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偉
(212013 江蘇大學法學院 江蘇 鎮(zhèn)江)
法律視野下的志愿者活動及其權益保護研究
郭紅偉
(212013 江蘇大學法學院 江蘇 鎮(zhèn)江)
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國民素質(zhì)的日益提高,志愿者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但與其極不協(xié)調(diào)的是,我國志愿者相關的權益保障卻并沒有跟上,主要表現(xiàn)在法律制度缺失和保護機制不完善。因此,為了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趨勢,為了實現(xiàn)大國法治的內(nèi)在要求,也為了更好的保護志愿者的權益,在法律視野下分析志愿者活動以及完善志愿者權益保護機制的研究迫在眉睫。
志愿者;法律視野;權益保護;機制完善
“人生活在一個有氧的環(huán)境里,燃燒是一種氧化,生銹也是一種氧化,但我選擇了燃燒?!闭\如禇如輝所講,志愿者便是不為獲取回報或者不關心回報,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等資源,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一類人群。因此,志愿者權益即指志愿者在從事志愿服務過程中應當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權利和合法利益,既包括基本權益,如:志愿者受尊重的權利﹑志愿者人身安全保障的權利﹑志愿者人身安全保障的權利,也包括志愿者人身安全保障的權利,如:知情權﹑獲得教育和培訓權﹑優(yōu)先幫助權﹑請求解決問題權。[1]
(一)志愿者活動法律基礎
志愿者活動的開展,其行為模式為志愿者本人以他人(志愿者組織者)的名義向第三人做出特定的民事行為。根據(jù)我國《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nèi),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志愿者與組織者之間應當適用此種委托代理關系,因為志愿者的相關權利通常是通過與活動組織者簽訂志愿服務協(xié)議書而取得,雙方簽訂的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協(xié)議,屬于委托授權合同。則志愿者﹑活動組織者﹑被服務者之間的關系,應為代理人﹑被代理人與第三人的關系。[2]。
(二)志愿者活動法律責任及歸責原則
首先,基于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特殊性,志愿服務責任界定為侵權責任。因為違約責任必須以服務合同的存在為前提,而侵權責任并不需要合同關系的存在為前提。志愿者常常是無償提供服務,將志愿者服務行為定性為普通的合同關系顯然不合適,將志愿服務責任定性為違約責任不能很好地化解志愿者服務活動引發(fā)的糾紛。其次,侵權責任的承擔形式既包括財產(chǎn)性責任,也包括非財產(chǎn)性的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其他民事責任形式,且賠償?shù)念~度較違約責任的賠償要高。最后,就志愿者服務在內(nèi)的整個志愿服務行為的責任而言,其歸責原則應當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以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為補充。因為志愿者服務行為因其無償﹑公益等特質(zhì),一般情況不宜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責任歸責的一般性原則,以侵權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為判斷標準,行為人只有在主觀方面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更為要的是,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jù)。[3]只有當志愿者沒有履行對被服務者的人身安全最低限度的注意義務而致使其受到傷害時,志愿者和活動組織者(志愿者組織)才需承擔無過錯責任。
(三)志愿者活動中權益受侵害及救濟
志愿服務建立于人的自由意志之上,人們參與的同時必然擁有其心理預期,有接近七成的傷害為精神傷害。有過受侵害經(jīng)歷的人當中,認為侵害來源按照重要性排序:被服務對象﹑志愿者組織﹑有關行政部門的﹑自然災害和與志愿服務不想關的第三人。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確實存在有現(xiàn)實的風險,但是由于主觀上志愿者存在著認知不足,救濟能力不足的困境;客觀上現(xiàn)行的救濟路徑不充分,現(xiàn)行法對于這一問題缺乏專門的立法規(guī)制﹑較難以操作和適用。就目前而言,志愿者面臨權利侵害時,有如下救濟路徑可供選擇:①民事上的救濟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合同和侵權關系;②參照工傷進行救濟。由于志愿者與組織之間實際上并不是純粹的平等民事主體的法律關系,雙方之間在力量對比上存在著事實上的差異,并且可以發(fā)現(xiàn)與勞動關系有著諸多的相似性。[4]
(一)志愿服務歸入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全社會資金成本與風險分擔機制
首先,志愿者服務社會大眾,無償幫助弱勢群體,這是實現(xiàn)社會福利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將志愿服務歸入社會保障體系,不但豐富了社體會保障體系的內(nèi)容,更利于社會福利的實現(xiàn),而且也是對志愿組織的資金運行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志愿者的權益切實得到實現(xiàn),體現(xiàn)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統(tǒng)一。[5]國家和政府有必要為志愿服務設立專項儲備基金,專項基金由國家或政府財政開支,并由專人負責統(tǒng)一使用。[6]
(二)完善激勵機制
志愿者懷著奉獻愛心的動機參與志愿服務,雖然他們愿意在沒有太多實質(zhì)獎勵的情況下提供服務,但從社會角度而言,卻應對志愿者的服務給予獎勵和回報。激勵分為學校激勵和社會激勵兩種。提供志愿服務可以作為學生在學校中評估的依據(jù),對于在志愿服務中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應作為國家機構錄用人員的一項標準;政府和志愿組織可以根據(jù)志愿服務時數(shù)﹑評估結果及其他測評標準進行評獎﹑授予榮譽稱號﹑參與決策等形式的回報激勵志愿者;還可以建立志愿服務時間儲蓄制度[7]。
(三)完善志愿者權益受損的救濟途徑
志愿者權益受損的途徑克分為訴訟和非訴訟兩個方面。在非訴訟途徑上,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對象之間發(fā)生相關糾紛之后,均可以首先采用雙方自行協(xié)商的解決方式,而且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對象之間發(fā)生糾紛時可以引入志愿服務組織作為第三方協(xié)商主體,從而通過磋商達到解決糾紛﹑保護志愿者權益的目的。訴訟救濟途徑方面,可以納入法律援助制度,2003 年 9 月 1 日施行的《法律援助條例》明確了政府有責任保障因經(jīng)濟困難而沒有委托代理人的公民無償獲得法律服務,包括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
志愿者作為我國社會無償服務的一類群體,在促進我國國際化﹑增強國家軟實力上發(fā)揮重要的重用。切實有效保護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黨秀文,蔣欣.我國志愿者權益保障:困境、問題與對策[J].新視野,2010(3):43-44.
[2]吳靚宇. 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法律責任探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97-100.
[3]陳招娣. 淺析志愿者的權益保護[J].法制與經(jīng)濟,2014(10):47-49.
[4]繆仲妮:“論完善我國志愿服務法律制度”[J].南京社會科學,2006(07):86.
郭紅偉(1995.11~),男,江蘇如皋人,本科,江蘇大學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本文系2017年江蘇大學第16批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法律視野下的志愿者活動及其權益保護研究(項目編號:16C15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