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認同轉(zhuǎn)向之下菲律賓華人家庭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研究*
        ——基于500多名新生代華裔的調(diào)查分析

        2017-01-04 06:41:28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華校華文華裔

        認同轉(zhuǎn)向之下菲律賓華人家庭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研究*
        ——基于500多名新生代華裔的調(diào)查分析

        沈 玲

        (華僑大學 華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菲律賓;華裔研究;新生代;國家認同;華文教育;語言社會學;語言環(huán)境

        論文結(jié)合對500多名菲律賓新生代華裔的問卷調(diào)查,對華人家庭成員幾種主要語言文字的掌握程度與使用現(xiàn)狀和華人家庭三代人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現(xiàn)狀及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闡述。認為菲律賓華人家庭各成員普遍具備多語種的聽說讀寫能力。菲律賓華人家庭中仍有包括漢語方言在內(nèi)的語言環(huán)境,不過,家庭成員間的日常交際用語和家庭成員對外的主要用語、民族文字應(yīng)用與閱讀喜好等方面略有不同。華人家庭中的大多數(shù)都能較為熟練地運用菲律賓語和英語進行交際,這表明他們與菲律賓主流社會、與英語社會的語言交流障礙已基本去除。菲律賓政府各時期對華文教育的不同政策導(dǎo)致了華人家庭三代人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字掌握與使用水平。新生代華裔在本民族語言傳承方面較為堅持,只是他們的民族語言文字水平在未來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一群體對民族語言文字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

        菲律賓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華人是菲律賓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后裔中人數(shù)最多的。菲律賓華僑華人約有150萬~200萬人,約占菲律賓總?cè)丝诘?%。從民族融合情況來看,菲律賓的華人與菲律賓原住民相處融洽,現(xiàn)在的華人絕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華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菲華混血的后裔。目前保留華人特征的約有60萬~80萬人,其中聚居在大馬尼拉地區(qū)的約占60%,散居其他各地的約占40%。[1]

        中國人移居菲律賓時間較早,但早期的中國人普遍保持著葉落歸根的想法,他們在身份上與文化上都認同中國。有學者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所作的調(diào)查表明,“華人可能深深融入菲律賓生活中,但沒有被菲(族)人同化,他們可能和菲律賓人有共同價值觀和理念,但他們不是菲人而是華人。他們自己如此認為,而菲律賓人也如是看。”[2]1975年中菲建交,“極大地推進了菲律賓華人的整合,成為菲華融合的催化劑。”[3]菲律賓華人集體轉(zhuǎn)籍之后,“華人社會成員由此前的以具有中國僑民身份者為主的華僑社會轉(zhuǎn)變?yōu)橐苑萍A人為主的華人社會。這個社會的成員絕大多數(shù)已基本上同化于菲律賓社會,這個社會本身也擺脫了幾百年來與當?shù)刂髁魃鐣母綦x狀態(tài),逐漸融入菲律賓大社會?!保?]由是,第三代、第四代華人更加本土化,華人的認同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菲律賓華人“不再把中國當作是自己的祖國,而是把菲律賓當作是自己的祖國,他們已經(jīng)成為菲律賓公民,理所當然地要效忠菲律賓”。[5]

        認同包括自我認同和集體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文化認同即屬于集體認同。集體認同中的歷史、性別等因素可以促成自我認同的形成,而自我認同又能影響集體認同的產(chǎn)生。在認同過程中,語言的作用極其重要,因為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承載體,是族群認同的一個重要標志。[6]學習、使用和發(fā)展族群語言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重要語言人權(quán),每個人都有充分學習本群體語言的權(quán)利,同時學習、使用和發(fā)展民族語言與文字是一個民族或一個族群文化得以延續(xù)的根本之一?!罢Z言所得以表達的形式及其本身決定了主體性”,“我在語言中認同了自己?!保?]

        目前學術(shù)界針對菲律賓華人的語言問題,尤其是民族語言問題的研究,以實證研究與定量研究居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領(lǐng)域:一是二語習得與漢語偏誤研究;①如郭如平的碩士論文《菲律賓華校中級漢語水平學生比較句習得研究》、孟若虹的碩士論文《從菲律賓華裔學生的漢字偏誤看綜合課的漢字教學》、李芃秋的《菲律賓華裔漢語學習者“被”字句書面輸出動態(tài)調(diào)查分析》、王文藝的《從語法偏誤看華語教學中應(yīng)注意的問題——以菲律賓華校學生作文為例》等均是此類研究。二是菲律賓華裔青少年漢語學習與社會環(huán)境之關(guān)系研究。這類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②如高愛軍的碩士論文《菲律賓華裔中學生文化背景及語言環(huán)境現(xiàn)狀調(diào)查——以基立學院為例》、劉春平的碩士論文《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華語環(huán)境、華語使用情況調(diào)查分析》、章石芳的博士論文《族群文化認同視野下菲律賓華族移民母語教育發(fā)展及方略研究》及其《菲律賓華裔中學生族群文化認同調(diào)查研究》、《菲律賓華裔中學生中文學習態(tài)度調(diào)查分析》等文均為此類研究。僅就調(diào)查對象而言,有論文選擇菲律賓某所學校進行調(diào)查,也有少數(shù)論文對來華菲律賓留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從研究內(nèi)容看,有論文調(diào)查了華裔學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家庭語言環(huán)境情況及菲華社會與當?shù)刂髁魃鐣娜诤锨闆r;有論文調(diào)查了當代菲律賓華族中學生的認同現(xiàn)狀,認為當代菲律賓華族中學生已經(jīng)高度融入菲律賓主流社會,菲華中學生的母語基因呈弱化之態(tài)勢,菲華中學生中文學習態(tài)度總體不佳;等等。整體而言,對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語言狀況研究依然薄弱。關(guān)于菲律賓語言環(huán)境的研究,數(shù)量非常少,隨機性的抽樣調(diào)查,并不代表大多數(shù)華裔青少年真實的語言狀況。[8]

        總體來看,現(xiàn)有針對菲律賓華裔民族語言展開的研究,調(diào)查對象的年齡層次區(qū)間劃分沒有明晰的界限,研究也多集中在語言運用本身方面,忽略了族群文字的閱讀喜好與運用,并且缺少代際間的比較研究。在菲律賓華人社會的認同,特別是國家認同發(fā)生轉(zhuǎn)向的同時,這一群體,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華裔青少年,他們的民族語言文字的水平如何?國家認同的轉(zhuǎn)向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民族語言文字的掌握與使用?華人家庭三代人之間民族語言文字水平與使用喜好究竟有何不同,原因何在?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按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觀點,青年期是自我認同的關(guān)鍵時期,直到青年期之末,有了明確的思想意識的控制與引導(dǎo),自我認同的最后整合才有可能完成。青年時期是塑造民族文化認同的最佳時期。只有充分了解華裔青少年的民族語言現(xiàn)狀,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向他們傳授民族語言文字并強化其民族文化認同。基于此,本課題組于2013年4月對菲律賓20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華裔青少年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除了個人情況部分的問題只針對華裔青少年外,問卷其他問題均涉及華人家庭三代人。調(diào)查對象為菲律賓來華參加華裔青少年學中文夏令營的學生。

        一、調(diào)查情況說明

        表1 菲律賓新生代華裔的基本情況

        本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502份,回收問卷50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452份,有效率為90%??紤]到調(diào)查對象的漢語水平,調(diào)查問卷分別設(shè)有漢語版和英語版。菲律賓新生代華裔青少年因自身漢語水平原因,均選擇英語版問卷作答。接受調(diào)查的所有對象均生于1990年以后,平均年齡14.37歲。調(diào)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本調(diào)查主要是針對來華的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展開的。接受調(diào)查的新生代華裔中有94%的人為菲律賓籍,其中中菲混血兒占30%以上。這一族際通婚比例從一個側(cè)面說明華人與菲律賓當?shù)鼐用裨谏盍晳T、語言使用等方面趨于融合,華人與菲律賓當?shù)鼐用裣嗵庉^為融洽。

        一般來說,選擇來中國進行中文學習的華裔青少年對中國有著親近的情感,更愿意學習與使用本族群的語言。本調(diào)查中的菲律賓新生代華裔青少年學習中文的時間最長的為12年,最短的也有1年,平均學習中文8.49年;有66.14%的新生代華裔青少年參加過“漢語橋”、“中華知識競賽”之類的活動。

        從漢語學習動機來看,接受調(diào)查的新生代華裔青少年中有34.31%是因為家中長輩的要求而學習中文,21.41%出于工具性動機學習中文,12.2%的新生代是“自己想學,因為是華人”,還有9.21%的人是因為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而學習中文,0.97%的人因為想到中國來旅行而學習中文,11.14%的人因為想到中國來定居而學中文。結(jié)果表明,除了因家長要求學習中文的第一動機之外,菲律賓新生代華裔青少年中選擇“自己想學,因為是華人”的人數(shù)僅次于選擇“中文將來對找工作有用”這一動機的人數(shù),而且表示“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和“想到中國定居”才學中文的人數(shù)也相對較多??梢?,菲律賓新生代華裔中的不少人仍然保持著筑基于本民族語言認同和文化認同之上的身份認同與族群認同。

        調(diào)查還顯示,有22.63%的新生代華裔青少年表示如果有機會,愿意到中國長期學習中文;13.39%的表示不愿意到中國長期學習中文;另有62.12%的要看情況決定。有53.85%的新生代華裔表示將來會堅持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中文;不會堅持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中文的占17.95%;有11.38%的人表示,只要自己的孩子會聽會說漢語方言,不一定要學習中文;另有15.71%的表示將來由孩子自己決定。另外,有56%的人表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來會讓自己的孩子到中國學習中文;9.22%的人表示將來不會送孩子到中國學習中文,但一定會讓孩子在華校學習中文;有16%的表示將來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到中國學習中文;17.22%的堅持將來由自己的孩子決定是否到中國學習中文。從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新生代華裔目前中文程度不高,但半數(shù)以上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學習中文,也會堅持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中文。菲律賓是一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國家,在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視孩子的自主性,但從調(diào)查來看,只有17.22%的新生代華裔表示在未來由孩子自己決定是否學習中文,而更多的則表示會堅持讓孩子學習中文。

        二、華人家庭成員幾種主要語言的掌握與使用

        (一)華人家庭成員幾種主要語言的掌握

        菲律賓華人家庭成員幾種主要語言的掌握程度決定了他們的語言使用狀況。在菲律賓華人社會,漢語普通話、祖籍方言、英語和菲律賓語均有使用人群。本調(diào)查組就這幾種主要語言在華人家庭三代人中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如表2所示。

        表2 華人家庭三代人主要語言的掌握情況

        從表2可以大致看出菲律賓新生代華裔所在家庭幾種主要語言的掌握情況。就語言的流利程度來看,華人家庭三代人的表現(xiàn)各不相同。

        1.普通話

        綜合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在菲律賓華人家庭中,第一代的普通話流利程度最高,聽不懂、也不會說的比例是三代人中最低的;第二代的普通話流利程度次之;而第三代的普通話流利程度最低,聽不懂、也不會說的比例是三代人中最高的。通過對菲律賓華人家庭三代人普通話水平的分析發(fā)現(xiàn),輩份越高,普通話流利的人越多;輩份越低,普通話流利的人越少。

        2.祖籍方言

        菲律賓華人主要來自福建省,除此之外,廣東省和臺灣省也是菲律賓華人的主要來源地。從漢語方言來看,閩南話使用范圍相當廣,既是菲律賓華人社會的通用語言也是菲律賓的主要商業(yè)用語。甚至有學者認為“我們需要靠福建話來保持華人風俗習慣和文化;(菲律賓)華人社會之成為‘華人社會’是因為他的語言——福建話(閩南話)”。[9]“菲律賓華人就是福建、閩南一帶和菲律賓的混血兒”,“菲律賓華語就是福建閩南一帶和菲律賓的‘混血語’(mestizo Language)”。[10]

        調(diào)查表明,現(xiàn)在菲律賓華人家庭還有不少人會說祖籍方言,但接受調(diào)查的華人家庭三代人祖籍方言的熟練程度并非很高,第一代與第二代聽說流利的不足30%,總體聽說一般。

        本次調(diào)查問卷中有一題涉及菲律賓華人家族的遷移史,當問及“您的家族從什么時候開始定居到菲律賓”時,77.06%的第三代選擇“不清楚”;選擇從父母開始定居到菲律賓的占2.59%;選擇從祖輩開始的占6.59%。當問及“您的家族從哪兒移居到菲律賓”時,76.76%的第三代選擇“不清楚”,知道自己家族從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移居到菲律賓的只占19.27%,這說明第三代對家族史的了解程度不高。而問及其祖輩的國籍時,有68.79%的第三代表示不清楚。雖然本調(diào)查對象的平均年齡不到15歲,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調(diào)查結(jié)論,但這些仍能從側(cè)面表明第三代對祖輩的遷移史了解不充分。另外,在菲律賓的華人有不少已經(jīng)是第四代、第五代移民,本土化程度比較高,對祖籍方言的掌握程度自然較為一般。

        3.英語

        從表2可以發(fā)現(xiàn),菲律賓華人家庭第一代人中“聽不懂,也不會說”英語的比例最高,而第二代的英語程度是三代人中最高的,聽說流利者占26.3%,加上聽說一般的,有近63%的人能用英語進行交際。

        4.菲律賓語

        就菲律賓語而言,菲律賓語的流利程度與代際關(guān)系呈負相關(guān),即輩份越低,菲律賓語流利程度就越高。接受調(diào)查的新生代華裔青少年中有2.59%的家庭是從父母開始定居到菲律賓的,并且新生代華裔青少年中有5.43%的家庭是中國籍。這也是調(diào)查顯示華人家庭中無論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菲律賓語聽說流利的比例都未達到100%的原因。

        (二)華人家庭成員幾種主要語言的使用情況

        菲律賓華人處于多語使用環(huán)境之下,基本具備多種語言交流的能力。

        1.華人家庭第一代、第二代的語言使用情況

        調(diào)查顯示,華人家庭中第一代和華人朋友、親戚之間交談用語也較為復(fù)雜多樣,其中用閩南話交流的人數(shù)最多,其次為漢語普通話,再次為“混合,但以漢語方言為主”。若將包括閩南話、潮州話、客家話、粵語、普通話在內(nèi)的漢語一起進行統(tǒng)計,則第一代中有66.67%的人在日常交際時使用漢語(包括方言)。這一調(diào)查表明,華人家庭中第一代是使用漢語,尤其是閩南話交際最頻繁的一個群體。

        華人家庭中第二代交流時存在著語言混雜情況,但漢語方言所占比例最高(22.87%)。若將閩南話、潮州話、客家話和普通話在內(nèi)的幾種語言使用比例相加,則占了54.77%。在菲律賓華人家庭內(nèi)部,父母之間更傾向于用祖籍方言進行交流。華人家庭第二代和第一代交談時也是語言混雜,但菲律賓語所占比例最高(23.04%),不過“混雜,以漢語方言為主”的比例也有22.15%,而若統(tǒng)計包括漢語普通話在內(nèi)的各種漢語方言的使用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有53.42%的人在用漢語進行交流,高于菲律賓語的使用比例。

        華人家庭中第二代和華人朋友之間交流用語“混雜,以漢語方言為主”占第一位;其次為“混合,但以菲律賓語為主”;再次則單純用菲律賓語交流。若將包括閩南話、潮州話、粵語、普通話在內(nèi)的漢語進行統(tǒng)計,則比例為53.79%。這一數(shù)據(jù)表明,華人家庭第二代與其華人朋友之間交流,包括方言在內(nèi)的漢語是主要用語,亦即在華人中年人之間,漢語保留情況總體較好,使用率較高。

        2.華人家庭第三代幾種語言的使用情況

        調(diào)查表明,菲律賓華人家庭的第三代在家庭內(nèi)部主要使用“混合語,但以漢語方言為主”,而在對外交際時,如對華人同學、朋友、親戚和公共場所時則是“混合,但以菲律賓語為主”。

        表3 華人家庭第三代幾種主要語言的使用情況

        從表3的幾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三代普遍掌握多種語言,公共場合的語言多數(shù)以菲律賓語為主,英語的使用情況不如菲律賓語、漢語方言和漢語普通話。在菲律賓華人家庭中,第一代與第三代、第一代與第二代之間漢語普通話的使用人數(shù)居前兩位,且第三代和第一代之間漢語方言的使用人數(shù)也較多,這表明新時期菲律賓華人家庭中仍有意識地保留使用漢語的習慣。

        本調(diào)查是針對來華的菲律賓華裔青少年進行的。有研究者也曾對菲律賓本土的華族語言使用情況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隨著各族群相互交流溝通的深入,各民族語言間常發(fā)生融合、替換和分化,菲律賓三代華人的語言使用水平出現(xiàn)了差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菲律賓華族華語、福建方言的掌握比例在下降而其英語和菲律賓語的掌握比例在增長,特別是在‘第三代’中熟練掌握華語的人數(shù)只占11.3%。”[11]從本調(diào)查來看,菲律賓華裔青少年說普通話和祖籍方言流利者的比例與說英語流利者的比例相差并不太大,與說菲律賓語流利者的比例相差略大。若進行代際比較,則第三代的華語(含方言)水平在下降。同一家庭三代人之間,第一代與第二代對祖籍國語言掌握情況好于第三代,第三代則更好地掌握了菲律賓語,對外交際時也更為自然地運用住在國的語言。

        有學者運用心理學詞語自由聯(lián)想方式進行實驗,調(diào)查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語言情感與文化認同。結(jié)果顯示,在來福建留學的86名華裔大學生的心目中,閩南話的親切度最高,漢語個人喜好度最高,但易懂度最低;英語的全球影響度最高;菲律賓語的易懂度最高,其次是英語。[12]本調(diào)查只針對來福建進行短期中文學習的華裔,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僅就語言的實際使用情況而言,無論是方言還是漢語普通話,運用場合都不是很多??梢?0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華裔青少年雖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認同,但從實際語言使用來看,他們對民族語言的情感并沒有表現(xiàn)出特別的一面,相反,不少人因菲律賓語的掌握程度較好,傾向于更多地運用菲律賓語。

        (三)華人家庭成員媒體用語喜好分析

        本調(diào)查組對菲律賓華人家庭中三代人對各類媒體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見表4。

        表4 華人家庭各代成員對各類媒體的使用情況

        菲律賓華人家庭三代人最常用的媒體從高到低依次均為報紙、雜志、影視、廣播和網(wǎng)絡(luò)。這表明,在菲律賓華人家庭中,傳統(tǒng)媒體比新媒體有著更大的使用空間,華人家庭三代人對媒體的使用情況基本相同。

        課題組以中文、英文和菲律賓文三大主要語言為例,對華人家庭的媒體使用情況進行了綜合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5。

        表5 華人家庭各代成員對各類媒體語言的使用選擇

        結(jié)合表4和表5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菲律賓華人家庭中不用網(wǎng)絡(luò)的人數(shù)最多,而報紙則成為人人閱讀的媒體,但中文報紙的閱讀人數(shù)并不算多,更多的人閱讀英文或菲律賓文報紙。具體而言,就報紙、雜志這一類紙質(zhì)媒體來說,菲律賓華人家庭中三代人的選擇不同。英文雜志的閱讀人數(shù)最多,且與代際關(guān)系呈負相關(guān),即輩份越高,閱讀的人數(shù)越少。而英文報紙與代際關(guān)系也呈負相關(guān),即輩份越高,閱讀的人數(shù)越少。中文雜志的閱讀人數(shù)、中文影視的觀看人數(shù)則與代際關(guān)系呈正相關(guān),即輩份越高,閱讀的人數(shù)也越多。表5顯示,無論是報紙、雜志、影視、廣播還是網(wǎng)絡(luò),華人家庭第一代人、第二代和第三代都偏向于英文或菲律賓文版。

        本調(diào)查顯示,在中文書籍、中文報紙和中文雜志之中,13.35%的華人家庭擁有最多的是中文書籍,5.68%的華人家庭擁有最多的是中文報紙,27.56%的家庭擁有最多的是中文雜志,51.99%的華人家庭沒有任何中文書刊雜志。前面對新生代華裔家庭用語的調(diào)查已表明,華人家庭仍保留有漢語的言說環(huán)境,此處調(diào)查顯示,菲律賓華人家庭中也有一定的中文閱讀習慣。這些都表明菲律賓華人具有一定的中華文化和華人認同意識。有研究者認為,“當今菲律賓社會的華文報刊大多擁有穩(wěn)定的閱讀群,能基本維持生計,但是隨著新一代華人華語能力的下降,華報在第三代華人中的影響力已經(jīng)基本消失?!保?3]不過,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情況并非如此。中文報紙的閱讀人數(shù)在華人家庭三代人中呈曲線發(fā)展,雖然第二代人中閱讀中文報紙的人數(shù)下降至第一代閱讀人數(shù)的一半,但第三代即新生代華裔閱讀中文報紙的人數(shù)呈上升趨勢。這表明,華文報紙的影響并未消失。

        表6 華人家庭各成員紙質(zhì)媒體文字閱讀選擇

        表6顯示,在中文報紙/雜志這一類紙質(zhì)媒體的使用語言中,菲律賓華人家庭三代人之間有較明顯的傾向性,第一代愿意閱讀繁體字的比例高于簡體字,而第二代和第三代閱讀簡體字的比例要高于繁體字,這一傾向在第三代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由于歷史原因,菲律賓華校最早使用的是大陸中華書局等編印的教材,后來則長期使用臺灣編印的教材。迄今為止,菲律賓華文教育是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用閩南話教學還是用普通話教學一直是爭論的話題。菲律賓第一代和第二代華人多數(shù)接受的是繁體字教育。而后隨著中菲關(guān)系的正?;坡少e華校的教材有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從2003年起,中國政府開始每年為菲律賓華校提供漢語志愿者和外派教師,學校的教學媒介語是漢語普通話,使用的是中國漢辦的教材。對本次調(diào)查對象——菲律賓新生代華裔來說,他們使用的中文教材已絕大多數(shù)是簡體字,他們也更愿意讀簡體字。不過菲律賓華人社會的中文報紙、雜志仍以繁體字為主,因此,這一代人還是有不少習慣閱讀繁體字。調(diào)查同時顯示,在華人家庭中依然保有使用漢字的環(huán)境,使用人數(shù)一般在一半左右,而從不寫漢字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從訪談與觀察來看,新生代華裔的漢語水平尚未達到自如地表達與交流的程度,這些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接受。因此,若要提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菲律賓新生代華裔中的傳播效度,必須針對華裔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媒體和符合其閱讀習慣的文字,既要重視報紙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也要注意網(wǎng)絡(luò)的力量與影視的作用。

        三、華人家庭三代人民族語言文字掌握情況原因分析

        菲律賓新生代華裔青少年所在的家庭在語言使用方面情況復(fù)雜。家庭成員間的日常交際用語和家庭成員對外的主要用語略有不同。在家庭成員間,包括方言在內(nèi)的漢語是首選用語,對外則以菲律賓語為主。新生代華裔具有多語能力,但漢語水平是三代人中最低的,而其菲律賓語水平卻是最高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同樣具備多語能力,除了漢語普通話與方言外,還能較為自如地運用菲律賓語和英語進行交際。同時,在民族語言文字應(yīng)用能力方面,菲律賓華人家庭三代人之間表現(xiàn)亦略有差別。

        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較為復(fù)雜,既有個人因素,又有社會因素。而華人的語言文字應(yīng)用范圍與水平最終還是與菲律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政策息息相關(guān)。本調(diào)查組考察了菲律賓新生代華裔所在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情況。結(jié)果如表7所示。

        表7 華人家庭三代人的受教育情況

        表7顯示,菲律賓華人總體接受教育情況良好,第一代和第二代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高中及以上的學歷。下面將結(jié)合菲律賓華僑教育的發(fā)展歷史對菲律賓華人家庭三代人的語言文字——主要是民族語言文字的掌握情況進行原因分析。

        (一)華人家庭第一代

        本文所調(diào)查的華人家庭第一代多出生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成長受教育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他們成長并接受教育的時候,菲律賓的華校大部分實行雙學制,上午上中文課,下午上英文課。中文教材來自中國,由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書局編印。1949年后華校教材改用中國臺灣編印的教科書,中文教師也多來自中國臺灣;英文教材用的是菲律賓教育部編訂、美國印刷的教材,教師除了菲律賓人外,還有少數(shù)美國人。中文是中文部的教學媒介語,教學內(nèi)容側(cè)重中華文化。英文部則注重菲律賓的政治、歷史、地理及風土人情等。

        從管理來看,菲律賓對華校實行雙督察,中國方面督察華校中文部(戰(zhàn)后由臺灣方面督管),菲律賓教育局只管英文部。菲律賓的教育法令對教師資格審查極其嚴格,最初規(guī)定師范學校畢業(yè),經(jīng)過考試、考核的人才能當小學教師。二戰(zhàn)后又規(guī)定要有大學兩年制小學師范??飘厴I(yè),經(jīng)過考試才能任小學教師。受此影響,華校中文部對教師的質(zhì)量也非常重視。同時,菲律賓教育局對學校的基礎(chǔ)設(shè)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菲律賓政府的種種規(guī)定之下,華校的辦學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雙學制、雙督察、兼收并蓄的開放性,導(dǎo)致菲律賓華僑教育與居住國關(guān)系較為密切,在保持自身特點的同時,也逐步向當?shù)亟逃拷?,發(fā)展共同點,縮小差異,從而也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作為‘僑民教育’的民族主義色彩?!保?4]

        1945年,馬尼拉華僑貧寒學生補助金管理委員會成立;1946年,又成立了馬尼拉華僑貧寒學生補助籌募委員會。很多貧寒學生得到資助,得以繼續(xù)學業(yè)。1950年,菲律賓禁止華人入境,中文教師出現(xiàn)缺口。但很快,1954年菲律賓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大專性質(zhì)的華僑師范專科學校開辦,成為培養(yǎng)華校師資的重要場所。1956年,臺灣方面與菲律賓簽訂備忘錄,規(guī)定所有菲國境內(nèi)之中國僑民學校學生,必須修讀合于菲律賓公私立學校規(guī)定必修基本課程之最低標準。中國僑民學校在教授菲律賓法定最低標準課程外,可依條約規(guī)定自由教授其他根據(jù)中國政府規(guī)定之課程。1956年5月16日,菲律賓政府公布了菲律賓教育部私立學校教育局第三號公告,即“華僑學校中小學課程問題”,規(guī)定了華校的中英文授課時數(shù)。雖然英文時數(shù)多于中文,但相差不是很大。菲律賓政府雖然獲得了法律上的督察權(quán),但對華校的具體工作很少過問,華??梢岳酶鞣N名目,如課外活動、復(fù)習等機會加授中文課,華校的性質(zhì)也沒有根本上被改變。華校的學生既可以學習中文,也可以學習英文。這是菲律賓華人家庭第一代的中英文水平都不錯的原因。

        表2顯示,華人家庭的第一代中有17.48%的人聽不懂也不會說包括閩南話在內(nèi)的祖籍方言。從歷史來看,菲律賓華校雙學制的存在讓學生學習負擔變重,有不少學生因此放棄了中文課程,而1975年之前菲律賓與中國沒有外交關(guān)系,華僑子女已不可能到中國大陸讀大學,臺灣地區(qū)對他們的吸引力又不大,年輕一代多數(shù)在菲律賓當?shù)厣龑W就業(yè),因此他們對英文更加重視?!暗搅?0年代,大部分華僑子女說菲語比閩南語流利,有的甚至完全喪失說閩南語的能力。年輕一代華人因為大都接受當?shù)卮髮=逃?,思想上與菲人一樣傾向西化。”[15]這里的年輕一代也即本調(diào)查中的祖輩這一代。

        (二)華人家庭第二代

        接受調(diào)查的菲律賓華人家庭的第二代普遍出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成長接受教育于六七十年代。此時的菲律賓自馬科斯總統(tǒng)1965年執(zhí)政后,開始注重同化華僑。一方面放寬華僑入籍條件,鼓勵華僑入籍。馬科斯總統(tǒng)先后頒布了系列法令,不僅讓1950年以來以臨時游客身份入菲的華僑獲得了永久居留權(quán),而且新的移民法案讓華僑成批入籍更加便捷,其中就有語言作為入籍條件的規(guī)定。比如第491號總統(tǒng)令規(guī)定,凡年滿18歲、能講、能寫菲律賓語或一種菲律賓主要語種,有足以維持其個人及家庭生活的合法收入者都可申請入籍。[16]

        另一方面,菲律賓政府加強了對華校的控制。1967年,政府宣布停止成立新華校,1973年公布“華校菲化律”,意圖在教育領(lǐng)域?qū)嵭蟹苹?,加速華校的菲律賓化。到了1976年,政府頒布的法令規(guī)定,“華文只能作為外國語課程教授,禁止在其他場合教授華文。從幼兒園到大學,華文課每天不得超過100分鐘。禁止使用臺灣編印的教科書,中文課本只能用當?shù)鼐幍恼n本,中文教師只能在當?shù)仄刚?。凡帶有‘中華’、‘中國’字樣的學校必須改名,學校里掛菲律賓國旗,節(jié)假日也按菲律賓的傳統(tǒng)習慣?!保?7]這樣一來,除了允許每星期教授10小時華文課外,華校已與菲律賓其他私立學校完全一樣。這種情況下,華校學生學習中文的時間大幅減少,再加上華校教師緊張,學生又覺得中文難學無用,有厭學情緒,中文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另外,此時華僑社會中有一些人主張華人融入菲律賓主流社會,對英文和菲律賓文的重視超過對中文的重視。所以,這一時期接受教育的一代人中文水平不是很高,而英文水平總體不錯。本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也印證了這一事實。

        (三)華人家庭第三代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文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有價值。華族與非華族都提出了重視華文教育的建議,菲律賓的華文教育重新有了起色。菲律賓華校是菲律賓私立學校的一個組成部分,學校體制、課程設(shè)置、教學媒介、教材以及學校設(shè)施全部按菲律賓教育局的規(guī)定,但菲律賓華??梢远嚅_一門華文選修課,每周上五天課,每天兩小時。華校在這門選修課上設(shè)置了華語(讀書、說話、寫字和作文)、綜合(中國歷史、地理、公民道德和自然科學常識)、數(shù)學(算術(shù)、代數(shù)、幾何、三角)三門課,華語課每周九到十課時,綜合課每周三課時,數(shù)學每周三課時。有的華校還安排有音樂、閱讀、時事、電腦等華文課。1991年,成立了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核心領(lǐng)導(dǎo)機構(gòu)——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對菲律賓的華文教育進行改革。菲律賓華社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性質(zhì)、目的等有了新的認識,他們認為現(xiàn)在華文教育“不再是要培養(yǎng)‘中國人’,不是防止華人子女數(shù)典忘祖,而是要把華語作為一門實用技能,使華人子女學會用華語交際,把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融入菲律賓文化。華文教育的目標是要教出有謀生技能、在本地能生存又能對本地有所貢獻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又必須具備中華文化的特質(zhì)。也就是說,華文教育的大方向應(yīng)是栽培具有華人氣質(zhì)的菲律賓公民。”[18]在此認識之下,菲律賓華校開始重新制訂教學大綱,組織人力編寫教材,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培訓(xùn)教師等。在課堂教學之外,還舉辦了多種華語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華語的環(huán)境。

        這一時期,在菲律賓華人社會也出現(xiàn)了一種聲音,呼吁華菲融合。1987年8月28日成立的菲律賓華裔青年聯(lián)合會(Kaisa Para Sa Kaunlaran)提出,要視菲律賓為自己的國家,融合到菲律賓大社會中去,視菲律賓民族和菲律賓社會的利益為最高利益,反對黨派政治,一切以菲華社會和菲律賓的利益為出發(fā)點。作為菲律賓少數(shù)民族之一的華族,有著引以為豪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他們希望以此來豐富和發(fā)展菲律賓的民族文化,促進華菲之間的相互了解,爭取華人為菲律賓人所接受?!妒澜缛請蟆烽_設(shè)《融合》專欄,菲律賓華裔青年聯(lián)合會還創(chuàng)辦了英文報刊《橋》,以進一步促進菲華融合。[19]出生于這一時期的新生代華裔,面臨著相對更為寬松的多語學習與使用環(huán)境,因此他們的菲律賓語與英語水平都不錯。調(diào)查的新生代華裔中有7.25%的在華校讀書,有43.52%的人在菲律賓公立學校讀書,44.4%的人就讀于菲律賓私立學校,另有3.52%的在菲律賓國際學校讀書。從學習環(huán)境來看,多數(shù)學生與菲律賓學生一起在學校學習,而即便是菲律賓的華校也不再僅僅是華人學習的場所,有的華校像馬拉邦文化書院,菲律賓本土學生多過華人學生。因此,即便華裔就讀華校,他們也有比較多的與菲律賓本土學生接觸的機會,與菲律賓社會的融合度較高。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華人家庭第三代民族語言水平普遍不如菲律賓語和英語的原因。

        正是菲律賓政府不同時期對華文教育的不同政策,導(dǎo)致了華人家庭三代人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字掌握與使用水平。

        四、余論

        從上面對菲律賓華人家庭成員對包括漢語在內(nèi)的多種語言和漢字的掌握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菲律賓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菲律賓華人家庭各成員普遍具備多語種的聽說讀寫能力。無論是第一代、第二代還是第三代,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能較為熟練地運用菲律賓語和英語進行交際,這表明他們與菲律賓主流社會、與英語社會的語言交流已基本沒有障礙,他們在華人社會內(nèi)部的交流也不存在大的問題,但在與中國社會的交流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溝通障礙,仍有不少不會說普通話或不會寫漢字的華人。從訪談與觀察來看,新生代華裔的漢語水平尚未達到自如地表達與交流的程度,這些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接受。

        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和中國的崛起,國際形勢與經(jīng)濟發(fā)展使得新生代華裔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從這些選擇到中國參加學中文夏令營的菲律賓新生代華裔身上可以看出,他們對祖籍國的文化抱有一定的興趣,也有一定的學習民族語言文字的意向。事實上,在菲律賓新生代華裔的國家認同發(fā)生轉(zhuǎn)向的同時,菲律賓政府對華文教育的政策也在逐漸放寬;中國政府自2003年起開始為菲律賓華校派遣漢語教師,采用普通話教學??梢娦律A裔有著比其祖輩父輩更為寬松的民族語言學習環(huán)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華人家庭內(nèi)部,對本民族的語言仍有一定的認同度,在本民族語言傳承方面較為堅持。只是菲律賓新生代華裔這一群體民族語言的水平不如其祖輩與父輩,民族語言與文字掌握與使用能力一般。這意味著新生代華裔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同時也說明這一群體在未來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讓菲律賓新生代華裔繼續(xù)保持民族語言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民族語言文字水平,提升使用頻率,擴大應(yīng)用范圍,從而強化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注釋]

        [1] 蔡昌卓:《東盟華文教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23頁。

        [2] 轉(zhuǎn)引自章石芳:《族群文化認同視野下菲律賓華族移民母語教育發(fā)展及方略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39頁。

        [3] 李定國:《中菲建交和菲律賓華人的整合問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2第2期。

        [4] 黃滋生:《菲律賓華人的同化與融合進程》,《東南亞研究》1998年第5期。

        [5] 曹云華:《試論菲律賓華人與當?shù)孛褡宓年P(guān)系》,《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5期。

        [6] [法]拉康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90頁。

        [7] [法]拉康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311~312頁。

        [8] 劉丹:《多元語言環(huán)境對菲律賓華裔中學生學習漢語的影響調(diào)查與分析——以菲律賓義德中學為例》,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9] 蔡麗麗:《華校應(yīng)否教福建話》,《菲華社會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lián)合會,1988年,第58~60頁。

        [10] 潘露莉:《菲律賓華人的屬性認同與菲律賓華人教育》,《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1] 楊琴:《菲律賓華族認同意向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29頁。

        [12] 陳燕玲:《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語言情感與文化認同——基于“詞語自由聯(lián)想”實驗的研究》,《東南學術(shù)》2015年第4期。

        [13] 楊琴:《菲律賓華族認同意向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34頁。

        [14] 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31頁。

        [15] 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38頁。

        [16] 廖小健:《戰(zhàn)后各國華僑華人政策》,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84~86頁。

        [17] 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40頁。

        [18] 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49~250頁。

        [19] 楊琴:《菲律賓華族認同意向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10頁。

        [責任編輯:喬印偉]

        Chinese Language in Chinese Pilipino Families with the Turning of National Identity——Based on the Survey to over 500 Ethnic Chinese Teenagers

        SHEN L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The Philippines; ethnic Chinese studies; new generations; national identity; linguistic sociology; language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surveyed over 500 ethnic Chinese teenagers in Philippines and shows that while Chinese overseas in the Philippines have changed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they still maintain their Chinese language ability including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due to multiculturalism. They not only speak mandarin but also Chinese dialects. But their daily language used are various when they talk to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Most Chinese families use Filipino and English, which means that there is no language barrier between Chinese society and Philippine society.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takes 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s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which results in various Chinese language use and proficiency in different Chinese families.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sticks to learning their native language, but their ethnic language level has great room to improve in the future although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D634.334.1

        A

        1002-5162(2016)04-0038-11

        2016-09-07;

        2016-11-03

        沈玲(1975—),女,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副院長,華文教育理論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華文教育、華文文學、文學理論與批評、哲學美學。

        *本文為華僑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資助項目·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成長工程項目(13SKGC-QT05)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華校華文華裔
        多措并舉加強和改進華裔新生代工作
        華人時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54
        “和而不同”的華文教育
        華人時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28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陶欣伯:熠熠生輝的華裔實業(yè)家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18
        王贛駿:首位華裔太空人
        華人時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2:58
        柬埔寨華校文化教學調(diào)查研究
        戲劇之家(2020年8期)2020-04-08 01:26:01
        民國時期華校國語文考試研究
        華文教育中的漢字文化教育
        菲律賓華文教育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泰北華校小學生語言使用及語言態(tài)度調(diào)查報告——以清萊府光明華僑公學為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9|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不卡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网址| 麻豆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av人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开心五月播五月|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区|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 久草福利国产精品资源|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视频一|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2020|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а√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欧美xxxx做受欧美| 风韵多水的老熟妇| 熟妇人妻av中文字幕老熟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风流少妇又紧又爽又丰满|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婷婷| 精品无吗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久热re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岛国视频在线无码| 日本少妇爽的大叫高潮了| 国产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大屁股熟女流白浆一区二区| av在线免费观看男人天堂|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东京热| 无码孕妇孕交在线观看| 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久久久| 国产91精品丝袜美腿在线| 全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激情在线观看|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 日本一区午夜艳熟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