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麗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小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fā)展又極具可塑造性的階段,是實施教育最佳期。對于小學數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現在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新編數學教材從概念的形成、方法的歸納,知識的運用等方面已成為這方面的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如何運用這些條件,創(chuàng)造地發(fā)揮老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需要我們不斷的實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興趣;多媒體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能否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素質的高低。要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必須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時間及練習設計等方面合理搭配,充分發(fā)揮各個教學因素的作用。下面,就上述幾個方面分別談談我的觀點。
一、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教學要求,并且要求在選材時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設置了這樣的生活情境:“3個好朋友到我家里來玩,媽媽拿來6個鮮桃,要平均分給他們三人,每人得幾個?有剩余的嗎?媽媽接著再拿出7個香蕉,要平均分給他們,每人得幾個?還有剩余的么?分分看,然后請大家說說?!边@樣聯系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進而喜歡數學。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以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沒有正確的育人觀,教師就不可能在教學中貫徹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為本的思想,更談不上去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努力創(chuàng)造,對學生的一些違反常規(guī)的思維要持寬容的態(tài)度,以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前提。其次要營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成功的教學需要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學生對教師存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師不注意主動引導,學生就很難放松,進而影響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善于融洽師生關系、調適學生心理,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特別是根據小學生好玩愛動的特點,做好課外的交流;教師要理解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不以成績論高低,對學生一視同仁,讓學生在一個寬松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展示個性和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
三、優(yōu)化師生關系
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老師與學生是平等和民主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教師就與學生一起玩,一起學,互動互學,知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幫學生所忙。在課堂里,教師包辦的事情要盡量少一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要盡量多一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這時,教師才真真正正地成為學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于學習。
四、用“活”教材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如改革家庭作業(yè)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系以后,我布置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操作,暢通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系,使學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要不斷加強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在“分類統(tǒng)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tǒng)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jié)數等;在學習“米、千米”的教學中,我領著學生去操場上數步伐,估計長度等。
五、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嚴整、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的學習需求?!痹诮虒W中,我們要努力提供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情景和材料,并不是要求學生完全到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由于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所以教學中所提供的實際情景或材料多數是相對真實或生活情景的一種模擬。在常規(guī)的教學中,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而無法滿足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作及呈現.而遠程教育手段能夠創(chuàng)設集圖、文、聲、色及網絡、交互于一體,利用多種表現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地模擬和呈現實際生活情景,有利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的聯系,從而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促使學生理解數學、愛數學、應用數學,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由以教論學轉為以學論教。盡量把學生目光引到無邊無際數學知識世界中去遨游,真正把學生培養(yǎng)成新時代所需人才。
參考文獻
[1] 魏彥榮.淺談數學教學中的智慧生成[J].希望月報,2007,(1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