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志斌
語文教學的高效化,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育工作者探討的熱點話題。何謂高效?應該是指在一定的單位時間內,通過采用一定的教學行為方式和教學內容,使學生能獲得最大的課堂學習收益,并由課內遷移到課外,形成穩(wěn)固的語文能力,并借以提升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要想真正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化,就必須讓語文課回歸本真,立足于言語技能,扎實地開展各項言語技能訓練。
一、言語技能訓練處于語文教學的核心地位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能力,即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能有效地開展各項言語活動。而言語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掌握各項言語技能的程序性知識,即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程序性知識實質上是一套關于對外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需要通過訓練方式才能得以實現(xiàn)。言語技能訓練必須遵循言語技能活動的規(guī)律、原則和方法。
總之,科學高效的言語技能訓練,能使學生在習得的基礎上,有效地掌握各項言語技能,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既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也是核心目標。
二、言語技能屬心智技能,必須通過訓練獲得
言語技能屬心智技能。言語心智技能,是以內部言語形式存在的,對個體言語實踐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并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言語,既是個體的聽說讀寫言語活動過程,也是個體的言語活動成品,比如,個體的一段話語、一篇文章、一個圖表等等。言語心智技能就存在于這些過程和成品當中,他人可以從中考察言語主體的心智技能水平。心智技能與內部語言直接相關,它的智力活動的性質和心理機制就更為明顯、更為突出了。換言之,訓練學生的言語心智技能就是直接培育了他們的心理機能,直接涉足了學生的智力活動領域。心理語言學研究指出,個體語言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言語表達和言語理解。言語技能可以對個體的言語活動進行有效的調節(jié)與控制。完備的言語活動步驟、有條理的言語活動順序、恰當?shù)难哉Z活動方式,都可以使學生的言語活動表現(xiàn)出相應的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能夠使他們去適應各種變化的情境。
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內化三個階段。比如閱讀鑒賞心智技能的形成,首先進入的是原型定向階段。原型,即閱讀鑒賞活動的“原樣”。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了解閱讀鑒賞活動的目標、動作要素、動作順序和動作執(zhí)行要求。原型操作就是依據(jù)心智技能的操作模式,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閱讀鑒賞活動程序計劃,以展開的、外顯的方式付諸實施。在多次實施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完備的閱讀鑒賞動覺映像和經驗。最后進入原型內化階段。原型內化,就是閱讀鑒賞心智活動的模式向學生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yōu)橛^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
總而言之,言語心智技能必須經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教學訓練才能獲得,它不同于自然養(yǎng)成的習慣。而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階段原理,為言語技能訓練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為實現(xiàn)言語技能訓練的高效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
三、言語技能訓練切合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開展言語技能訓練時,應徹底摒棄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動為學生的言語實踐和探究交流提供技能幫助,以便學生在言語實踐以及探究交流中主動地利用教師為其提供的各項言語技能進行意義建構,最終形成獨立的言語技能。
四、言語技能訓練作為一個系統(tǒng),需實現(xiàn)系統(tǒng)各要素的最優(yōu)化
言語技能訓練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它由若干要素構成,這些要素有教師、學生、文本、技法、指導方式、實踐方式、言語形式、人文精神等。作為言語技能訓練系統(tǒng),要讓各要素的協(xié)同組合功能達到最大化,力求使言語技能訓練模式系統(tǒng)實現(xiàn)最優(yōu)化目標。
言語技能訓練是一種具有規(guī)范性、指導性的訓練活動,它存在著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練習則是學生運用學得的各項技能進行言語實踐活動,并借此強化言語技能的活動。而作業(yè)則是言語技能訓練的拓展,在此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運用強化后的言語技能,靈活地選擇方式,有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言語技能訓練、練習和作業(yè),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于言語技能科學高效的訓練方式這一系統(tǒng)中,以最終提高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
五、在言語技能訓練過程中融注人文精神
言語技能訓練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屬性。優(yōu)秀的言語技能訓練,需要師生共有一種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來凝固化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使情感交融,形成一種癡迷如醉、回腸蕩氣的人化情境,從中體悟語言的妙處,學會運用語言的本領。如果言語技能訓練中科學主義泛濫,就很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過度追求教材體系的邏輯化、教學點的細密化;教學方法上對語言和內容的透析化、準確理解化;閱讀測試的標準化等等。言語技能訓練中分析詞句,不能停留在詞義、句法上,而要體現(xiàn)在表意上、意境上、情趣上,要多感性領悟,少理性分析;多直覺認知,少條分縷析,只有堅持科學和人文兩條腿走路,才會使言語技能訓練煥發(fā)出生機?!耙谎蕴谩笔降难哉Z技能訓練,無視學生這一主體的存在,學生沒有交流和實踐的空間,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若缺乏人文精神的滲透,只會使訓練變得枯燥乏味,甚至使學生對言語技能訓練產生逆反心理,如此,言語技能訓練有何效率可言?
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總趨勢,是人們有意或無意地追求人文精神的漸趨復歸,如強調語言和思維的結合,強調情感教育、文理情并重,強調審美教育,強調語言感覺(語感),強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身心,強調語文教師的人倫情懷與愛、師生主體投入,強調學生表達要有真情實感、真切體驗,強調求異思維、想象力培養(yǎng),強調教師的不同個性形成不同教學風格,等等。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融注人文精神也應該是言語技能訓練的特點。言語技能訓練中所用的材料是各類言語作品,這些作品的言語內容無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而這些文化和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長遠的,有的甚至影響終身。所以應通過言語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類、自然、宇宙的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對現(xiàn)狀不滿的批評精神和創(chuàng)造欲望,讓學生從內在到外在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用錢理群先生的話說,語文教學必須以“立人”為中心,即語文教學要讓學生由過去死記語文知識轉到通過言語形式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上來;由過去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轉到以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為主上來。只有在言語技能訓練中融注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具有高品位、高境界的人,才能保證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在言語技能訓練中,教師應以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活動能力為本,體現(xiàn)對學生的一種人文關懷。在言語技能指導和學生的言語實踐、探究交流活動中,立足于言語方式、方法本身,結合言語表現(xiàn)形式,利用言語活動的客體——文本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使言語訓練活動充滿人文色彩,由過去的枯燥乏味變?yōu)槿の稛o窮。在濃郁的人文氛圍中,各項言語技能得到有效的訓練,最終內化為學生穩(wěn)固的能力,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能夠得到切實提高。
(作者單位:江西省永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