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新
(遼寧省大連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大連 116023)
青中年分裂癥患者血液白細胞分析的臨床意義
李廣新
(遼寧省大連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大連 116023)
目的探討中青年分裂癥患者血液白細胞分析的臨床意義,以供臨床參考。方法選取2010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青中年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作為實驗組,并選取同期來我院做體檢的青中年健康者120例作為對照組,檢測兩組研究對象血液白細胞的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實驗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技術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單因素條件性Logistic回歸顯示:白細胞計數(shù)(OR=1.127,95% CI 1.027~1.235)、中性粒細胞(OR=1.186,95% CI 1.063~1.432)、中性粒細胞百分比(OR=4.643,95% CI 2.179~9.883),均為精神分裂癥的高風險因素。結論青中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液白細胞指標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血液白細胞指標水平顯著增高是精神分裂癥的高風險因素,表明青中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能存在隱性細菌性感染。
青中年分裂癥;白細胞;臨床意義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病因至今未明,好發(fā)于青中年,主要表現(xiàn)癥狀為知覺、情感、行為、思維等受阻或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患者多意識清晰,無智力障礙,但部分患者在疾病發(fā)作過程中會損傷認知功能[1]。本病病程遷延,進展緩慢,如患者未積極治療,可使病情惡化、加重;如患者積極進行治療,或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狀態(tài)。近年來,我國精神分裂癥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復發(fā)率高、致殘率高是主要特點。精神分裂癥若為得到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因認知功能受損而漸漸生活無法自理,加重家庭、社會的負擔。目前,臨床醫(yī)學上對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診斷和治療、康復功能非常重視。多年來,有不少醫(yī)學界專家在不斷鉆研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機制,并提出了神經(jīng)生化假說、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假說、遺傳假說及自身免疫障礙相關、社會心理因素影響假說等等多種假說[2]。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些假說依舊無法確鑿地解釋精神分裂者的臨床表現(xiàn)、發(fā)病機制、發(fā)病過程等。在提出這些假說的同時,也有醫(yī)學家們以以上假說為基礎,研發(fā)了利培酮、氯氮平、丙戊酸鈉等不少抗精神病藥,這些藥物經(jīng)臨床檢驗表明可以有效緩解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卻無法有效治療陰性癥狀。此外,這些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也成了無法忽視的重點[3]。盡管這些抗精神藥物對治療精神分裂癥有一定療效,但卻無法從根上徹底根除精神分裂癥。本文作者通過多年臨床醫(yī)學經(jīng)驗及研究發(fā)現(xiàn):腦外隱性細菌性感染或許是精神分裂癥的根源。為了證明這一觀點,作者通過對120例青中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液白細胞的實驗研究,來探究這些患者血液白細胞與精神分裂癥的關系,以此來證明隱性細菌性感染是精神分裂癥的根源。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青中年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作為實驗組,這些患者均符合“CCMD-3”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4]。此外,所有參加本次研究的實驗組對象均第1次入住我院精神科進行治療,且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實驗組患者男75例,女45例,年齡28~40歲,平均(35.1±4.2)歲;同時,選取同期來我院做體檢的青中年健康者12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齡27~42歲,平均(36.2±3.9)歲。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相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邁瑞B(yǎng)C-55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分析。
1.3 觀察指標:統(tǒng)計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人口學資料、血常規(guī)中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utrophil,NE)、中性粒細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e,NE%)等與感染相關聯(lián)的各項指標。
1.4 診斷標準: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值為4×109/L~10×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正常值為2.0×109/L~7.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正常值為50%~7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用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回歸分析采用單因素條件性Logistic,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血液白細胞指標對比:通過檢驗得出,實驗組患者的血液白細胞指標分別為:白細胞計數(shù)(7.48±2.39)×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4.48±2.6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8/120(81.67%);對照組健康者的血液白細胞指標分別為:白細胞計數(shù)(6.96±1.62)×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3.80±1.14)×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111/120(92.5%)。兩組研究對象的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均在正常值范圍內(nèi),但兩組對比,實驗組患者的血液白細胞各項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研究對象單因素條件性 Logistic 回歸分析對比:與對照組健康者對比,實驗組患者單因素條件性Logistic回歸顯示:白細胞計數(shù)(OR=1.127,95% CI 1.027~1.235)、中性粒細胞(OR=1.186,95% CI 1.063~1.432)、中性粒細胞百分比(OR=4.643,95% CI 2.179~9.883),均為精神分裂癥高風險因素。
在臨床醫(yī)學領域,神經(jīng)發(fā)育研究多年來一直有這樣的假設,即成年早期的腦部病理學改變導致了精神分裂癥。醫(yī)學家Kraepelin的早老性癡呆概念和疾病臨床衰退病程給予這一假設以支持。若這一假設成立,既可以理解成,在精神分裂癥發(fā)作前,大部分患者的腦部處于正常狀態(tài),一旦有任何疾病引發(fā)腦部病理改變,則會加速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概率。代謝性或感染性腦病、推行性疾病支持了這一觀點。
在本文中,作者也證實了一點,即腦外隱性細菌性感染或許正是加速腦部病理學改變的元兇,而驗證這一觀點的正是血液白細胞各項指標的水平的升高。人體細菌感染的臨床診斷指標即血液白細胞、降鈣素原、細菌培養(yǎng)、C-反應蛋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液白細胞指標,其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的指數(shù)變化能夠及時反映患者機體病理變化,也能反映患者當前治療情況或預后情況,更是反映某種感染的表現(xiàn)[5]。
本文通過對兩組研究對象血液白細胞的檢驗、研究、分析得出,實驗組患者的血液白細胞指標分別為:白細胞計數(shù)(7.48±2.39)×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4.48±2.6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8/120(81.67%);對照組健康者的血液白細胞指標分別為:白細胞計數(shù)(6.96±1.62)×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3.80±1.14)×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111/120(92.5%)。兩組研究對象的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均在正常值范圍內(nèi),但兩組對比,實驗組患者的血液白細胞各項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此作者認為,實驗組患者白細胞增高意味著患者遭受了細菌的感染,表示精神分裂癥患者有可能已經(jīng)遭受隱性細菌性感染。而本文中的研究對象皆為青中年,正處于人體免疫力最好的階段,這時的患者的血液感染指標依舊高于正常人,進一步表明患者可能已遭到隱性細菌性感染。綜上所述,血液白細胞指標水平可以為臨床診斷及治療精神分裂癥提供一定參考,提示醫(yī)學家們多研究精神分裂癥對患者血液細胞水平的影響,便于醫(yī)護人員及早確診病情,讓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使患者能夠盡量恢復痊愈或基本恢復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對患者的各種傷害。
[1] 陰永彬,何靜,楊虎權.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細胞因子水平對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1,17(1):4-6.
[2] 陳茜.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中IL-6、IL-10與TNF-α檢測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0,31(10):1108-1109.
[3] 高媛,蔣妍.精神分裂癥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異常的研究[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3,41(1):47-48.
[4] 蔣成娣,楊勇峰,石保青.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21):39-40.
[5] 高萬芹.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NO、IL-6、IL-8檢測的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0,23(6):617-618.
R74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27-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