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娟?オオ?
[摘要]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德育因素,值得廣大初中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推廣。在教學實踐工作經驗基礎上,從憑借禮儀教育開展傳統文化德育,憑借生活實例開展傳統文化德育,憑借班級流行文化開展傳統文化德育這三方面論述傳統文化在農村初中德育工作之滲透。
[關鍵詞]德育班級文化禮儀
[中圖分類號]G6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60106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時期,還在校園學習,思想意識也比較幼稚膚淺。因此,初中階段教育效果的好壞,對初中生將來道德素質水平提高、道德觀念形成、人生未來發(fā)展狀況都有重要的影響??梢钥吹剑踔械掠绕渌麜r期的德育工作更為重要。傳統文化具有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特征,有利于對學生開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主法制意識教育、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感、世界觀、人生觀等各個方面教育,這也是初中生所具備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與基本文化素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建設德育文化,建構和諧健康的人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就在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論述傳統文化在農村初中德育工作之滲透。
一、憑借禮儀教育,開展傳統文化德育
中國是文明古國,素稱禮儀之邦。在春秋時期,大哲學家孔子編撰了《周禮》一書,向百姓推行禮儀,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就是說,人一旦克制自己,根據禮的規(guī)范要求去行事,這是仁,天下一切就自然歸順在你身上了。它說出了禮儀的力量。通過禮儀,能規(guī)范人的活動,達到協調人際關系之目的。
為此,教師可以在德育過程中,開展禮儀教育。如可以在學校里開設一門專門的禮儀課程,在傳承傳統文化禮儀基礎上,對學生講述現代文明禮儀。在禮儀學習課程上,應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這樣學生才會有學有所用、學有所獲的感覺。通過學習現代文明禮儀,學生在為人處世方面經驗更為豐富,人情練達,同時,學生也獲得知書達理方面的熏陶,個人素質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自然會承擔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未來的責任,自然為實現國富民強的中國夢去努力。
二、憑借生活實例,開展傳統文化德育
德育只有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最終落實。農村孩子從小出生在農村,生活在農村,體驗的也是鄉(xiāng)村自然生活。為此,教師可以結合農村孩子生活背景,開展傳統文化德育。如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句培養(yǎng)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對學生講述古代田園詩人如陶淵明、王維等對鄉(xiāng)村田園風光熱愛的詩句,激發(fā)學生對農村家鄉(xiāng)壯麗的山河、肥沃的土地、廣闊的原野等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這也是傳統文化德育的一個良好途徑。
教師還可以借學生生活實例,實現傳統文化與德育的互相結合。如孔子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師可以把這句話用在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是強調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硬加到別人身上,在做事情的時候,要照顧別人的心里感受?,F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迅速增長,家庭比較富裕,在父母溺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習慣當小公主、小皇帝,以自我角度去思考問題,以自我為中心,在為人處世方面不懂得換位思考與體諒別人,在生活中只想所需要的,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時,教師更應該教育這一類學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培養(yǎng)他們利他、善良的道德品質。
三、憑借班級流行文化,開展傳統文化德育
班級流行文化,對學生校園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農村學生追逐明星,追趕時尚與潮流,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追逐時尚文化,運用班級流行文化開展傳統文化德育,達到促進班級文化建設與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質的目的。
為此,教師應該學會捕捉班級流行文化的因素,根據學生喜歡的文化傾向,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德育,推動傳統文化教育與時俱進。在電視劇《羋月傳》熱播的時候,班級都形成了一種熱愛看電視劇的風尚。教師可以捕捉這一信息,然后與學生共同討論劇情。如討論劇情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反映的是戰(zhàn)國時候諸侯國爭斗的歷史,可讓學生探討其中傳達的人生哲理與現實意義。根據羋月與羋姝這兩姐妹的爭斗,學生可以得出如此感悟:人與人之間應該謙虛相處,彼此之間有禮貌,切忌攀比互相嫉妒。羋姝遭遇失敗,羋月獲得逆轉成功的結局,學生獲得啟示:自強不息、明確奮斗的目標,這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在生活中、在事業(yè)上發(fā)展自己,應該學會全面認識自己,同時應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tài),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探索創(chuàng)新,才能獲得成功。這樣,通過積極引導班級時尚文化,達到利用傳統文化開展德育的目的,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