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先
改進高校軍訓 加強國防教育
◎徐茂先
開展大學生軍訓30多年來,軍訓在國防教育中發(fā)揮了極大作用,增強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軍訓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缺乏系統理論認知,激發(fā)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成為緊迫責任。改進高校軍訓,要著力調整軍訓教育內容設置、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規(guī)、加強軍訓師資力量建設。
大學生;高校軍訓;國防教育
高校是培養(yǎng)國家建設發(fā)展人才的主要基地,在校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其思想理論、科學文化、道德品質以及身體心理素質將直接影響中國夢、強軍夢的實現。利用軍訓形式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是培養(yǎng)和儲備我軍后備兵員及預備役軍官,壯大國防力量、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我國高校自1985年開始在大學新生中開展軍訓活動,一般為一個月時間。從效果看,增強了大學生身體心理素質,在國防教育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一)增強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是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要素。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需要社會環(huán)境的塑造,需要先鋒榜樣的熏陶,更需要社會輿論的教化,通過軍事教官的言傳身教,把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念傳遞給青年學子,把綠色軍營積淀形成的正能量輸送給廣大學生,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增強了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F階段大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的90后,自小備受寵愛、物質生活豐富,注重自我意識,普遍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而嚴格的軍訓規(guī)定和嚴峻的身體心理考驗,使他們學會分享、關懷和感恩,潛移默化中將集體主義精神根植于心。
(三)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人民戰(zhàn)爭理論最重要的思想基礎之一,民眾有了社會責任感,才能催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才能激發(f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才能培養(yǎng)和造就更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圖偉愿。大學生群體作為引領先進社會文化的主力軍,更應當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責任感的培養(yǎng)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軍訓通過規(guī)范化生活、統一化管理使學生懂得“言必信、行必果、令必行、禁必止”,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氛圍中,尊重主流、維護秩序、堅守正義、誠信友愛、勇于擔當等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在這里悄悄落地生根。
經過30多年的探索實踐,高校軍訓內容得到不斷完善,質量不斷提高,發(fā)揮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從未來長遠發(fā)展看,需要切合形勢任務需要,作進一步調整改進。
(一)對“中國特色”缺少系統而完整的理論認知和情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架構,是傳承民族文化、凝聚發(fā)展共識、弘揚中國精神、堅守中國道路的信仰基礎。然而,當代大學生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fā)展史缺少系統而完整的學習理解。由于基礎文化的缺失,導致許多青年學生盲目“崇洋”“隨流”“媚外”。
(二)淡化“紅色基因”,在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中難以保持始終如一的信念信仰。長期的和平光陰使整整幾代人淡化甚至喪失了對戰(zhàn)爭的記憶,對國家安全、世界形勢沒有清醒的認識,使命憂患意識嚴重不足。在愈演愈烈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中,敵對勢力大肆宣揚“多元文化”,反復鼓吹“普世價值”,挑戰(zhàn)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妄圖摧毀青年一代的信仰根基。一些青年甚至高級知識分子,在輿論炸彈的“輪番轟炸”下繳械投降,成了附庸、俘虜甚至幫兇。
(三)面向“兩個一百年”,必須盡早激發(fā)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確?!皟蓚€一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確保社會主義道路永續(xù)發(fā)展,必須著眼長遠未來,前瞻培養(yǎng)優(yōu)秀接班人和建設者。要立足當下,著力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尤其是思想理論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高科技技能素質,激發(fā)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把青年學生和國家民族前途結成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激發(fā)他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和動力,讓他們的聰明才智成長于民間、用之于大業(yè),貢獻給科學教育、科技創(chuàng)新、國防建設等涉及國家核心軟實力的事業(yè)上;激勵他們強身健體、精武強能,堅守和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國家利益和道德高地,也就是所謂“百年樹人”。
青年者,人生之華。未來實現強國夢、強軍夢,青年是希望之所系,力量之所在,因此在人才培養(yǎng)上,更應當盡遠規(guī)劃,盡快實施。
(一)著力調整改進教育內容設置??蓪④娪枙r間適當延長分散實施,鞏固、拓展和深化軍事訓練及國防教育成果。按照上午文化基礎課程,下午軍事技能訓練,晚上觀看和研討中外經典軍事戰(zhàn)例的方式合理搭配教學訓練內容。將軍訓“分解”為每周一至兩天分段實施,同時以學分掛鉤方式增加軍訓的剛性和嚴肅性,以理論結合技能的方式進行考核,通過考核方可拿到必修學分得以畢業(yè)。
(二)著力完善健全相關法律規(guī)章制度。進一步健全組織機構,嚴格按照《兵役法》、《國防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guī)及《高校軍事教學大綱》和新《高校軍事訓練大綱》貫徹落實軍訓制度。依托各省、市、區(qū)教育部門、人武部、軍分區(qū)抽調專人組成軍訓領導小組負責該地區(qū)院校的軍訓相關事宜。分塊管理,責任到人,協調院校承辦單位、挑選教官、組織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監(jiān)督軍訓質量、考評軍訓成果等。同時,建立相應監(jiān)察機構指派專人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責任人進行監(jiān)督。
(三)著力加強學生軍訓師資力量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軍事教官隊伍,是提高軍訓質量、增強國防教育效果的有力保證。第一,軍事教官隊伍應形成以專職為主體、兼職為輔助、聘用為補充的新常態(tài)。普通高校成立軍訓教研室,擇優(yōu)選拔編配3-5名軍事課程教學的專職軍事教官;聘用政治可靠、作風優(yōu)良、軍事素質過硬的退伍軍人擔任兼職教官,加強軍事教師隊伍的培訓與整合。第二,建立和完善軍事教官選拔、培訓、職稱評定和獎懲激勵體系,在同一地區(qū)范圍內打破院校壁壘,建立軍事教學與訓練協作機制。第三,集中開展基地化“脫產”訓練。增強軍事訓練氛圍,排除學校、家庭及社會各方面的影響,讓學生專心于軍訓,同時施訓教官“本土作戰(zhàn)”,使用部隊的條令進行準軍事管理。
少年強,則國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核心在人的素質,根基在青少年的教育培養(yǎng)。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不斷改進高校軍訓,是通往中國夢、強軍夢征途中最重要的戰(zhàn)略抉擇。
(本文作者:空軍大同指揮所政治委員)
責任編輯:王鵬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