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系存在著過于具化和邏輯內部相矛盾等缺陷,故筆者在下文中將簡述應增加確立無罪推定原則和正當程序原則以及沉默權原則的相關構想。
【關鍵詞】:無罪推定原則;正當程序原則;沉默權原則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由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其貫穿于刑事訴訟全過程,保障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在刑事訴訟中必須遵循的對刑事訴訟立法和司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和規(guī)范。但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系存在著過于具化、內在邏輯互相矛盾等缺陷,故筆者認為應該對無罪推定原則;確立正當程序原則;確立沉默權原則進行確立。
一、確立無罪推定原則 ,保護公民的基本權益。
在刑事訴訟法中確立無罪推定原則具有重大意義,它可以限制強大的國家權力威脅公民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等基本權益,達到憲法關于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目的;同時,通過確立無罪推定原則,能真正確立受到刑事追究的公民在刑事訴訟中的訴訟主體地位,而不是訴訟的客體。無罪推定原則包括:在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條件下,應判決其無罪;在審判以及審判以前的階段,應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無罪;確定有罪時,必須經(jīng)過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若沒有經(jīng)過此程序,即使事實上有罪,因過程存在瑕疵,應以無罪對待;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責任由控方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自證其罪的義務。
我國刑訴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體現(xiàn)了刑法的罪刑法定,但并沒有完全體現(xiàn)無罪推定,應當規(guī)定“任何人未經(jīng)人民法院判罪之前均假定無罪。”2012年新修改的刑訴法在第93條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xù)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边@一條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護,但僅涉及臨時性的羈押及證據(jù)收集中的搜查措施,并未涉及全局性的有罪無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被訴者的訴訟主體地位及其訴訟權利;因此應該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無罪推定原則。
二、確立正當程序原則
正當程序又稱為正當法律程序,是指法律為了保持日常司法工作的純潔性而認可的各種方法,促使審判和調查公正地進行,逮捕和搜查適當?shù)夭捎茫删葷樌厝〉?,以及消除不必要的延誤等。正當法律程序意味著每個案件的審判都要按照法律允許或者要求的既定規(guī)則來進行,并根據(jù)這些既定規(guī)則來實現(xiàn)對個人權利的保障,從而實現(xiàn)訴訟的公正。
刑事訴訟法可以視為公民個人用以捍衛(wèi)自身權利的武器,因此其所制定的程序應當是正當?shù)?。例如,處于偵查階段的犯罪嫌疑人和處于審判階段的被告人,作為代表國家暴力的偵查機關、公訴機關的對立面,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看,二者的力量都是極不均衡的,其權利最容易受到侵犯,而且受到侵犯后往往很難得到救濟,因此需要正當?shù)脑V訟程序來保障他們的權利。通過正當法律程序,可以使舉證和辯論能得到及時、充分、有效的進行,使案件能較快的得到審判,糾紛就會及時化解,從而提高訴訟效率。
三、確立沉默權原則,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權。
所謂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或強迫承認犯罪。為了保障這項權力,只有自愿做出的供述才能作為證據(jù)采納,以暴力、威脅、利誘、欺騙和違法羈押等手段獲取的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jù)。沉默權在理論上是有偵查階段的沉默權與審判階段的沉默權之分的,各國有不同的規(guī)定。
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相反規(guī)定了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的義務,即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边@是與中國加入的《聯(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的有關規(guī)定不一致的。應當看到,確立沉默權不僅是善意履行國際條約的需要,更是促進取證行為正當化、文明化、科學化 的需要。因為沉默權的規(guī)定符合無罪推定的實質要求和舉證責任制度的原理,并且有助于遏制刑訊逼供等違法現(xiàn)象。當然,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并不意 味著在這一前提下不能做出某些例外的規(guī)定,中國應當在將來的刑事證據(jù)立法中規(guī)定沉默權的同時,采取鼓勵、支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陳述的措施,從而有利于查 明案件的客觀事實。但不能將其沉默或拒絕供述作為從嚴處罰的依據(jù)。也就是說我國應采用相對沉默權的辦法,即在原則上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的同時, 應規(guī)定特殊的例外情況,并鼓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爭取坦白從寬。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是否規(guī)定沉默權也存在著較大爭議。一些人認為應當設立沉默權,是因為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陳述的義務,并不比其具有優(yōu)越性。這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規(guī)定被告人如實陳述的義務,并不能提高破案率。對于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來說,其對待供述的態(tài)度不外乎有兩種,一為自愿陳述,即不論法律規(guī)定沉默權或是如實陳述,他都愿如實陳述,兩者效果一致。二為不作供述。在此情況下,即使法律規(guī)定了如實陳述的義務,若非法律規(guī)定的特殊情形,也不能因其不供述而認定有罪;反之賦予其沉默權也不妨礙在特定情況下對其做出不利的推定。因此,如實陳述義務的規(guī)定在提高破案率方面并不比規(guī)定沉默權的程序更具優(yōu)越性。
第二,要求被告人如實陳述的規(guī)定不具有科學性,而是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根據(jù)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要如實陳述,但如何評判犯罪嫌疑人的陳述是否真實?其標準是什么?法律未作明確規(guī)定,導致偵查人員的主觀標準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在這種條件下,犯罪嫌疑人陳述的客觀真實性令人懷疑。另一方面,對于與本案無關的問題,犯罪嫌疑人有拒絕回答的權利。但哪些提問與案件有關,哪些問題與案件無關,并不以犯罪嫌疑人的判斷為標準,而仍是以偵查人員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如果犯罪嫌疑人不回答或不按其愿望回答,偵查人員就會認為其認罪態(tài)度不好,不老實,從而做出種種對其不利的推測。
第三,如實陳述的規(guī)定容易導致口供至上觀念的形成,進而導致刑訊逼供等違法現(xiàn)象的產生。由于法律要求犯罪嫌疑人必須如實回答偵查人員的提問,易使偵查人員將詢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收集證據(jù)的主要手段,使其偏重口供而不是采用其他先進技術或方法去收集證據(jù),這必將導致為獲取口供而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刑訊、折磨、變相肉刑等非法手段。刑訊逼供是野蠻落后的訴訟制度,是與現(xiàn)代文明的訴訟制度格格不入的。我們要徹底清除這一歷史流毒,那么,在刑事訴訟證據(jù)制度中,取消如實陳述的有關規(guī)定,設立沉默權原則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這也必將有利于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
當然,要徹底完善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相關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制度的完善、立法的完備、執(zhí)法與司法的公正與理性外,還需要司法人員素質的提高、實體與程序并重等現(xiàn)代民主文明法治觀念的形成。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國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體系在趨向于日益完善的道路上前進!
參考文獻:
[1] 張令杰,《論無罪推定原則》[J].(法學研究).1991.4.26
[2] 龍宗智,《相對合理主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 吳泱,《論我國的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完善》[J],(消費導刊).2008.4
[4] 梁成意,《沉默權入法之證成與自愿供述制度之構建——關于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第一百一十七條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