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讓作文教學更加生活化則是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就此做了相關(guān)探討。
關(guān)鍵詞: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探討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nèi)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內(nèi)容即生活之內(nèi)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作文是“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這是針砭時弊的真知灼見。本人認為,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應重在拓寬學生的習作思路,讓學生說真話,寫真事,表達真情實感,使他們樂于表達,自由表述。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對作文總是敬而遠之,他們總以為,作文就像一尊佛像高高地占據(jù)在神壇之上;我們的部分老師總喜歡搬出所謂的作文“公式”,重視寫作技巧的訓練,強調(diào)作文格式、套路,使作文遠離了孩子,遠離了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所以,作文教學,特別是小學起步階段的作文教學必須引導孩子們熱愛生活、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在與生活接觸的接觸中捕捉寫作素材,為孩子們打開豐富多彩的生活天地,讓作文變得新鮮有趣,使孩子想寫、樂寫,并漸漸成為他們精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熱愛生活
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一草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春日的萬紫千紅,夏日的朝氣蓬勃,秋日的碩果累累,冬日的銀裝素裹……父母的呵護、老師的關(guān)愛、同學的互助……生活是美的,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究根到底是因為缺少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只要被一雙充滿興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能成為美妙故事的開端。生活是無邊無際的,學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凡是學生感興趣的事,都能成為作文中鮮活的材料,教師要給他們一個充分自由的取材空間,讓學生在社會的大課堂中進行作文訓練,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二、體驗生活
學會熱愛生活還不夠,作為生活的一個組成元素,我們還必須融入其中,走進生活。我們的“生活”完整地說應該包括兩個部分:社會與自然。談起生活,我們的孩子往往一臉茫然。因為,他們的“生活”實在不像是生活!——學習、還是學習,占據(jù)了他們的所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孩子們與生活完全脫節(jié)——不論是自然生活,還是社會生活。即使有一些閑暇時間,也被電視、電腦“霸占”了,仿佛他們是天外飛仙,生活在他們的眼中,僅僅成為一個遙遠的名詞而已!鄉(xiāng)下孩子不再“鄉(xiāng)下”,這是我對當今孩子的感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wù)把孩子們帶出課堂,到社會這個“大課堂”去觀察、去觸摸、去聆聽、去感受。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經(jīng)帶了幾個孩子出去野營,可是孩子們對自然美景熟視無睹,只顧看著各種卡通漫畫,于是三毛不禁驚嘆:孩子們被商業(yè)美術(shù)俘虜,拋棄大自然了……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芳草萋萋、鳥語花香,和風細雨、雪花紛飛……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展現(xiàn)她那令人心醉的美??墒牵覀兊暮⒆訁s被老師、父母圈禁在教室里、題海里、看似“精彩”的卡通動畫前,他們被俘虜了,對自然漸漸失去了興趣。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生活,我們的寫作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了。我們要帶領(lǐng)孩子們走出教室,投身到廣闊的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去欣賞紅花綠草,去領(lǐng)略湖光山色,去聆聽流水潺潺……
春天到了,我們可以開展“我與春天的約定”攝影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手中的相機拍下自己心中最美的春天;端午節(jié)到了,我們可以開展“端午知識知多少”活動,孩子們通過閱讀、查找、尋訪,搜集到許許多多的相關(guān)知識,既鍛煉了自己又豐富了知識;為了感知童年的幸福,我們可以開展“我與爺爺奶奶比童年”的活動,通過對比,既了解了老人們辛酸的童年生活,又激發(fā)了他們熱愛生活,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三、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在作文教學中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能使學生處于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讓學生在做中學作文、玩中學作文,游戲中學作文,在課堂這個有限的空間里,構(gòu)建活動情境,激發(fā)觀察動機,引導自主觀察,使學生入境入情入理,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在活動過程中,我要求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用心 想、嘴要動、手要寫”,為了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我要他們作現(xiàn)場解說,由于活動組織了全班同學的全員參與,使現(xiàn)場的解說模擬活動充滿了歡樂、真實的氣氛。全班每個學生都十分投人,調(diào)動了大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作文的訓練效果呈現(xiàn)最佳狀態(tài)。
《語文新課標》提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解,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我們學習課文后、帶領(lǐng)孩子觀察自然之后,可以讓孩子進行一番不同角度的思考。他們憑借自己的理解,再根據(jù)自己的生活實踐,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進一步感受思考,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讓生活在腦中得以升華,只有如此,才會寫出靈動、個性張揚的佳作來。
其實,對于寫作,一開始我根本無從下手教,我甚至寄希望于最好有一個公式,能直觀地教會學生寫作,可笑吧?沒有辦法,看雜志,搞實踐,終于體會到寫作最重要的一點:“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這就是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啊,把教育和生活活生生地割裂開來,再讓學生坐在幾十見方的“籠子”里去憑空捏造生活,還要形成語言文字,并記錄下來,寫成作文。這是多么殘忍又多么愚蠢的行為??!其實寫作除了動腦,還得動手,有了親身的體驗,才能動腦寫出有血有肉的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