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作森
【摘 要】學校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它是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結合區(qū)域內的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具體情況,由學校自主研發(fā)的課程。作為學校這一層級的研發(fā)與管理團隊,在開發(fā)、實踐校本課程時,應挖掘好校本資源,編寫好校本教材,落實好校本管理,使校本課程真正走向新天地。
【關鍵詞】校本課程 開發(fā) 管理
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指學校依據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以利用和開發(fā)的資源,由學校教育人員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課程開發(fā)活動。筆者以為,學校落實以校為本的課程應充分挖掘好校本資源,編寫好校本教材,落實好校本管理,只有這樣,才能讓校本課程開發(fā)建設及實施真正落到實處。
一、挖掘好校本資源
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引領學生保護和弘揚鄉(xiāng)土(區(qū)域)文化的精華,準確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是新時期學校開發(fā)校本課程的一條新路子,也是留住鄉(xiāng)土(區(qū)域)文化基因并使其代代相傳的根本所在。筆者生活的恩施山鄉(xiāng)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是巴文化的發(fā)源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這里交匯,擺手舞、銅鈴舞、蓮香舞舞動連綿山岳;山歌、情歌、民歌溢滿八百里清江。這里有東方情人節(jié)相親民俗——土家“女兒會”,有曾搬進央視青歌賽的土家人生死歌舞——“撒爾嗬”, 韻味綿長的民族風情留給我們無價寶藏。為了更好地將蘊含濃濃鄉(xiāng)土氣息的非物質文化搬進校園,我們將適合學生學習和演繹的內容作為一種校本課程資源來開發(fā)和傳承。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所在地域的固有文化特色,并用慧眼挑拾精髓,便可以結出校本課程開發(fā)之果。
二、編寫好校本教材
教材是學生與文化知識、文化認同、實踐體驗溝通的一種媒介和工具,學校應本著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個性、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理性思考來設計校本教材。在編寫教材時,首先是要明確課程目標、實施細則及評價標準等要素,然后嚴格按照操作流程辦事,即選定編委、構思框架、篩選材料、擬定初稿、教學實驗、調整內容、專家指導、修改定稿。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就據此整理、設計并推出了《民族藝術》《經典美讀》兩套圖文并茂、情趣相間、易教易學的校本教材。
《民族藝術》教材,屬于實踐活動類課程。學校充分吸納了恩施山寨的民風民俗、民禮民情來補充校本教材營養(yǎng)。如織土家服飾:西蘭卡普。烹土家飲食:油茶湯、合渣飯、社飯。唱土家歌曲:龍船調、出嫁歌、石工號子、陪十姊妹(十弟兄)歌。跳土家舞蹈:擺手舞、清江舞、民族操、竹竿舞、蓮香舞、采蓮船、儺戲、撒爾嗬。吹打土家樂器:竹笛、嗩吶、葫蘆絲、腰鼓、大鼓。做土家運動:踩高蹺、打陀螺、踢毽子。識土家寨子:吊腳樓、板壁屋、土磚瓦屋。學土家工藝:編篾簍、修打杵、箍木桶、打石磨……將鄉(xiāng)土文化內化為校本課程,藝人與教師同研,非物質文化精髓與課程開設相諧,繼承與發(fā)展并舉。
《經典美讀》教材,屬于理論知識課程形態(tài)。學校按照必讀和選讀兩類分年段進行編排,每個年段按課程標準的要求另附推介閱讀的具體篇目,讓師生循序漸進地從“經典”里潤澤心靈,在“經典”里熏染靈魂。如低段學生美讀童謠、兒歌和注音版的《弟子規(gu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中段學生美讀古詩詞和校訂版的《朱子童蒙須知》《對韻歌》等;高段學生美讀《四書五經》以及中外名篇等。使睿語哲思、足智大慧在學生的漸讀漸悟中升華、積淀。
三、落實好校本管理
有了教材,不等于就有了校本課程。教材只是解決了課程之源,還需要學校在開發(fā)流程上加以落實和挖掘,更需要指導教師深耕細作。在校本課程教學管理上,筆者所在學校著重從 “教師”“教學”兩個層面上發(fā)力。
師資:揚長補短。我們采取的是“用絕技”和“補短板”的方式,讓師資更充沛和接地氣?!坝媒^技”就是充分發(fā)揮學校教師的現(xiàn)有特長,根據教師的特長開發(fā)課程,設立項目。如藝體類的書法、攝影、武術、跆拳道、棋藝等;實踐創(chuàng)新類的播音與主持、科技創(chuàng)新、英語口語等;樂器演奏類的嗩吶、電子琴、鋼琴、吉他、琵琶等。另外,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民間藝人、本區(qū)域教育文化等部門的專業(yè)人士,甚至還有本身就有特長的學生家長,以“補短板”的方式充實師資源。同時,特別注重加強在職教師在某種專業(yè)領域里的提高培訓,促使師源不竭。
管理:崇尚精細。首先,軟件管理符合常規(guī)。整個校本課程的備、教、輔、考、擬、析、評均納入和國家、地方課程同等的教學管理體系,并開足課時。同時,審核好相關校本課程管理制度和《學校課程開發(fā)方案》,加強教學實施的評定和學生發(fā)展狀況評價的管理。其次,硬件管理滿足需求。如開發(fā)校本課程所需的各類藝體器材如鋼(電子)琴、葫蘆絲、腰鼓、嗩吶、毽球、竹竿、陀螺、高蹺、音響等,做到有“工”可開、有“材”可用。第三,特色管理提高檔次。從時間保障上,學校實行固定時間與擇日擇時相互搭配。每周四最后一節(jié)課為固定校本課程教學與展示時間,同時隨著節(jié)令和學校月中心工作的變動進行補充性課程安排。實行“課程清單”與“課程超市”同步接軌,做到課課有內容,人人有選項,月月有展演,期期有匯報,年年有突破。從教師配備上,除充分挖掘現(xiàn)有教師潛能外,每期照例固定聘請一名村(社)區(qū)民間藝人進行民俗藝術傳承教學。學校還與湖北民族學院合作,由大學派遣比較優(yōu)秀的藝術專業(yè)學生在固定的校本課程時間里進行實習性教學。自2016年春季起,學校從湖北電視臺引進專業(yè)人士,進行純公益性的播音與主持愛心輔導,力爭做到互補互惠,導有其方,學有其果。在課程評價上,從“目標、方案、實施、效果”等四個方面進行反饋與考核,達到評有所依,評有所獲。
總之,開發(fā)校本課程是學校教學領域里的一項特別重要的研究活動,應在“本”字上聚智發(fā)力,若能開辟好“本土”即挖掘好校本資源,寫好“本章”即編寫好校本教材,呵護好“本體”即落實好校本管理,就能讓校本課程研發(fā)有源、開發(fā)有道、探索有方,真正走向研究與實踐的新天地。
(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zhèn)中心小學 44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