反公有悲劇出現。
1.3 證明理論模型
證明理論模型主要研究哪種權利應該被法律認定為物權。支持證明理論模型的研究者認為,物權法定原則不是為了標準化物權,而是為了將不同種類的物權公示方式加以規(guī)范,使交易中權利歸屬得以方便證明。也就是說,物權法定原則可以被看成一種分配機制,用以分配權利證明成本。合同權與物權的區(qū)別主要是,合同權只能約束合同相對方等初始授權者,而物權還可以約束物的受讓人及權利擁有人。倘若物上存在著多個權利人,就需要以權利證明為前提去進行權利分配。除了物等財產占有外,權利的證明機制還包括合同簽訂﹑進行登記,以達到一定的目的去進行權利的分配。權利的證明成本,一般可以分為制度成本﹑非使用者成本﹑使用者成本??梢酝茢啵绻撤N證明規(guī)則能應用于少數幾種物權,那么其也能應用于無窮多種物權。
反公地悲劇理論模型一旦和物權法定原則直接聯系起來,就會產生缺失針對性問題,第一,反公地悲劇自身物上的權利人如果過多,將會使得整合資源的成本過高,造成物的利用低下;第二,在歷史上,雖然減少物權類型能減少物權數量,將土地權利整合交易成本進行降低,但用反公地悲劇理論來對物權法定原則進行解釋并不具有針對性;第三,如果標準化物權缺乏應變靈活性,反公地悲劇會因為物權法定原則而出現。所以,雖然反公地悲劇理論模型自身正確,但其不能將物權法定原則較好地解釋出來。最優(yōu)標準化理論模型﹑證明理論模型也存在類似的缺陷。綜上所述,現階段存在的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采用其進行經濟分析時,需要批判性地對其分析后采用。
本文通過對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的介紹與分類﹑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的改進等方面進行闡述與分析,對物權法定原則經濟分析模型進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對相關參與者與研究人員起到了一定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朱留華,戴銀萍,馮文利.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土地登記及啟示[J].中國土地科學,2005(3):54-58.
[2]李飛.重思物權法上不動產、動產之劃分標準——兼評孟勤國教授提出的“登記標準”及相關問題[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6(3):81-88.
[3]吳一鳴.英美物權法——一個體系的發(fā)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