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青
河南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兒童康復科 駐馬店 463000
系統(tǒng)康復護理對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治療效果的影響
任 青
河南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兒童康復科 駐馬店 463000
目的 分析系統(tǒng)康復護理對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隨機抽取2012-10—2014-01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76例,隨機分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給予功能訓練,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系統(tǒng)康復護理,對比2組患兒恢復情況、關節(jié)活動度。結果 觀察組恢復總有效率92.1%較對照組的78.9%高,關節(jié)活動度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2組患者GMFM評分組間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GMFM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GMF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系統(tǒng)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痙攣型腦性癱瘓小兒自理能力,促進患兒恢復,效果顯著。
系統(tǒng)康復護理;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影響
腦性癱瘓(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時期出現的非進行性腦發(fā)育缺陷與腦損傷所致臨床綜合征,患兒臨床表現主要是運動功能障礙、姿勢異常等,嚴重者可終身殘疾。痙攣型腦性癱瘓是指一側上肢、下肢痙攣性癱瘓,而另一側上肢、下肢正常。小兒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腦損傷或發(fā)育缺陷導致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出現痙攣型腦性癱瘓。對痙攣型腦性癱瘓小兒的治療,大部分是開展功能訓練,促使一側癱瘓肢體功能恢復。現筆者選取76例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給予功能訓練,觀察組在功能訓練的基礎上給予系統(tǒng)康復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更為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76例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在2012-10—2014-01到我院就診,經臨床癥狀、體征、腦CT、腦電圖等診斷,與《神經康復學》中痙攣型腦性癱瘓診斷標準相符[1];將76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個月~3歲;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5個月~3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年齡1~3歲;患兒家長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確認;患兒治療與護理過程中依從性良好,可配合醫(yī)護人員指導與家長講解展開相應的鍛煉。(2)排除標準:排除心、腎功能嚴重障礙患兒;中途脫落患兒;治療依從性不佳、不能配合醫(yī)護人員展開鍛煉的患兒。
1.3 方法 2組患者均予以穴位點藥物注射。對照組行功能康復訓練。(1)抱姿指導?;純鹤诖采匣蚺P于床上,分開兩腿,一手托住臀部,一手扶住肩背部,將小兒豎立抱在懷中,分開兩腿,擱置兩側髖部或髖部前后側,促使下肢內收肌痙攣?;蚧純罕诚虮д?,四肢伸展,脊柱完全伸展,抱者一側上肢于患兒下側腋下伸出,對角線方向握住患兒上側上臂,另一手于兩腿間伸向前方,扶持骨盆,避免下肢分叉。(2)臥姿指導。在小兒胸部放置頸枕,雙臂向前伸出,待患兒頭部向前抬起或轉動,將枕頭抽出,利于小兒關節(jié)伸展,促進上肢運動。(3)坐位指導。小兒雙腿慢慢擺成直腿坐,自然分開雙腿,脊柱略微前屈伸展,同時讓小兒將不同方向和高度的玩具拿到體前。小兒雙下肢肌張力較高、具有獨坐能力,可讓小兒直立坐在小凳子上,屈曲雙膝,雙腳著地。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系統(tǒng)康復護理:(1)心理護理?;純阂蚣膊∨c外界接觸較少,多會產生孤獨、自閉、自卑等心理情緒,因此醫(yī)護人員需多撫摸、擁抱患兒,鼓勵、支持、愛護、關心患兒,與患兒多交談,要有足夠耐心,面帶微笑,與小兒游戲,多以肢體接觸小兒,使患兒逐漸走出自卑、自閉等不良狀態(tài)。同時重視小兒家長的心理疏導,講解腦癱相關知識,指導功能康復訓練措施及相關護理方法,使小兒在家庭中能夠得有效護理。(2)穿脫衣護理。患兒衣物盡量寬大、綿柔,質地柔軟、無刺激,穿脫方便。穿衣時取俯臥位,雙腿分開,膝關節(jié)屈曲?;紓戎怅P節(jié)用手握住,慢慢拉直手臂,將衣服套在手臂上,然后穿另一側。穿褲子時,雙腿屈曲,腳尖外側,一般患側穿完后穿健側,脫衣物時脫完健側再脫患側。保持患兒姿勢對稱。(3)飲食護理?;純喝“肱P位,頭微前屈,雙臂扶持,屈曲髖部,向后用力推患兒胸部;或患兒頭部放在護士胳膊上,頭略微前屈,伸直背部,肩膀內收,髖關節(jié)屈曲為直角,略微分開,足底支撐。食物以豐富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清淡為主,如瘦肉、蛋、新鮮蔬菜、水果、奶等。飲水時,杯沿靠近下唇,避免咬杯。嬰兒期患兒提倡母乳喂養(yǎng),必要時混合喂養(yǎng)或人工喂養(yǎng),適當添加輔食。
1.4 療效判定[2]采取Ashworth評定量表對患兒康復效果進行評估,治愈:小兒肌張力逐漸恢復正常,上下肢功能逐漸恢復;有效:肌張力下降1級以上;無效:肌張力無改變或增加。利用粗大運動功能測量量表(GMFM)對患兒接受護理前后運動功能展開評價,這一評價量表包含功能區(qū)數量為5個,指標數合計88項,按照患兒完成程度對各項內容展開評分,分值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同時測量患兒治療前后的關節(jié)活動度,展開組間對比。
2.1 2組患兒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治愈20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1%(35/38);對照組治愈13例,有效1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8.9%(30/38),2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兒治療后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 觀察組足背屈角(87.6±8.2)°,腕伸角(148.9±3.6)°;對照組足背屈角(71.5±9.0)°,腕伸角(126.9±5.3)°;2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2組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 治療前對照組GMFM評分為(37.4±12.5)分,觀察組為(37.6±12.8)分;治療后對照組GMFM評分為(47.5±13.5)分,觀察組為(63.8±15.3)分;在治療前2組GMFM評分組間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GMFM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GMF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小兒痙攣型腦性癱瘓主要表現為患側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腕關節(jié)掌區(qū)角、股角、足背區(qū)角明顯降低,站立行走時肩胛帶內收、手掌區(qū)、髖關節(jié)外展、膝反張、踝關節(jié)外旋等?,F階段臨床中對小兒痙攣型腦性癱瘓的治療,其最終目的是要幫助患兒逐漸恢復正常,確保其可自主學習、生活[3]。由于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活動范圍小,長期處于肌緊張狀態(tài)中,肌腱易攣縮、短縮、關節(jié)變形等,因此應加強患兒積極功能訓練,使小兒殘存運動功能得到恢復,與此同時也可改善部分病變肌肉關節(jié),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減輕關節(jié)痙攣,預防畸形。
本結果顯示,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功能鍛煉中采取系統(tǒng)性康復護理,可顯著降低患兒高度緊張的肌張力,提高小兒治療效果。在康復訓練中,應有效抑制膝反張與尖足,適當使用矯形器或對膝關節(jié)予以調節(jié),使各關節(jié)能夠在正常范圍內活動;小兒在站立穩(wěn)定后,適當增加下肢負荷,重心移至患側下肢,刺激患側腹肌收縮的同時予以肩膀壓迫,期間應注意小兒膝關節(jié)情況,避免翻身膝反張[4-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足背屈角、腕伸角較對照組高,可見系統(tǒng)康復護理在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治療中的應用,能夠明顯改善小兒關節(jié)功能,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通過研究還可發(fā)現,治療前2組患者GMFM評分組間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GMFM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GMF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梢娊浵到y(tǒng)康復護理后,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的運動功能得到明顯改善,這可有效提高患兒及家長對患兒疾病康復的信心,促使患兒更好的接受后期治療與康復指導,同時也可減輕患兒家長的心理壓力,使家長看到患兒康復的希望。在實際實踐過程中,筆者通過總結臨床經驗發(fā)現,對于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予以系統(tǒng)康復護理,注意糾正小兒日常生活中異常運動模式,同時注意培養(yǎng)護理人員高度的責任意識,加強患兒家長的健康教育及運動功能指導,促使家長能夠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多方一起努力,對小兒實施治療和綜合全面干預,可促使患兒早期康復。
總之,系統(tǒng)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痙攣型腦性癱瘓小兒自理能力,改善患兒關節(jié)功能,可促使患兒的運動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顯著提升治療信心,值得臨床推廣。
[1] 陳玉英.小兒腦性癱瘓痙攣型偏癱康復護理述要[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0,24(4):109-110.
[2] 曲笛,王雪峰.小兒腦性癱瘓引導式教育療法的研究現狀[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0,6(2):241-242.
[3] 羅丹.50例腦癱患兒前庭功能訓練的康復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4):365-366.
[4] 余正琴,呂復莉,唐久來.水療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的療效評估與護理[J].安徽醫(yī)學,2014,35(1):121-122.
[5] 劉巧娥.痙攣型小兒腦性癱瘓的康復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22):107-108.
(收稿2016-06-11)
R473.74
B
1673-5110(2017)01-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