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榮棉+王衛(wèi)東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和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虛擬團隊受到各方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提高虛擬團隊有效性成為研究熱點。本文以Hanckman的團隊有效性模型為依據(jù),結合虛擬團隊的特征,綜合分析組織層面和團隊層面影響虛擬團隊有效性的因素。提出組織戰(zhàn)略、組織文化、核心技術、團隊結構和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對未來的實證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虛擬團隊;有效性;團隊認同
中圖分類號: C9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6-27-2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一體化,企業(yè)的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正發(fā)生巨大變化。工業(yè)經(jīng)濟向知識經(jīng)濟的轉變,使知識共享和資源整合成為企業(yè)重要競爭優(yōu)勢;經(jīng)濟全球化迫使企業(yè)以更開放和合作的視野管理運營。為了適應變化,提高企業(yè)的響應性和競爭力,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開始采用“虛擬團隊(virtual team)”的工作模式,使用通訊技術開展跨時空的團隊合作。2001年Modalis研究機構在美國的調查表明,超過三分之二的被訪者有虛擬團隊工作經(jīng)歷,對虛擬團隊的研究也成為近年來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
1 虛擬團隊有效性
虛擬團隊是指具有不同能力或資源的一群人,為了完成某個特定的任務或達到某個共同的目標,借助電子信息技術跨越時間、空間或組織邊界的障礙,而在一起協(xié)同工作的群體(Lipnack & Stamps, 2000),具有虛擬性、分布性、流動性、交叉性等不同于傳統(tǒng)團隊的特征。團隊有效性是評價團隊過程和產出的關鍵變量,Mathieu 等(2000)認為團隊有效性廣義上就是團隊達成目標的能力,通常包括任務績效、滿意度和成員能力發(fā)展。Singh和Muncherji (2007)在總結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團隊有效性是多維概念,包括客觀指標與主觀評價,認為團隊有效性在具體任務中某些測量指標可能會存在差異,更關鍵的是如何整合客觀績效指標和主觀評價標準。盡管關于團隊有效性的理論研究已經(jīng)很多,但是系統(tǒng)考慮團隊的整體特征與多層次性直到最近才引起研究者的關注(Mathieu,et al,2000)。本文以Hankman的團隊有效性模型為框架,分析影響虛擬團隊有效性的因素。
2 基于Hanckman模型的虛擬團隊有效性影響因素
Hanckman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影響團隊有效性:①團隊產品/服務的數(shù)量、質量和時限;②能夠強化成員合作的工作流程;③能夠使成員成長,提高成員滿意度的團隊經(jīng)歷。并且認為組織中的五類變量影響團隊有效性,具體包括組織環(huán)境(Organizational context)、團隊設計(Group design)、團隊協(xié)同(Group synergy)、團隊流程(Group process)和團隊物質資源(Group material resource)。Hankman的模型能夠較好的解釋傳統(tǒng)團隊的有效性,取得了較多研究成果,對虛擬團隊有效性研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于虛擬團隊空間分布較為分散,任務溝通和結果存儲都需要通過電子網(wǎng)絡的形式,虛擬團隊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受到電子信息技術的影響,因而對虛擬團隊有效性的研究需要增加電子技術維度。④電子技術對虛擬團隊溝通過程和工作成果保存的支撐能力(Furst S,Blackburn R,Rosen B.,1999)。在組織運行過程中需要通過系統(tǒng)設計組織不同層面的結構以確保虛擬團隊有效性。下面將從組織層面、團隊層面分別進行闡述。
2.1 組織環(huán)境
虛擬團隊在組織內部生長、運行,組織整體的戰(zhàn)略愿景、企業(yè)文化、核心技術等對虛擬團隊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前瞻性戰(zhàn)略。虛擬團隊是不同于傳統(tǒng)團隊的一種新型團隊組織,對于跨區(qū)域市場開拓、跨領域產品創(chuàng)新等具有重要意義,但虛擬團隊也會對傳統(tǒng)組織結構產生沖擊,對組織結構、績效考核、技術支持等提出新的要求,產生較大的成本。只有本身具有前瞻戰(zhàn)略的組織才能支持虛擬團隊的生長。
多樣包容的企業(yè)文化。虛擬團隊通常具有跨國、跨區(qū)域特征,團隊成員間的文化差異較大;另外,虛擬團隊與傳統(tǒng)團隊在運行模式、考評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只有包容的企業(yè)文化才能夠支持虛擬團隊的異質化發(fā)展路線。
足以支撐多樣知識管理的信息技術。從信息論的視角,虛擬團隊的信息流轉渠道都是通過特定的信息溝通技術搭建的,虛擬團隊的這一特性對企業(yè)的信息技術支持和信息交互流程提出較高的要求。
2.2 團隊設計
團隊建設對虛擬團隊有效性有重要的影響(張子剛,程海芳,2001)。就任務本身而言可以區(qū)分為個體性任務和團隊任務,即只有任務本身要求多個個體相互依賴才能完成任務時,團隊才需要產生。只有團隊成員的能力足以滿足任務需求,并且組織以信任而非監(jiān)控的方式支持團隊時團隊才能產生較好的工作績效。以下將從虛擬團隊的任務設計、虛擬團隊的人員組成和虛擬團隊的規(guī)范形成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虛擬團隊的任務設計。丁岳楓等(2004)采用基于計算機網(wǎng)絡的團隊模擬任務分析虛擬團隊任務特征對團隊有效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相互依賴性與虛擬團隊績效呈負相關。王重鳴、鄧靖松(2005)等同時分析了任務類型和相互依賴性,結果表明在行為性任務情境中高相互依賴的團隊績效較低,在概念性任務情境中高相互依賴的團隊績效較高?;魳s棉等(2009)通過計算機模擬虛擬團隊的方式,發(fā)現(xiàn)相互依賴性較高的情境中被試更愿意采取合作的行為模式。可見在虛擬團隊的任務設計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任務類型和任務間的相互依賴性,任務依賴性的設計需要以任務類型為依據(jù)。一般而言創(chuàng)新性任務和方案選擇性任務等概念選擇性任務類型更適合虛擬團隊的績效產出。
虛擬團隊的人員組成。虛擬團隊面對更多的溝通問題,因而對成員的溝通和沖突處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受到溝通效率的限制,如何能有效提升合作行為成為影響虛擬團隊有效性的重要因素。Bordia(1997)的研究表明成員間的情感溝通需求增加時,虛擬團隊的有效性會降低,即任務過程中成員之間應保持相對客觀和獨立的特性,避免太多的情緒干擾。
虛擬團隊的規(guī)范形成。團隊規(guī)范是團隊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長期的團隊關系能夠激活相應的團隊規(guī)范,提高團隊有效性(霍榮棉,2014)。規(guī)范的形成通常需要能夠讓新進個體能夠觀察到團隊的運作方式,而虛擬團隊無法為新員工提供此類機會,面對面的整體觀察團隊運作模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而虛擬團隊規(guī)范形成的是目前組織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
3 虛擬團隊的相互協(xié)作
組織環(huán)境和團隊設計是虛擬團隊發(fā)展的基礎保障,在團隊運行過程中團隊成員間的相互協(xié)作度直接影響問題解決和任務達成。團隊認同和信任是影響虛擬團隊相互協(xié)作的重要變量。
團隊認同。楊皎平等(2014)的研究表明團隊認同在團隊異質度和團隊知識共享行為間起調節(jié)作用,在團隊認同較高的情況下團隊異質度能夠提高團隊知識共享行為。團隊認同的建立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通常需要面對面的溝通和相互依賴感的建立(霍榮棉等,2009),面對面的溝通在虛擬團隊中很難實現(xiàn),因而依賴感、目標感的建立成為引發(fā)團隊認同的重要變量。另外,在團隊發(fā)展過程中團隊的績效產出對團隊認同的產生也有重要作用。
信任。成員間的信任能夠降低團隊監(jiān)控成本,提高團隊運行有效性?;魳s棉等認為信任是決策過程,受到過程理性的影響(霍榮棉,馬劍虹,2013),個體是否做出信任決策受到利益分析和規(guī)范明確性的共同影響。在虛擬團隊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并不密切,因而共同目標的確立,利益分配機制的明確和團隊規(guī)范的清晰都是影響信任決策的重要因素。
4 不足和展望
虛擬團隊是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新的運行模式,其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和問題解決的效能都展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以Hanckman的團隊有效性模型為基礎分析了虛擬團隊有效性的影響因素,但是現(xiàn)有虛擬團隊的實證研究仍較為缺乏。對虛擬團隊中認同、信任的發(fā)展過程及其機制并沒有相應的有效模型,目前也沒有研究對適合虛擬團隊生存的組織環(huán)境進行細致分析,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開展。
參 考 文 獻
[1] 丁岳楓,謝小云,王重鳴.虛擬團隊任務特征對團隊績效的影響模式研究[J].人類工效學,2004,10(4):39-41.
[2] 霍榮棉,馬劍虹.關系信號理論視角下的過程理性信任觀[J].人類工效學,2013,19(3):86-89.
[3] 霍榮棉,馬劍虹,劉谞.公共物品兩難中相互依賴關系對合作行為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09,15(1):37-44.
[4] 王重鳴,鄧靖松.不同任務情境中虛擬團隊績效過程模式[J].心理學報,2005,37(5):681-686.
[5] 楊皎平,侯楠,鄧雪.基于團隊認同對學習空間調節(jié)作用的成員異質性對團隊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14,11(7):1021-1028.
[6] 張子剛,程海芳.虛擬團隊:一種新的管理組織方式[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18(6):118-120.
[7] Bordia P. Face-to-Face Versu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Synthesis of the Experimental Literature.[J].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997, 34(1):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