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
近年來,“文化自信”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詞語。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今年教師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使文化自信成為教育領域必須重視的課題。
文化自信來源于對時代發(fā)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刻把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與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念。學校教育與文化自信培養(yǎng)關系緊密,一方面,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文化自信培養(yǎng)是學校教育的職責;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具有傳播、選擇、創(chuàng)新文化的功能,是培養(yǎng)國民文化自信的基本手段。中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既是文化繼承與弘揚的重要群體,又是文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生力軍,因此,中小學校必須重視文化傳承,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成為學生共同的精神財富。
重視文化傳承,樹立文化自信,要求我們立足學生現實情況,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明確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目標和內容。學生從心底里認可中華文化,具備理性看待各種文化現象的能力,才可能實現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與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當前社會價值多元,中小學生容易受到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人生觀的影響,如受“快餐文化”的影響,學生可能急功近利地翻閱名著節(jié)選版本,不能靜心感悟經典文化的內涵;受日、韓文化的影響,中小學生中出現“哈日”“哈韓”一族,盲目追隨,不能正確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學校要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各種文化現象,學會甄別,吸收各文化的有益養(yǎng)分,比如對于學生的“哈日”“哈韓”思想行為,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引導學生探究日、韓文化的淵源,認識到其實日、韓文化產品也深深地打上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烙印,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各學校要將文化自信培養(yǎng)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立德樹人工作緊密結合,明確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目標與內容,有序開展文化育人工作。
重視文化傳承,樹立文化自信,要求我們把握課堂教學陣地,挖掘各學科的文化教育價值,完善文化認知教育體系。課堂教學是實現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國家課程的各個學科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自不必說,數、理、化等自然科學也具有寶貴的文化教育價值,如《九章算術》、圓周率、勾股定理等就是我國古代數學研究成果。一些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比較僵化,影響了教育效果。例如有的思想品德教師在授課時以理論灌輸為主,不能幫助學生從源頭上認識歷史文化背景,致使學生對我國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感到迷茫。各學科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歷史文化資源,找到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依據,以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同時,教師還應積極開發(fā)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構建適應各學齡段學生的文化認知教育體系,以多元課程涵養(yǎng)學生精神品質。
重視文化傳承,樹立文化自信,還要求我們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開發(fā)第二課堂,加強社會實踐,發(fā)揮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聯(lián)動作用。學校應開展校園文化節(jié)等文化活動,組建文學、民樂、書法、繪畫等社團,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掌握傳統(tǒng)技藝,樹立對于中華文化的高度自覺與自信。我區(qū)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有眾多文化名城、文化名鎮(zhèn)、文化名村、文化名山、文化名人,如明清兩代桂林靈川江頭村的兩百多名周氏為官弟子,以青蓮(清廉)文化作為立身處世規(guī)范;又如廣西老將馮子材臨危受命,奮勇殺敵,獲得鎮(zhèn)南關大捷,等等,這些文化遺產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依托周邊文化資源,與相關單位共建社會實踐基地,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對于燦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自覺自信,增進學生對于國家、民族的情感。
教育陣線是傳承中華文化與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基礎力量,從文化認知走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及從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都需要學校發(fā)揮教育引領作用。中小學校應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積極傳遞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使學生成長為擁有中國靈魂的接班人。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