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超
每個人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青春。青春有拔節(jié)之痛,也有破繭成蝶之苦,但最終都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貞浨啻簳r間的讀書時光,就是我的精神成長史。
閱讀打開人生之門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一本《三國演義》的連環(huán)畫讓我著迷。當時,家中藏書極少,這薄薄幾頁的小人書,我來來回回不知道把它翻了多少遍。初中時有機會讀到一本三國故事的書,我反反復復看,感覺還是不過癮。到了高中,我才有幸在同學那里借到了一本《三國演義》原著,猶如一個迷路的孩子終于找到了歸途。嚴格來說,那是我第一次讀小說。那么厚的書,那么多的字,書中那么多的人物,書里那么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對于我來說,都是第一次。
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下去,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敘述,還有那優(yōu)美的文字表達,每個章節(jié)之間穿插的小詩……都吸引著我。我像一個饑渴的孩子,貪婪地吮吸著“瓊漿”。因為讀得細,我對于里面的每一個故事記憶都很深刻。尤其是書中人物的出身、表字和年齡我都記得一清二楚?!度龂萘x》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人物多,記得當時班上也有一些“三國迷”,他們不服,經(jīng)常跟我比拼三國知識,大家相互提問,結果都沒有人能難倒我。
那是我第一次讀小說,才知道原來小說中有另外一個世界。讀書的時候感覺跟放電影一樣,滿腦子都是那些武將打打殺殺的情景。當然也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緊張,讀到關公敗走麥城時我不禁感到揪心,當讀到關公被擒遇害后我都一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那么一個神武英俊的人怎么就這么輕易地被殺害了呢?于是對呂蒙恨得咬牙切齒,我都恨不得去給他報仇。我還感嘆于諸葛亮年輕時的瀟灑睿智,劉備三顧茅廬后,他剛剛出山就火燒博望坡初建奇功,赤壁之戰(zhàn)巧借東風,羽扇一揮,曹操百萬大軍盡被消滅。至于后來計奪荊州,舌戰(zhàn)群儒,平定巴蜀,六出祁山……讓我對他的才能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我佩服諸葛亮的智慧,也敬重他的忠誠,到了蜀漢晚期,書中描寫到這樣一個鞠躬盡瘁為國盡忠的丞相星落五丈原時,我很傷心……當然當時我還不明白,作者為了小說文學性和思想性的需要,很多內容都是虛構的,我卻把這本書當作真實的歷史來看待,誰讓這本書寫得那么好呢?
對三國故事的閱讀強烈地激起了我對閱讀的興趣,它像一股強大的氣流盤旋在我的腦海。它又像一股活水為我貧瘠的內心注入新的動力,我開始每天寫日記。而且因為喜愛,我經(jīng)常把《三國演義》里面的章回之間的小詩拿來背誦,時間長了我也能編“詩”了。大量的背誦又進一步豐富了我的詞匯量,鍛煉了我的文筆,這給我以后的寫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高二的暑假里我又讀了《水滸傳》。在那個夏天,繁忙勞累的麥收之余,利用中午和晚上,我讀完了水滸。讀書讓我很快忘記了麥場里的炎熱和勞動的辛苦。也就是這兩本書讓我有了閱讀偏好,那就是愛讀中國古典小說??扇龂吘故前自捨?,淺顯易懂,對于后來我學習古文,它只能起到引導和鋪墊的作用,讓我真正讀懂古代文言文的是《聊齋志異》和《史記》,這是后話。
我讀到的第三本小說是《圍城》,雖然學生時代還無法完全了解成年人的情感世界,但我隱約能感受到錢鐘書大師語言的幽默。后來有機會翻看了一些其他現(xiàn)當代的小說,但是總感覺不如古書有味道。當然后來我才明白現(xiàn)當代小說也有獨特的文字風格和意味。
高中時期,受應試教育影響,看課外書被認為是“不務正業(yè)”。我就利用擠出來的一點時間去舊書攤上自己挑書,買了《包法利夫人》和《白癡》,只知道它們是世界經(jīng)典就買下來了,但是大概是受中國古典小說影響太深,這些國外名著卻很難讀進去?,F(xiàn)在想來,高中時候的讀書真是不成氣候,看書更愛“看熱鬧”,看情節(jié),而不太注重深入探索書的思想和內涵,而且挑挑揀揀,因此錯過了許多中外佳作,可以說是一種遺憾。
閱讀路上的碰撞和摸索
高中我學的是理科,這是父母要求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理科的出路更多??晌覍?shù)理化不是很“來電”,第一年高考落榜了。第二年轉到文科班復讀,終于有機會上了一所外地的大專。學校雖然不怎么起眼,但至少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中文專業(yè)。學校的圖書館不是很大,但是對于我來說也已經(jīng)足夠了。因為抱著當作家的夢想,所以當時的讀書具有很大的功利性。不過當時讀書也很勤奮,大一這一年讀了很多現(xiàn)當代作家諸如馮驥才、梁曉聲、賈平凹、老舍、巴金、矛盾等的作品,從他們的作品中,我漸漸認識到現(xiàn)當代文學的魅力,收獲和沉淀的東西也比以往多了不少。
大二那年,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一檔叫《新杏壇》的節(jié)目,那次節(jié)目是由臺灣輔仁大學教授傅佩榮主講《論語》。傅教授講課真是有趣,他講的孔子和學生的故事吸引著我,讓我對《論語》產(chǎn)生了很大興趣。于是,我找到一本楊伯峻先生譯注的《論語》,文辭簡短的《論語》被楊老師一解釋,讓我覺得原來孔夫子的話這么有內涵。原來一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來解釋。原來讀書不能只接受,也要質疑和思考。接著我又讀了《孟子》《老子》和《莊子》,這些都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從中我收獲很多,聽老子講哲學,跟孟子學辯論,和莊子參禪悟道。因為喜歡文字的文采,我又去追溯詩歌的源頭《詩經(jīng)》,從中不僅了解了古人的生活,也學到了一些寫作的手法。
當時,大學里有一位講古代文學的老師,印象最深的是他講《史記》,將里面的俠客故事講得跟小說一樣,很有《百家講壇》的風格。幾年后我讀到《史記》這本書,在佩服老師講課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司馬遷的寫作水平。
大三那年,我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展示了蘇聯(lián)小說的魅力,也讓我對外國文學開始感興趣。外國的很多長篇經(jīng)典很難讀,比如雨果的《悲慘世界》是100多萬字的長篇巨著,于是我先找到一本它的縮略本來讀,了解了故事的梗概,然后再去讀原著,這樣就輕松多了。而《巴黎圣母院》,我是先看它的電影,再去讀原著。后來我又讀了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羅曼·羅蘭的《名人傳》等外國名著。
通過閱讀國外經(jīng)典,我發(fā)現(xiàn)了它們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差異,更深切地感受到西方的文學不僅是西方人心靈的歷史,它同樣是我們靈魂的歷史。西方的那些最優(yōu)秀的作品,展現(xiàn)了廣闊、深邃、神秘的心靈世界,那是另外一種美,另外一種境界。我們從中可以找到自己。它能夠負載著我們的生命之舟到達意欲到達的任何心靈的深淵或天堂。
閱讀積累生命厚度
畢業(yè)之后,有段時間一直找不到工作,閑著無事就讀了《平凡的世界》。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xiàn)中國當代城鄉(xiāng)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時空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社會變革的巨大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作為北方人,那些西北黃土高原上的人和我的生活是如此的相近,他們就好像是我的鄰里街坊。而當時在社會底層謀生的我,不僅物質上,在精神上更處于低谷。讀這本書時,情到深時,竟忍不住哭起來。在以后的幾年里,我都曾經(jīng)反復去讀這本書,也代表著自己向苦難致敬,向那些身處逆境卻不畏懼苦難,勇于挑戰(zhàn)的人致敬。
后來我當了教師,開始涉獵很多教育類的書,也關注教育名家的博客。學生時代的讀書,多是學習語言表達,文字積累,而工作之后的讀書,基于生活的經(jīng)歷,更多了感悟和思考。易中天的《品三國》,讓我知道了讀書要思考,要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背景來理解,還要質疑作者,而不是一味的接受,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魯迅的書,拿起來就再也放不下。雖然中學時代就多次讀到魯迅的作品,但現(xiàn)在的感受卻不一樣,讀起來更透徹,更亮堂。原來很多書是需要時間來讀懂的?!睹鞒切┦聝骸?,也讓我學會了人物心理分析法,通過揣測人物當時情況的心理活動來理解他。這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在工作上,每當接觸新的學生,我先做的事情就是去了解他,摸清楚他的性格愛好,然后再進行相應的教育。
作為教師,教育類的書籍我看得就更多了,也豐富了我的思想,提高了我對教育的認識。工作六年多了,生活、工作、家庭都趨于穩(wěn)定,心情也漸漸沉淀,我開始嘗試寫書,雖然很不成熟,但我愿意一直努力。
從跌跌撞撞地闖入閱讀大門,到基于經(jīng)歷的理性沉淀,十多年的閱讀經(jīng)歷是我的精神成長史。雖然自己還是那么平庸和淺薄,但我依然感謝這些書,它們讓我的情感更加飽滿,讓我在生活面前有更多選擇的權利,讓我在匆匆流去的歲月中,留下破繭成蝶的痕跡。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南師附小紅谷灘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