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帆 宗曉燕(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羚角鉤藤湯治肝陽頭痛驗案1則
馮一帆 宗曉燕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頭痛一證,首載于《內(nèi)經(jīng)》,在《素問·風論》之中稱之為“腦風”“首風”,描述了“腦風”與“首風”的臨床特點,并指出外感與內(nèi)傷是導致頭痛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本文討論的是內(nèi)傷頭痛中的肝陽頭痛案。現(xiàn)介紹如下。
患者,男,78歲,于2015年11月10日初診,以“發(fā)作性頭痛15 d,加重3 d”為主訴就診?;颊哂?5 d前因吹風受涼后出現(xiàn)雙側枕部疼痛不適,呈放射性,每因轉頭時引發(fā),每日約10余次,持續(xù)1 min左右緩解,尚未影響日常生活,未進行治療;3 d前勞累后頭痛加重,發(fā)作頻率較前增加,伴有頸部僵硬,心慌、胸悶,腰膝酸軟,口苦,心煩,納眠可,大便正常,夜尿頻數(shù)。舌質(zhì)暗,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查體:體溫36.4 ℃,心率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20/70 mmHg。慢性病容,自動體位,深淺感覺無異常,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雙側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雙側枕部壓痛,轉頸試驗陽性。既往史:冠心病病史2年余,偶感心慌、胸悶,未予治療;否認其他慢性病及傳染病、手術外傷、輸血史。西醫(yī)診斷:頭痛;冠心病(心律失常型)。中醫(yī)診斷:頭痛,證屬肝陽上亢。擬用天麻鉤藤飲加減以平肝潛陽,清火息風。方藥組成:天麻15 g,鉤藤20 g,煅石決明15 g,桑寄生15 g ,茯苓15 g,首烏藤15 g,炒梔子12 g,黃芩9 g,川牛膝10 g,杜仲12 g,益母草15 g,炙甘草3 g,炒僵蠶15 g,全蝎9 g,細辛3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輔以甲鈷胺針、大株紅景天注射液及天麻素注射液靜脈滴注。
2015年11月17日二診,患者慢性病容,自動體位,雙側枕部放射痛較前減輕、脹痛,耳鳴,面紅,體位改變可誘發(fā),持續(xù)1 min左右,頸部僵硬,時有心慌、胸悶,腰膝酸軟,夜尿頻數(shù),納眠可,大便正常。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中藥調(diào)整為羚角鉤藤湯,具體方藥如下:羚羊角粉1 g,鉤藤20 g,菊花15 g,桑葉15 g,鹽益智仁30 g,桑螵蛸30 g,生地黃15 g,白芍15 g,川貝母3 g,茯苓 30 g,炙甘草 3 g。4劑后,上述癥狀明顯減輕。
2015年11月21日三診,服上藥后,患者訴頭痛程度明顯好轉,發(fā)作次數(shù)較前減少,耳鳴減輕,仍時有心慌、胸悶,腰膝酸軟,夜尿頻數(shù),納眠可,大便正常。舌質(zhì)紅,苔白,脈弦。5劑后,上述癥狀基本消失,隨訪5個月未復發(fā)。
按語:患者以雙側枕部放射性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辨病為中醫(yī)學“頭痛”范疇,伴有口苦,心煩,面紅,舌質(zhì)暗紅,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辨證為肝陽頭痛,以平肝潛陽、清火息風為治則;腦為髓之海,有賴五臟之精血、六腑之清氣濡養(yǎng),與肝脾腎密切相關?;颊吣行裕暧馄呤?,肝脾腎虧虛,肝體陰而用陽,內(nèi)藏魂,為將軍之官,肝陰不足,陰陽不相制約,肝陽偏亢,上擾清竅,故頭痛、心煩、面紅;苔薄黃,脈弦,為肝陽偏亢之征。證屬本虛標實,以標實為主,主方應用天麻鉤藤飲加減,為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劑。二診方選羚角鉤藤湯加減,緣患者陽亢化熱,熱極生風,頭痛且脹,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故治以涼肝息風、增液舒筋。何秀山《重訂通俗傷寒論》曰:“肝藏血而主筋,凡肝風上翔,癥必頭暈脹痛……故以羚、藤、桑、菊熄風定痙為君……但火旺風生,風助火勢,最易劫傷血液,尤必佐芍、甘、鮮地酸甘化陰,滋血液以緩肝急……此為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之良方也?!?/p>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