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濱海學院商學院 張倩
中小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經營績效實證研究*
——基于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二階段DEA分析
青島濱海學院商學院 張倩
本文以2013~2014年國內12家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為研究樣本,采用二階段DEA模型,測算中小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的效率值。實證研究表明,2014年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的效率值均低于2013年,但未達到顯著性差異。與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相比,12家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在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方面都未達到最優(yōu)規(guī)模狀態(tài)。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均低下的銀行有3家,高盈利能力、低市場能力的銀行有2家,盈利能力低下主要來自純技術效率缺失,市場能力低下則主要來自規(guī)模效率缺失。
盈利能力 市場能力 二階段DEA 分布矩陣
一國金融系統(tǒng)是否安全,關系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在國內金融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評估國內中小型商業(yè)銀行的經營能力和經營績效,分析競爭優(yōu)劣勢,構建最佳經營策略,成為國內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面臨的重要選擇。銀行業(yè)的生產服務流程比較復雜,要想清晰地測算銀行業(yè)的真實投入、產出比較困難,基于此,學者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對銀行業(yè)的投入產出的界定也不同,總體而言,對銀行業(yè)的投入、產出的界定和衡量有三類:一是生產說,即銀行運營投入為勞動、資本、設備,產出為能產生利潤的金融服務的種類與數量,該種定義的優(yōu)點是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缺點是模糊了提供服務時所消耗的資源(Sherman&Gold,1985;Oral Kettanci Yolalan,1992)。二是中介說,即銀行作為資金使用者和資金借出者的中介,因此產出界定為房貸或投資金額,投入為包括諸如利息、勞動、營運成本等運營費用。三是資產說,即銀行作為貸款者和借款者的中介,產出項以資產負債表中資產類的貸款及同類資產來衡量,投入項以資產負債表中負債類的存款及同類負債來衡量(Grosskopf,Hayes and S.Yaisawarng,1993)。文獻研究顯示,大多學者采用中介說研究銀行業(yè)的經營績效。
從研究方法來看,大多對銀行經營績效的研究是以相對效率進行測評,通過對經營項目進行績效比對,選出最優(yōu)項目列入銀行經營序列中。銀行在制定競爭策略時,首先要了解哪些因素影響經營績效,因此本研究采用二階段數據包絡分析法(DEA),以我國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為研究樣本,以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的效率值建立管理矩陣,據此考查二者的相關性,厘清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的關鍵影響因素,構建提高經營績效的運營方案。
本文采用二階段DEA方法,試圖達到以下兩個目標:一是測評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并探討影響經營績效的關鍵因素;二是檢驗銀行規(guī)模在影響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方面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根據研究結果構建提高中小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經營績效的管理矩陣。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考慮到樣本的代表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國內12家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即平安銀行(2012年1月19日,深圳發(fā)展銀行并購平安銀行,并更名“平安銀行”)、上海浦東發(fā)展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yè)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廣發(fā)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恒豐銀行作為研究對象,采用2013、2014年的年度數據作為有效截面數據,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統(tǒng)計年鑒和12家銀行的年度財務報告。
(二)研究架構本文采用二階段DEA分析法,從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層面測評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的經營績效。第一階段盈利能力以“員工人數”、“營業(yè)支出”、“資本”為投入項,以“利息收入”、“稅前盈余”為產出項;第二階段市場能力以“利息收入”、“稅前盈余”為投入項,以“凈值”(研究以“凈值”代替“市值”作為產出項之一,是因為樣本銀行多為控股銀行,單獨并無市值可參考,且一般銀行凈值越大,反映出其市場競爭能力越強。)、“資產報酬率”為產出項(研究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架構
(三)研究方法在評價技術效率時,DEA分析法分為投入導向和產出導向,投入導向強調產出水平固定下尋求投入組合最小化,若具有技術效率則效率值為1,若不具有技術效率則效率值小于1。產出導向強調在投入水平固定時尋求產出最大化,若具有效率則效率值為1,若不具有效率則效率值小于1。在進行DEA分析時,可根據不同行業(yè)、不同生產或服務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投入導向或產出導向,基于銀行業(yè)是從管理者對資源可控視角,既有投入下追求產出項最大,因此本研究采用投入導向,采用二階段DEA分析法,根據整體效率CCR模式測算決策單位的整體效率,然后配合BCC模式計算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其中,整體效率為純技術效率與規(guī)模效率的乘積。純技術效率指各決策單位在每一年度的投入項目能否有效運用,以達到產出最大化或投入最小化,其數值表示投入要素在使用上的效率;而規(guī)模效率則是代表各決策單位在每一年度中產出與投入比例是否適當,亦即是否達到最大生產力,其數值越高表示規(guī)模愈適合,生產力也越大。
(一)描述性統(tǒng)計研究樣本選取國內12家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編號為01-12單位,因此2年運營年度的樣本共計24個。Wilcoxon符號驗定法可以驗定兩相依樣本是否來自同一母體,不必對母體做常態(tài)分配或變異數相等的假設,而且此驗定方法可以考慮差數的正、負,及其差數的大小等級,因此,以Wilcoxon符號驗定2013、2014年的效率值,以及銀行規(guī)模的效率值是否有顯著性差異。投入、產出項共計8個研究變量,其投入、產出項目基本統(tǒng)計情況見表1。
表1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匯總
(二)二階段DEA投入、產出相關性分析為探討二階段投入、產出項之間的相關性,首先進行Person相關性分析,表2、表3為相關系數的匯總。根據表2和表3,第一階段投入、產出項之間和第二階段投入、產出項之間皆存在顯著正相關,滿足了合理性、邏輯相關性、同向性的要求,符合DEA分析法中投入、產出項之間等幅擴張性的假設。
表2 第一階段投入、產出項相關性分析
表3 第二階段投入、產出項相關性分析
(三)效率值分析根據12家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二階段DEA分析,測算經營效率。首先根據固定規(guī)模報酬下的CCR模式測算決策單位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的整體效率TE和純技術效率PTE,然后根據規(guī)模報酬可變下的BCC模式計算規(guī)模效率SE(即TE除以PTE得SE),結果匯總于表4。
(1)TE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2013年第一階段盈利能力具有整體效率的銀行有5家,第二階段的市場能力具有整體效率的銀行有4家,2014年第一階段的盈利能力具有整體效率的銀行有2家,第二階段的市場能力具有整體效率的銀行只有1家。由此看來,無論是盈利能力還是市場能力,2014年具有整體效率的銀行數均少于2013年。
表4 2013年、2014年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的效率值
(2)PTE分析。2013年第一階段盈利能力具有純技術效率的銀行有2家,第二階段市場能力具有純技術效率的銀行有1家。2014年第一階段的盈利能力具有純技術效率的銀行有4家,第二階段市場能力具有純技術效率的銀行有3家。因此,無論是第一階段的盈利能力還是第二階段的市場能力,2014年具有純技術效率的銀行家數均高于2013年。
(3)SE分析。2013年有3家銀行達到規(guī)模效率,其中第一階段盈利能力的規(guī)模效率均值為0.9562,即在盈利能力上還有4.4%的改善空間,而第二階段市場能力的規(guī)模效率均值為0.6379,即在市場能力方面還有36.2%的提升空間。2014年有1家銀行達到規(guī)模效率,其中第一階段盈利能力的規(guī)模效率均值為0.9643,即在盈利能力上還有3.6%的改善空間,而第二階段市場能力的規(guī)模效率均值為0.5448,即在市場能力方面還有45.5%的提升空間。
(4)無效率來源分析。根據表5分析,造成2013~2014年第一階段盈利能力缺乏效率的原因主要來自純技術效率PTE,2013、2014年盈利能力PTE平均值(分別為0.8168、0.8630)小于規(guī)模效率SE平均值(分別為0.9562、0.9643);但第二階段市場能力無效率原因主要來自規(guī)模效率SE,表現在2013、2014年市場能力的規(guī)模效率SE平均值(分別為0.6379、0.5448)小于純技術效率平均值(分別為0.7401、0.6964)。
表5 2013年與2014年銀行效率值差異驗定
(5)效率值差異分析。為考查銀行規(guī)模對經營績效是否產生顯著性影響,采用魏克森等級符號驗定(Wilcoxon Signed-rank Test),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第一階段的盈利能力和第二階段的市場能力都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中國經濟環(huán)境的不景氣并未對中國銀行業(yè)的經營績效產生顯著影響。
為檢驗穩(wěn)健性,本文按照總資產進行分組,將總資產大于等于10000億人民幣的樣本銀行界定為大規(guī)模銀行,總資產小于10000億人民幣的銀行界定為小規(guī)模銀行,利用魏克森等級符號驗定,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第一階段盈利能力的TE、PTE與SE,大規(guī)模銀行和小規(guī)模銀行均通過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但第二階段盈利能力的TE、PTE與SE,無論大規(guī)模銀行還是小規(guī)模銀行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在盈利能力方面大規(guī)模銀行較有優(yōu)勢,但市場能力方面大規(guī)模銀行并不一定有優(yōu)勢。
表6 銀行規(guī)模分組的效率值差異驗定
(四)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分布矩陣以市場能力為橫軸,盈利能力為縱軸,以2013年、2014年各銀行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的平均整體效率TE值作為各象限臨界值(分別為0.8與0.5),形成四個象限的管理矩陣架構如圖2所示。
(1)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均高。該陣列屬于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都較高的銀行,盈利能力大于0.8,市場能力大于0.5,該類銀行相對于其他銀行具有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圖2顯示該象限有招商銀行、浦發(fā)銀行、興業(yè)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5家銀行,其中又以招商銀行表現最佳。
圖2 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分布矩陣
(2)盈利能力較低,市場能力較高。該陣列的銀行屬于盈利能力較低,但市場能力較高者,該類銀行目前盈利能力雖然較低,但具有較高的市場潛力,圖2顯示有光大銀行、華夏銀行2家銀行。
(3)盈利能力較高,市場能力較低。該陣列的銀行屬于盈利能力較高,但市場能力較低者,此類銀行目前盈利狀況雖然較佳,但市場發(fā)展?jié)摿^差,該類銀行有廣發(fā)銀行、平安銀行2家。
(4)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均較低。該陣列的銀行屬于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皆較低者,其盈利狀況與市場能力表現皆不佳,此類銀行有恒豐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3家銀行。
(一)結論本文運用2013~2014年的數據資料,以國內12家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為研究樣本,采用二階段DEA方法,系統(tǒng)探索中小型商業(yè)銀行的經營績效,并根據效率值差異建立適宜的管理方案。研究表明:(1)2014年無論在盈利能力還是市場能力的整體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與規(guī)模效率,有效率銀行家數及平均效率值均低于2013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對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的經營效率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但這一影響并不嚴重。(2)在規(guī)模報酬方面,無論是盈利能力還是市場能力層面,各股份制商業(yè)銀行都未處于最佳營運規(guī)模。(3)對于造成國內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整體效率較低的原因,盈利能力層面主要是純技術效率較低所導致,市場能力層面主要是規(guī)模效率較低所導致。(4)盈利能力方面,大規(guī)模銀行在整體效率、純技術效率、規(guī)模效率等方面都顯著高于小規(guī)模銀行;而在市場能力方面,大規(guī)模銀行、小規(guī)模銀行在整體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guī)模效率上都不存在顯著差異。(5)影響國內中小型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盈利能力的最重要因素為營業(yè)支出,其次是員工人數,而影響市場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是稅前盈余。
(二)建議
(1)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都較高的銀行,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對競爭優(yōu)勢,但仍需持續(xù)提升或保持競爭優(yōu)勢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策略。(2)盈利能力較低,市場能力較高的銀行,由于盈利能力表現不佳,但市場能力方面具有發(fā)展?jié)摿?,應把握時機進行業(yè)務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和管理創(chuàng)新,積極開拓市場,延伸盈利模式提升競爭優(yōu)勢。(3)盈利能力較高,市場能力較低的銀行由于盈利能力表現較佳,市場發(fā)展?jié)摿Ρ憩F不佳,可考慮開發(fā)新業(yè)務、新服務,拓展盈利渠道,或進行資源重新優(yōu)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市場競爭力。(4)盈利能力與市場能力都表現不佳的銀行,要總結盈利能力和市場能力表現不佳的深層次原因,分析外部市場環(huán)境,剖析內部經營管理,查找問題并予以改進,如因市場競爭激烈,無法增加業(yè)務量時,應考慮開拓新的業(yè)務空間,必要時可考慮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或者與其他金融機構合并重組。
*本文受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資助(項目編號:16NDJC132YB)。
[1]何軍耀、葛吉林:《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經營績效研究——基于12家銀行2011年數據分析》,《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2]程繼爽:《中小上市銀行盈利能力比較研究——以華夏銀行為例》,《會計之友》2012年第5期。
[3]李翔、宋良榮:《基于CAMEL評級體系的國有商業(yè)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經營績效比較》,《財會通訊》2012年第3期。
[4]朱衛(wèi)東、胡柳、李紹華、梁波:《上市銀行盈利能力與風險盈利能力比較研究——基于上市國有、股份制銀行的實證分析》,《財會通訊》2014年第2期。
[5]郭娜:《中國上市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研究:方向與路徑》,《農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7期。
[6]鄭嗚、肖?。骸顿Y本結構、代理成本與銀行價值——基于我國中小股份制銀行財務數據的實證分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7]劉孟飛、張曉嵐、張超:《我國商業(yè)銀行業(yè)務多元化、經營績效與風險相關性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12年第8期。
[8]李堪:《商業(yè)銀行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的實證分析》,《金融論壇》2013年第5期。
[9]M.,S.Grosskopf,K.Hayes and S.Yaisawarng.Output Allocativ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Bank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3,17,349-366.
[10]Oral,M.,O.Kettani,andR.Yolalan.AnEmpirical StudyAnalyzingtheProductivityofBankBranches.IIE Transactions,1992,24,166-177.
[11]Sherman H.D.&F.Gold.Bank Branch Operating Efficiency;Evaluation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5,9,297-315.
(編輯 朱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