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華
《慈禧的專權(quán)誤國與維多利亞的虛君輝煌》(《雜文月刊》2016年9上)是一篇好文章。好在尊重事實,評介客觀,不溢美。不把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繁榮昌盛歸功到女王個人名下。人們贊譽她,不是她做了什么轟轟烈烈的事業(yè),而是她什么都不做,完全恪守立憲君主的本分。她也是一個平常的人。她有時溫柔善良,有時卻強硬冷酷;有時順應時代潮流,有時卻頑固地與之對抗。她也并非生性不喜歡權(quán)力或者其道德水準高到了超乎常人的程度,只是她頭腦清醒,知道“王在法下”,不能也不敢突破這條紅線。她也突破不了這條紅線。對照慈禧的專權(quán)誤國,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繁榮昌盛,應該歸功于憲法!有了憲法,君主的存在與否并不重要,君主的才能道德高低更不重要。不是天才領(lǐng)袖造就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是懸在所有人頭上的憲法的功勞。再,標題的“虛”,一字千金。虧了作者的推敲!
還要議論一下同期的《比較教育比不出合格人才》。我以為“比較”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客觀存在的??陀^存在的當然是需要的。只是不能極端。不談了。文章末尾引用了《論語·先進》章作論據(jù),證明孔子是不贊成“比較”的。對曾皙的發(fā)言,“孔子沒有批評他,也沒有‘比之于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存高遠,反倒很贊賞他的想法”。作者這樣議論孔子,我以為是誤解了孔子。一般的看法是,孔子晚年看到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已經(jīng)把主要精力轉(zhuǎn)到教育上,才贊成曾皙當老師的理想,與志存高遠無關(guān)。對弟子們的發(fā)言,孔子也是有評比的。子路說完后“夫子哂之”,因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還說冉有、公西華有大才,剛才的發(fā)言太謙虛了。課堂上,老師哪有對學生的發(fā)言不加以評議的?除非他沒有做老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