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娜+史海鵬
摘要:“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爸袊鴫簟钡膶崿F必須依賴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這個“根”和“魂”,必須有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強大。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必須對他們進行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當前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不清、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力量偏弱等諸多問題。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必須深刻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準確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全方位營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中國夢”;傳統文化;大學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6-0097-05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的“中國夢”,在全國各族人民以及海外華僑甚至在國際社會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自此,“中國夢”成為全中華兒女繼續(xù)奮斗的新的指引。在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文化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實現“中國夢”既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又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因此,在高校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具有特別的意義。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前高校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并不盡如人意。本文試對此加以分析,并力圖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一、“中國夢”的提出及其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一)“中國夢”的提出及其重要影響
2012年11月29日,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在這次展覽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談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贝撕螅衷趪鴥韧夂芏嘀匾獔龊?,對“中國夢”進行了深刻闡述。[1]5
“中國夢”一經提出,就產生了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干部群眾暢想“中國夢”,社會輿論聚焦“中國夢”,港澳臺同胞心系“中國夢”,海外華人述說“中國夢”,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夢”。“中國夢”成為中國走向未來的鮮明指引,成為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辟未來的一面精神旗幟。
(二)“中國夢”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1.“中國夢”為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和理論指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并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他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1]201他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了“文化”在實現“中國夢”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和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重要論述,為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和理論指導。
2.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和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盵2] 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1]208。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無論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逐步展開和完善,還是“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總體設想和規(guī)劃,亦或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的莊嚴宣告,文化建設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則是中國文化進一步發(fā)展的“根”和“源”。
3.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吧倌陱妱t中國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和奮斗。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對他們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讓他們堅守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對“中國夢”的實現具有決定性意義。[3]正所謂“誰贏得了青年,誰就贏得了未來”。
2013年6月21日,由南開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傳統文化與大學教育”高層論壇在南開大學舉行,來自北大、清華、南開、人大、復旦、浙大、南大、中山、武大等40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國同行發(fā)出倡議: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遺產。大學生是未來發(fā)展的主力軍,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要在大學教育中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二、當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高校以及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不容樂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被中斷的文明。在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直到17世紀即西方資本主義產生之前,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些國人把中國落后挨打、積貧積弱的原因歸于中國傳統文化。也正因為這樣,自新文化運動以后直到現在,再加上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強勢文化、網絡文化以及人們價值觀變化等方面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例如在一些高校的教學制度方面,專業(yè)課程都設定有嚴格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等,教師嚴格按照考試大綱進行授課和學習成績的考核,學生也有明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成績,但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卻無硬性考核標準和要求(一些綜合性院校的文史哲專業(yè)除外),傳統文化教育主要以選修課或學生活動的形式開展,未形成健全的制度體系。再如,對在杭高校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中國古典文學書籍,75.4%的大學生“偶爾翻閱”,只有0.4%的同學表示“愛不釋手”;未讀過《道德經》的達88.7%,未讀過《資治通鑒》的占72.4%,未讀過《史記》的占58.9%,未讀過古代啟蒙教材《三字經》的也達70.4%。在對中國古代思想家了解方面的調查中,52.2%的大學生表示不太了解孟子、71.6%表示不了解董仲舒、70.3%表示不了解朱熹、95.9%表示不了解王陽明。①
與國內情況相反的是,國際上則對中國文化的價值不斷地進行利用和開發(fā),并給予高度評價?!八拇蟀l(fā)明”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就不說了。中國古代的很多民間故事被現代西方國家改編為動畫片,帶來了巨大的商業(yè)利益。在歷史上我們曾多次批判的孔子,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則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現者,從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典科學家漢內斯·阿爾文甚至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盵4] 5-6
因此,基于以上所述,我們必須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在高校中大力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二)高校在傳統文化的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上不盡合理
當前,高校以及大學畢業(yè)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yè)壓力。在一切以就業(yè)為重心思想的引導下,高校更重視實用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則可有可無,重實用教育輕人文教育的狀況普遍存在。在學科建設上,理工學科強于人文學科;在教育教學中,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在辦學成績和教學成果的考核上,學生就業(yè)率的評判高于思想品德的考評。從學生方面看,他們更愿意將較多的精力放在專業(yè)課、外語、計算機等實用知識上,而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則投入較少(文史哲專業(yè)的學生除外)。
另外,在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設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當前絕大多數高校將此類課程設置為選修課,學生在選課的時候如果不選此類課程,就無法接觸到傳統文化教育,也就難以實現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在課時方面,一般高校開設的選修課課時為32 學時,有些學校是24 學時,有的甚至是16 學時,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要在這么短的學時內,讓學生建立起傳統文化的理論體系,顯然是很難達到的。正因為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普遍缺乏規(guī)范性與嚴謹性, 許多學生只是因為傳統文化課程容易通過而選修,并不是真正要學習傳統文化。[5]
(三)高校中傳統文化課師資力量普遍較弱
眾所周知,傳統文化是一門涉及面非常廣泛、內容非常豐富的學科,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基礎。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傳統文化課師資力量并不是很強,即使有這方面的優(yōu)秀教師,也一般舍不得讓其講授傳統文化課(一般將其安排在傳統上比較固定的文史哲專業(yè)上) ,而是安排一些沒有多少教學經驗、知識結構也不是很完善的年輕教師講授。有些人認為,這些課程反正是公共課,沒有必要讓優(yōu)秀教師講授,讓一些年輕教師去講這些公共課,還能讓他們得到鍛煉的機會。而對于一些優(yōu)秀教師來說,他們自己也抱有這樣的心理,認為講授公共課有損自己的形象。而被安排上課的教師,又認為自己在領導心目中沒有地位,對這些課程也不太上心,隨便糊弄了事。在這種狀況下,學生也就很難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領會到其中的精髓,進而失去對傳統文化的興趣。[6]
另外在校園建設、學生課外活動等方面對傳統文化也重視不夠。此處不再贅述。
三、“中國夢”引領下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
(一)重塑信心,為夢啟航——深刻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著名哲學家、現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先生說:“文化是自己努力的事……所以打敗我們的文化是我們自己代人行事,起來自己否定的。這就叫做自失信心、自喪靈魂,此之謂‘自敗。這種敗才算是一敗涂地。”[7] 因此,加強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提高青年學子的文化素養(yǎng),第一要務就是要重新塑造高校師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目前有一些教師,尤其是非文史哲專業(yè)畢業(yè)的教師,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不了解,認識不清,而他們的這種認識在授課過程中也會不自覺地甚至是有意識地傳染給學生,從而對學生產生誤導,這種誤導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因此,樹立高校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自信,是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樣,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也主要是認為其無用。對此,我們不妨用“中國傳統文化”來佐證“中國傳統文化”之有用。在中國古代典籍《莊子》中有莊子與他朋友惠施之間的一段對話: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鼻f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鼻f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盵8]
惠施認為莊子的哲學是無用的,而莊子卻給惠施打了一個比喻,大地唯有立腳之地是有用的,然而如果我們把腳外之地挖至黃泉,那么所站立之地還有用嗎?[9]對于一個社會來講,物質文明正如立腳之地,其作用固然很大,但是精神文明何嘗不似腳外之地?試想如果我們的社會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男女無別、朋友無信,即使物質文明再發(fā)達,生活在這個社會里的人也不會幸福。正所謂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這也正是莊子的超人智慧之所在。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英國科學家羅伯特·坦普爾曾在其著作《中國——發(fā)現和發(fā)明的國度》里,簡明通俗地介紹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他說,“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基本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可能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4]5
當今世界面臨的很多問題,大都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那里找到答案。如環(huán)境污染問題,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觀念;對于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個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取義成仁”“精忠報國”;對于個人,則講究修身、慎獨;等等。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無所不包,對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認真思考,并且基本合理地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不僅閃爍著歷史的智慧之光,而且具有一定的普世價值!
(二)浸潤經典,為夢振翅——準確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務必要讓青年學子們了解、體會中國精神。那么幾千年的中國精神在哪里呢?她就蘊藏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因此,要引領學生多接觸、多閱讀古代典籍,從這些典籍中領悟中國精神,汲取精神營養(yǎng)。
目前,大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大多來自于通俗讀物或別人講授,而并不是自己讀過經典后的“真知灼見”。例如,有的學生說最討厭孔子的“既來之,則安之”,好像我們永遠都應該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很顯然,他把這句話理解為“既然來這里,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了,但孔子的原意并非如此?!墩撜Z·季氏》: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10]
這句話的原意是指統治者發(fā)揚文德教化讓遠方的人來歸附,既然讓他們歸附了,就要采取措施讓他們安頓下來。所以“既來之,則安之”雖然來源于孔子,但后來的意思卻并非孔子的原意,把帳算在孔子的頭上實在是太冤枉。
又如《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11]
老子這句名言也一直被誤解為:“天地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圣人們也沒兩樣,把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據此宣判老子是一個嚴重的無政府主義者。實際上,根據古注,老子這句話的本意是: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圣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老子這句話其實正是他的自然無為、休養(yǎng)生息主張的具體體現,是老子治國理論的具體主張,與我們今天對老子的批評可以說是截然相反。
從以上兩例可見,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很多思想在今天都被誤解了。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讀經典的時候,就會發(fā)現古圣先賢們有許多思想是對人生哲理的探討,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比如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進取的用世精神,道家提倡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貴柔”的處世哲學,甚至于后來禪宗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修煉以及“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頓悟,都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哲學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大量的詩詞歌賦,對當代大學生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詩言志,詞言情。詩詞中所蘊含或表達的濃厚的愛國精神,深沉的家國之思,昂揚進取的入世情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理想、愛情的追求,等等,都是對大學生進行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非常好的素材。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敘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fā)了自己內心的感慨。詩中,作者由己及人,心懷天下,志存高遠,體現了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再如宋代文豪蘇軾,由于在政治上反對王安石新法,屢遭貶謫,在被貶到黃州(湖北黃岡)時,面對人生的坎坷,他作了一首《定風波》,此詞為蘇軾與朋友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身處逆境、屢遭挫折,卻不畏懼、不頹喪的豪放性格和曠達胸懷。
從以上兩例可見,詩詞語言韻律優(yōu)美,思想感情豐富,如果我們能引領學生欣賞古典詩詞,則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詩詞里蘊含的濃厚的文化情懷也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我們不能籠統地概說中國文化,而應引領學生精讀原典原籍,賞析詩詞歌賦,原汁原味地吸收其中的營養(yǎng)。相信深邃奧妙的圣賢思想、典雅美麗的古典詩詞,一定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沖動。“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國的未來”[12],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只有他們真正領悟了古圣先賢的思想和智慧,參透了由這些思想和智慧凝聚而成的中國精神,才會形成筑就“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三)開展活動,為夢吶喊——積極營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
在高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死記硬背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堂,實行多樣化、多形式的教育。如開展國學知識競賽、“我要讀經典”、漢字聽寫大會、琴棋書畫展等活動,邀請國學大師講課,建設富含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環(huán)境等。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2001年開始舉辦的“百家講壇”欄目,貫徹“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宗旨,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多以文化題材為主,形式多樣,雅俗共賞,學理性與實用性并存,權威性與前衛(wèi)性并重,深受群眾歡迎,達到了較好的收視效果,對普及優(yōu)秀中國傳統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幾年,中央電視臺又相繼舉辦了“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年輕一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以及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網絡惡俗文化等,都起到了較好的正向作用。高校應該積極借鑒這些活動的成功之道,在高校中積極開展類似這樣的活動。
在校園建設中,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商業(yè)化氣息過濃,商店無所不在、廣告鋪天蓋地。高校在校園建設中應該積極考慮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因素,如建設古代名人雕像、懸掛古代名人畫像、鐫刻名言警句等,讓大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和魅力。[13]
另外,當前以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為技術支撐的新媒體發(fā)展迅猛,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應積極應對,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新舊媒體融合中廣泛傳播、發(fā)揚光大。
總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深厚軟實力,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生力軍,在高校中開展以“中國夢”為引領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但是,我們知道,自新文化運動以后,傳統文化教育“受到冷落”已近百年之久,“傳統文化熱”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因此,要想重新完善傳統文化教育,任重而道遠。筆者不揣淺陋,提出以上幾點愚見,僅希望為加強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添磚加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綿薄之力。
注釋:
① 數據來源于朱超越等《在杭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及政策研究》,詳見“決策論壇——區(qū)域發(fā)展與公共政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http://www.cnki.net/)。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讀本[M].2016年版.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60.
[3] 滕培秀,黃發(fā)友,陳少平.“中國夢”與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教育[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4):109-113.
[4] 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第3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5] 畢海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實施路徑[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35 (4):194-198.
[6] 莫山洪.當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柳州師專學報, 2009,24(5):75-77.
[7]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M].臺北:學生書局,1985:209.
[8] 王叔岷.莊子校詮[M].臺北:崇寶彩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88:1071.
[9] 馬麗麗.通識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國學教育[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6):98.
[10]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171.
[11] 陳鼓應.老子注譯與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3:65.
[12]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77.
[13] 林桂蘭.基于家訓文化視角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6):101-104.
責任編輯:袁付娜
Abstract: "China Dream" is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for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relies on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to realize "China Dream".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vagu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unreasonabl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and the weak facul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we must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eply and accurately,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China Dream";traditional culture;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