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人工流產量約1000萬例,超過半數(shù)的流產女性已經有過1次或以上的流產史。重復流產給女性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甚至導致不孕不育,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研究顯示,人工流產后計劃生育綜合干預措施能夠有效降低非意愿妊娠率和重復流產率。專家建議,從國家層面為人工流產后綜合計生服務提供政策支持。
由歐盟資助的歐盟第七框架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將人工流產后計劃生育服務整合到中國現(xiàn)有的醫(yī)院內人工流產服務體系項目”近日公布成果。該項目從2012年開始,歷時4年半,在我國30個?。▍^(qū)、市)的350家醫(yī)院實施。
項目提示,我國人工流產女性呈現(xiàn)出年輕、未婚和未育比例增加,流動人口比例較高,流產間隔時間短,超半數(shù)為重復流產等特點。醫(yī)護人員是提供流產后計生服務的主體,雖然他們對開展服務的動機和態(tài)度積極,但普遍存在工作量大、沒時間、沒有宣傳和咨詢場所、缺乏宣傳資料等客觀困難;而且,他們對流產后計生相關知識,特別是技術指南等了解不足。
由于目前決策者和管理者對流產后計生服務還缺乏足夠的重視,項目組建議,將決策者和管理者的倡導納入干預內容,以獲得相關領導和部門的實質性支持,如設置獨立的計劃生育門診、改善房屋布局和設施條件、合理設置崗位和配備人員、建立考核評估和激勵機制等。
項目組建議,將流產后計生服務納入人工流產服務各類規(guī)范,包括向育齡婦女(包括流產后婦女)提供避孕藥具及相關指導、咨詢、隨訪的內容。加強人工流產服務提供者的能力建設,并為其設置崗位編制。擴大免費避孕藥具在提供人工流產服務的醫(yī)院內的使用,并在種類、質量方面有更安全的規(guī)定。在醫(yī)護人員工作已經滿負荷或超負荷的情況下,尤其在人工流產量較大的醫(yī)療機構,應注意分類指導和對重點人群的關注,如年輕、未婚、首次妊娠、未育并有多次人工流產史的女性。對教育水平偏低和未使用高效避孕方法的婦女,應加強咨詢服務,幫助她們落實高效、長效的避孕方法。同時,要通過切實有效的宣傳教育,提高其配偶的有效避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