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琴
【摘 要】本文闡述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可根據(jù)其內容不是太多的實際情況,展開朗讀訓練、類比教學、拓展訓練學習,以滿足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全面提升學生詩歌學習感知品質。闡明教師教學設計要從不同角度切入,準確把握詩歌內質要義,深度挖掘詩歌特有美感,讓學生在具體訓練感知體驗中形成學習認知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 朗讀教學 類比教學 詩歌美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080-02
詩歌是一種別樣的文學樣式,以其精巧的形式、深邃的內容及獨特的情感等,成為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從小學到高中語文教材中都有詩歌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高中生學習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強化高中生詩歌學習,提升詩歌綜合能力,成為高效課堂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突出朗讀教學,感受情感之美
(一)注重朗讀練習。從古到今都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歷代名家也對詩歌的朗讀格外重視。朗讀是詩歌學習的一把金鑰匙,通過指導學生加強詩歌的朗讀,可以把握詩歌音節(jié)節(jié)奏、音樂體驗,給人帶來豐富情感之美。如歌朗讀中停頓、重音、情感等,使文章富有韻律感,利于對課文內容理解。也可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特定環(huán)境中流露出的特定情感,促使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
(二)展開情感認知。詩歌學習中不僅要對語言運用、主題內容及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展開理解學習,而且還要對詩歌中體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思想情感進行把握。
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一文中,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教師示范讀、學生自由讀、小組讀,齊讀、朗讀比賽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加深對詩歌要點的理解與把握。在朗讀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如前三句語速要慢,其中“北”字要重讀。從“看萬山紅遍……競自由”這一部分要用中速來讀,“看”字作統(tǒng)領要讀得稍長,“擊、淺、悵”字要重讀等,在上闋中要將作者那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感情讀出來,而下闋要讀出革命者對中國革命必勝的信心。學生參與訓練積極性高漲,學習訓練效果比較突出。
通過對學生詩歌的節(jié)奏、重音、情感等要點把握,能感受作者從中散發(fā)的那積極蓬勃的精神,讓學生在朗讀中入情入境,在朗讀中掌握詩歌朗讀技巧,加強對內容理解、語言品味及情感的把握,受到美的熏陶,加強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促進詩歌綜合能力提升。指導學生加強詩歌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自然產生豐富美感體驗,特別是經(jīng)典篇章,需要反復朗讀體味,從中獲得豐富營養(yǎng),使學生思想得到陶冶。
二、注重類比教學,凸顯信念之美
(一)優(yōu)化互動合作。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對課堂合作學習形式展開深入探究,根據(jù)學生學習思維實際展開教學設計。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師要對課堂合作學習形式進行多重優(yōu)化設計。小組討論、小組演繹、小組對話、小組辯論、小組檢查、小組競賽、集體調查、走訪座談等,都屬于合作學習范疇,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需求進行精心選擇,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介入類比教學。詩歌中所包涵的內容無比豐富,通過類比能較好地挖掘出蘊含其中的精髓來。類比不同于對比,對比側重于事物間的不同特點,而類比則突出事物間共性特點,通過類比能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具體化,還可以使表現(xiàn)形式含蓄,利于表現(xiàn)力的提升。
如在學習《想北平》一文中,全詩寫作者對故鄉(xiāng)北京的無比熱愛與贊美,全文沒有華麗的言辭,都是最為通俗質樸的文字,在作者看來越是通俗的語言越能引發(fā)共鳴,讓人讀后有一種親切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作者寫對故鄉(xiāng)的愛是充盈的,他將對北京的愛寫成母親的愛,用作者的話說,我所愛的故鄉(xiāng)不是其中的枝枝節(jié)節(jié),而是自身整個兒心靈的粘合在一起的一大塊地方,它是在我血里的。作者將對北京的愛看似與母親的愛,密不可分,通過對城中的日常事物的細致描繪,在一枝一葉中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獨特情感,在樸實的言語中可以體會出作者的真情流露,真情真意深入滲透到故鄉(xiāng)的肌膚之中,就像與母親般親情,達到血濃于水的程度。這種對故鄉(xiāng)的濃厚情感讓人備受感動。尤其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由衷發(fā)出的“真想念北平呀!”可謂一語多意,既有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又有對當時北京處于危急關頭憂心如焚。強烈的民族責任心躍然紙上,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上升到對國家的憂慮,這是思想感情的升華,突出作者內心對祖國愛的執(zhí)著與信仰的堅定,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文中作者流露出的理想與信念之美,體會到作者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教育學生要樹立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思想觀念,在對《想北平》的內容、情感與主旨把握的同時,較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學生還學習到引用典故提升表達力的寫法,可謂一舉多得,促進學生詩歌綜合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在詩歌教學實踐中要加強學生對類比手法的理解運用,挖掘詩歌中所蘊含的特定內容,更好促進詩歌綜合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三、強化訓練教學,昭示人性之美
(一)豐富訓練形式。拓展學習是指在內容學習基礎上,將知識的內涵與外延向四周進行擴展,以增加學習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梢允桥c作者本身相關的內容,也可以是與文章相同或相反的素材,還可以是文章中某一個點的關聯(lián)性材料,等等。詩歌認知豐富多樣,其訓練形式也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朗讀、賞析、誦讀、心得等,都屬于課堂訓練方式,書面作業(yè)、口頭作業(yè)、課外實踐作業(yè),給教師布設提供便利,如何提升課堂訓練效度,需要教師作出認真考量。
(二)延伸訓練域度。通過加強知識拓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豐富學生的認知體系。詩歌中的語言精美,形式靈活,內涵豐富,學習中不要局限于教材本身,要根據(jù)詩歌內容及時進行拓展,讓詩歌的內涵與外延得到較好利用。包括個性愛好、人生價值觀、生活態(tài)度等,這些個性特點對學生是很好的教育學習的素材。在學習中加強對作者人性美的把握,可以幫助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及人生觀念,對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具有重要作用。
如在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課,學生從中了解到作者那種身殘志堅的頑強品質。當她從最初患病內心感到無比苦惱,感覺生活對自己已沒有了任何的意義,而一度非常消極,叛逆心理明顯流露出來。后來在家人、沙莉文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重新樹立生活信心,以常人不能理解的頑強毅力積極進行學習。勇敢地面對生活,從自學各門學科知識到學習多種國外語言,努力掌握了法、德、英、拉丁、希臘語五種文字,并慢慢在實踐運用中達到精通。她利用學習到的知識,積極參與到社會的各種不同場合來提升自身能力。經(jīng)常接觸一些名人如愛迪生、馬克吐溫等,體驗到豐富多彩的生活。后來積極參與到社會教育與慈善事業(yè),成為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這種尊重生命,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始終不懈追求來實現(xiàn)自身的理想,從中透露出的人性特有光芒在人的生命歷程中閃耀著光茫,激勵著每一位讀者,促進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尤其對初中生來說更值得認真思考與學習。
通過對文章中作者身上展現(xiàn)出的人性美探究,讓學生從中學習到作者身殘志堅、積極面對生活、樹立崇高的理想為他人奉獻的精神。在學習到相關知識的同時,接受良好的思想品質方面的教育和洗禮,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幫助。詩歌學習不僅要關注寫作手法、內容及主題,而且要在朗讀訓練中挖掘出包含其中的獨特意蘊,從中受到情感、理念信念及人格的學習教育,在深化詩歌整體理解的基礎上,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養(yǎng)成。
詩歌學習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通過加強朗讀、關注手法運用及拓展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詩歌整體性感悟,從中體檢到詩歌獨特的美來。在具體實踐中要結實實際,大膽實踐探索,不斷總結經(jīng)驗,提高詩歌學習水平,讓詩歌綻放出特有的美感。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