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政新聞與其它類型的新聞報道相比具有獨特之處,它直接報道國際國內政治形勢及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人民群眾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動等等,所以具有極其鮮明的政治色彩,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和政策性,內容上具有嚴格的規(guī)范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對新聞記者有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新聞記者必須有正確的典論導向和透視能力,必須有廣闊的知識面和較強的業(yè)務素質,必須有強烈的新聞感知和判斷能力?;诖耍疚暮唵翁骄苛藭r政新聞記者的修養(yǎng)。
【關鍵詞】:時政新聞;記者;修養(yǎng)
引言
時政報道是重要的新聞源,為廣大讀者所普遍關注。優(yōu)秀的時政報道,能夠起到宣傳政府的政策、傳播高端權威的信息、密切黨委政府和群眾的聯(lián)系的重要作用,且這一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老套刻板的時政報道,往往高高在上、拒人千里,讀來晦澀難懂、味同嚼蠟。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格局發(fā)生深刻變革,傳統(tǒng)的“消息通稿”雖然可以占據(jù)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卻難以觸動受眾的拇指。因此,時政新聞記者必須認清自己,做好自身的工作,創(chuàng)作出有價值的時政新聞。
1苦練基本功,提高專業(yè)技能
有人說,時政新聞報道是“戴著鐐銬跳舞”,這是由時政新聞報道的特殊性決定的。時政新聞報道的政治性,使時政新聞的采寫具較強的規(guī)定性。但是,新聞本身的規(guī)律性,又需要時政新聞走出枯燥乏味,寫出創(chuàng)新性、親和力、感染力、傳播力。對于時政記者來說,要想做好時政新聞報道,就必須練就兩種功夫:一是在“規(guī)定動作”上練就熟能生巧的硬本領,嚴格追求報道準確無誤;二是抓住“自選動作”的機會,在軟實力上彰顯記者的個性,追求報道的創(chuàng)新出彩。
首先是練就“規(guī)定動作”的硬功夫。每個時政記者深有同感的是,采寫“規(guī)定動作”的時政新聞是最費力不討好的工作。這些看起來有些單調乏味的新聞,背后卻要求記者必須繃緊神經(jīng),保證不出絲毫差錯。一些重要的會議,如黨代會、人代會、政協(xié)會等,在會議程序、術語、提法、領導人名單排列、稿件發(fā)稿順序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規(guī)矩。做好這些程序性報道,準確無誤是最高標準。這就要求時政記者嚴格遵守宣傳紀律和組織紀律,培養(yǎng)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另一類是有重要領導參加的會議新聞或調研新聞,一般有嚴格的寫作標準。除按照一定模式依葫蘆畫瓢般在“形”上相對統(tǒng)一外,真功夫往往在“強調”、“要求”、“指出”等對領導發(fā)言的摘取歸納上。領導講話洋洋灑灑,寫入稿件需取其精華。特別是在當前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要求下,對新聞篇幅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限制。如何在有限的字數(shù)內,條理清晰地說清楚核心思想,又不顯得內容空洞乏力,是對記者歸納總結能力的考驗。這個需要記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時在日常工作中隨時學習黨中央國務院、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要會議精神,隨時把握政策動向,找準新聞關鍵詞。此外,“規(guī)定動作”的時政新聞往往都是需要送審且需要及時刊發(fā)的稿件,時政記者必須在會議結束或調研結束后盡快交出送審稿。因此,做好預備工作尤為重要。必須爭取提前獲得第一手材料,讓會議內容和調研主題等了然于胸,發(fā)現(xiàn)需要進一步了解的疑問,在采訪現(xiàn)場迅速求取答案。同時在會議現(xiàn)場、調研現(xiàn)場,抓取領導針對性、個性化的語言,融入最后的新聞成稿中。在完成好“規(guī)定動作”的基礎上,時政記者在“自選動作”上亦可以大有作為。
2避免程式化報道
時政新聞記者要努力克服傳統(tǒng)思維,增強思維的發(fā)散性,促進思維的飛躍,一是克服思維的單一性。對于同一新聞的報道要多從各種側面思考,積極展現(xiàn)事件的多面性;二是要不斷塑造發(fā)散性思維。積極使用聯(lián)想、逆向的思維方式,多角度展開對事物的關聯(lián)性、交叉性的思考,挖掘新聞線索和價值;三是要防止出現(xiàn)假設思維。一些時政新聞報道開篇下結論,在行文中卻看不到事物的因果、關聯(lián),事物發(fā)展的客觀因素不在,反映實際不足,使得新聞報道簡單化;四是超前思維的運用。時政記者要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全面的觀察、預測事物的發(fā)展方向,洞察變化趨勢,從而搶占報道的先機。
3去粗取精,善于取舍
通常,會議、活動的第一手資料內容頗豐,記者進行新聞報道,必須開展再認識、再鑒別,提煉主題。記者可以從資料中挖掘一些有價值的新聞,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使新聞的關聯(lián)度和延伸性增加,策劃一些深度報道。同時,改變參加會議、活動后拿資料立即離開的習慣,二是要進行一些細致采訪,增強新聞的價值性;平時要積極積累、整理黨政工作和群眾的問題,從而能夠從復雜的材料中發(fā)現(xiàn)新聞,深化采訪,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貼切性、可讀性。
4打破心中藩籬,積極主動作為,推進時政報道的“供給側改革”
一談到時政報道創(chuàng)新,可能有人馬上會想到“茲事體大”,不能輕舉妄動。誠然,時政報道往往涉及領導人活動,敏感性較強。但是,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領導人意識到“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下,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的重要性。所以,對于從事時政新聞報道的記者而言,更要打破自身思想上的禁錮,不能自設藩籬、自縛手腳,而應積極創(chuàng)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不斷增強時政報道的貼近性和實效性。
做好時政新聞,就必須找到年長讀者和年輕讀者之間的一個契合點。從“交匯點”新聞的每周熱評榜來看,閱讀量排在前列的首推時政新聞。如同經(jīng)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一樣,紙媒特別是黨報也要加強供給側改革,通過創(chuàng)新和升級,把更有特質、更適銷對路的新聞產品提供給讀者。而時政新聞,更應是這張“精品報紙”中的高端新聞。這里的“高端”,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品質高、可信度高,針對性強、啟示性強。作為時政記者,見證著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記錄著政治文明的前進腳步,應該積極主動作為,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小步嘗試、逐漸突破,把更加生動、更加鮮活的時政新聞呈現(xiàn)給廣大讀者。
結束語
時政新聞多是報道領導人的活動。寫時政新聞承擔著較大的風險,而獲新聞獎的機率,又遠遠難于經(jīng)濟、科技、教育、文化、農業(yè)、軍事、社會、民生等領域的新聞。因此,當好一名時政記者,需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更需要堅守服務黨和人民的崇高理想,堅守新聞記者的職業(yè)操守,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職責。
參考文獻:
[1]路璐.論時政新聞對新聞記者的基本要求[J].新西部(下半月),2008,05:243+242.
[2]熊鑫.論時政新聞對新聞記者的基本要求[J].西部廣播電視,2015,19:76.
[3]周家穎.時政新聞記者素質能力淺談[J].中國地市報人,2015,11:75-76.