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升 鄭麗峰
【摘要】21世紀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網絡與信息處理對學生學習影響越來越大,改變了已有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由此產生,它對以往的教學方式進行大膽的改革,為學生學習開辟了新的途徑.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也起到了有效作用,文章提出了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中的教學思路,豐富教學實踐,以期能夠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翻轉課堂;課堂教學;教學模式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質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課程劃分成若干部分的核心知識點進行預習,課上進行內容的深化,實現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學習方式.它改變了以往“教師課堂上教授知識,學生課后復習知識”模式,每名學生都可以按自習的學習情況,在課后通過多種方式自行閱讀或看演示課件獲得知識,通過小組學習、教師輔導等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理解、吸收知識.
二、翻轉課堂的數學教學模式
我國目前主要的翻轉模型是建立在“體驗—參與—探索—建構—應用—反饋”的翻轉模式上,這要求學生首先要做到課前自主觀看教學視頻,進行初步的練習;課堂上經過練習、測驗和更深層次的思考,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并促進知識的建構,要形成“課前自主—課中建構—課后反饋”的動態(tài)學習過程.
1.學生自主開展課前學習活動
課前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教師為學生事先準備好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布置教學任務,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過程.
在每個學習階段之前,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視頻,視頻中要強調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能夠在上課之前理解主干知識.
學生利用視頻學習的最大優(yōu)勢是可以隨時暫停和重復播放,對于重點、難點可以進行及時復習和大量的練習.通過課前的自我視頻學習,大大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時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和課堂實踐活動.
2.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的差異是要通過課堂和測試、練習觀察總結出來的.我們要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主題研究和增加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教師要將集中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不能只是對視頻內容進行重復講解,而是要盡可能地利用有限時間和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小組成員進行匯報時,其他小組成員可以提問或對問題進行評價、補充或總結.教師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加強,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由淺層次的理解上升到深層次的掌握,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3.強化課后自主思考活動
課后學習是教師深化思維、學生自我掌握生成知識體系的過程.我們要不斷思考將不同的教學模式應用到翻轉課堂,讓其產生最大化的效果,要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順利地獲取數學知識;要主動思考采用哪種教學策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課程講授完畢后,要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把自習的學習心得體會和思想感受與教師進行交流,讓教師了解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可以通過視頻學習自我測驗來鞏固和強化知識記憶,要主動對已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整理和總結,形成數學知識體系.
4.學習成績反饋與效果評價
教師需要運用視頻教學的反饋信息以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接受程度和討論方向、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所遇到的問題,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
三、翻轉課堂應用的實際意義
1.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交流探討進行觀察,能夠及時處理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強化了師生關系.在翻轉課堂中,教師是學習的引路人,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鼓勵和批評,對學習效果進行肯定,對產生的錯誤能及時指正,解決他們的問題.
2.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翻轉課堂上,學生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和電子產品進行知識學習,能夠開展多方位的課堂交流活動.學習成了學生自己的任務,從以前的“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在課堂上能夠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交流,使他們的問題及時解決,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可以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時間得到充分運用,合理利用好課堂每一分鐘,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因此有了更充足的時間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中,能夠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采用針對性的方式進行單獨教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翻轉課堂有許多優(yōu)點,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非常大的應用空間,但在實際操作中也會遇到各種教師不可控的問題的出現.因此,作為一線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應用,積累翻轉課堂的經驗并對當前的教學進行有效改革和努力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高中數學學習,推動中學教育事業(yè)向前發(fā)展,真正實現翻轉課堂在中學數學中的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顧柳敏.基于“微課程”理論的地理合作課堂初探[J].地理教學,2013(5):29-31.
[2]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